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货币发展的背景

  2016-03-20
  唐朝是中国中古时期繁荣昌盛、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国力富强,国威远扬,对世界文明和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均作出卓越的贡献。

  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太原,席卷关洛,取代隋朝,建元武德,唐代肇始。鉴于隋末20余年战乱破坏及隋亡教训,唐初就从恢复生产及缓和矛盾着手。攻占长安时,与民约法12条,废除隋苛政。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实行均田制,并适当减轻赋税。唐太宗李世民更采取若干有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如轻税,奖农,建义仓备荒,以户口增减作官吏考勤标准等等,使生产加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高宗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期和武后当政前后,发生皇族权位斗争,政局动荡不安。玄宗前期扭转纷乱局面,仿行贞观措施,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史称“开元之治”。唐代至此维持了100多年的兴盛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官营商业、宫市、邸店、对外贸易、国际交往、驿站等均空前兴盛,众多的手工业行会及各种商业行会组织所起作用,更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更是万商云集,繁华空前。崔融曾描写当时中原盛况:“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易往返,昧旦永日”,真是盛极一时。其他商业都市很多,如广州设市舶司。玄宗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中,民众死亡不可胜计,中州数百里一片荒凉,州县多成废墟。此后,统治上层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接踵而至的是“三害”: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倾轧。故年年战乱不息,使北方的经济下降或衰败,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肃宗以后几代,由于财政收入锐减,军政开支猛增,多方开辟财源,先后任用第五琦、刘晏、杨炎等人理财,如改良漕运,整顿盐法等等。德宗时取消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法虽善但忽视不加税的诺言,得失参半。晚唐几代,三害之祸更为激烈,财政陷入绝境,加之搜括无度,激起波澜壮阔的黄巢农民军大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唐朝的货币、币制、货币政策措施,也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兴衰起伏,经历了初唐时期的货币稳定,中唐前期的通货膨胀和紧缩,晚唐再次通货膨胀的局面,利弊杂陈,足资借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