高考后,舆论普遍关注作文的考题,这也延及到中考、小升初考试等。社会关切在作文考什么。文题是思维的触发点,由此发散的思考或者是狭隘的,或者是宽广的。也就是说,文题的开口小,则对于思维的限定性就突出。反之,文题的开口大,则对于思维的扩展就有利。 处在考试命题一方,较多考虑对于学生作文表达的区分,因此强调作文有一定的限定性;而在写作一方,较多考虑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自由表达,因此希望有更为开放的思维空间。现实的作文命题,无疑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传统的命题作文,强调作文与命题的高度契合,我们叫做切题,这样文题的限定范围更小;到了话题作文普及之后,舆论导向于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这样的作文背景下,所创生出来的一切新型作文命题,一定要要保持一定的开放度。 由此看,当前作文在命题上设置的障碍被极大清除了,对于题目的关注也便由采取什么表述形式,转而为怎样切中时代主题,与生活关切密切关联。所指向的写作内容,有现实必要性,这是最为重要的。 评价作文题目,也就以这个文题所呈现出的讨论“话题”是不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是不是学生有兴趣的,而且必须是学生思维可及的。这是对于命题的极大考验。因为在一个多考试的国家,而且考试时间这么久,现实生活与学生关切聚焦的话题,基本都是考过的,呈现一个有新鲜感的话题是非常困难的。 关切于命题的人,在潜意识里以为以文题为导向,可以引导作文教学更为有利于学生发展语文学科素养,以及健康成长。因而这种教育的价值观在作文命题中常常以曲折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文命题一定要切近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相关。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也正在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曾经构想,以命题的抓手,扭转作文教学现状中,考评成绩趋中而遏制了教学作文的积极性,而且困于学生生活视野狭隘而关切不多,作文内容没有创新的诸多问题。这也是很多考试命题人参与这项工作的初始想法,可是在他们的尝试变革中常常遇到新的问题:现实的作文教学被弱化了,写得少或不写,作文代笔或作文速构非常普遍,完全意义的考场作文很少存在,类似于考场秘籍的东西究其本质就是利用现实作文命题的开放性,而用投机的办法博取好的成绩。这样的基础条件决定了,每一个学生进入考场都是带着成文的,他们的本意就是把这篇有准备的精心打造的作文誊写或者改写在试卷上。若命题人有意隔绝他们的意图,即命题定位更为清晰化,杜绝备考文的出现,则势必在考生的心理上形成挫败感。于是,社会舆论反而会对于此类命题进行非议。 妥协的命题,需要给学生的备考文开一条通道。然而,如此打开方便之门的命题思想,一定是不利于学生的作文进步的。命题是少数人思维,而舆论是大众声音,任何命题都不能完全不顾及大众需求,可是负责人的命题人更需要有引领意识。我们的作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需要明确指向,有这么几个备选:有利于学生扩展阅读,激励学生多读书;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并且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或建设者;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判断力,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可以依据事实做出合理判断;有利于学生进行准确的生动的形象的合理的科学的表达,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发展和用好语言工具。这四个有利于,简而言之就是以作文训练为渠道和途径,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培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若作文指向阅读,需要学生善于借鉴经典著作的有价值的言论和思想,鼓励学生多读书。一般母语教育都倡导经典阅读,以作文导向学生传承经典作品中的有价值思想。如我国科举时代,要就儒家立言而进行阐释。现代欧洲国家,尤其有很好的文学和哲学基础的国家,都要从经典作品里,抽取有价值的言论,要学生参与讨论。这个命题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若作文指向生活,需要成为一个与社会生活有亲密接触的人,即他需要对于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有自己的了解,并思考这样的一些改变是不是可以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一些理性思考,也促使个人的心智逐步成熟。学校与社会无形之中有所隔离,这也是教育在知识教学第一的时代所具有的特征。而借助课程学习把个体学生与社会人群联系在一起,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作文与生活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作文的命题触发点往往出现在生活现象和问题中,而且作文的内容也是生活化的东西。很多人在日常作文训练中也强调把学生的生活进行社会化的拓展。 若作文指向发展思考力,需要学生就人类在发展文化与构建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所触及并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并且接续这条思路,发展人类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特有职能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一个思考的境地。语文课程也需要开启学生的智慧。作文在记叙类语言里承载的是感性的东西,而在议论的文字里承载的则是充分的理性思考。一个人的语言无疑也是由感性往理性方面成熟的。各国母语教育在表达形式上也都是主张从感性往理性过渡的。我们观察高考命题,以及国外的问题化讨论的命题,都是往思维发展的这条路上面引领。命题人,以典籍和名人的言论、社会现象或问题、生活故事、假定的需求作为作文话题的土壤,发育出文题,以此引发个体化思考和群体性讨论。 若作文指向发展语言能力,则需要学生善于把已经熟悉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达自己最为缜密的思维,这种精细化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语文课程希望形成的能力。作文的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修养,借助这条道路,促进学生的形成良好的信息吐纳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作文的评价上,我们针对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文,只能或偏向于在语言形式的成熟程度上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更加偏爱词汇丰富,比较华美的语言。 作文在命题端,需要把四个有利于的意识充分体现;而在现实教学一端,我们还需要把作文的发展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把作文的通道扩大了,吸纳更为丰富的来自阅读和生活的资源,成为一个有着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价值倾向的人,那么学生实际拥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时作文命题其实建筑在学生无论命题如何变化都能准确有效表达的基础上,这时出一道作文题,它是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也没有必要引发社会这么多的关切。 社会对于作文题的关切,在某些人那里是带有私利成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