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位皇帝死在了西昌?

 阿福有兴开 2016-03-20

文/贾丽

在西昌古城西北角的最高处,屹立着一座千年古塔,因为在时光中站立得太久,人们几乎忘了它从何而来、因何而建,但这座古塔却俯瞰着整个西昌城,默默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提到这座古塔的由来,就不得不讲讲一位死在西昌的皇帝。自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正称始皇帝开始,到公元1911年清宣统皇帝被赶下皇帝宝座,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称皇称帝的人不下五百个,其中有被称为正统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皇帝,还有许多地方割据政权的皇帝,也还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皇帝。这些皇帝们有的寿终正寝,有的死于刀兵,死的地方也是东南西北。有一位皇帝就死在了西昌,他就是号称“景庄皇帝”的南诏王世隆


大唐衰落异族崛起


公元859年,大唐朝廷一派动荡,沉迷于求道修仙的唐宣宗李忱,因服下方士的长生不老药,中毒驾崩。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宦官外戚逮住机会,拥举骄奢淫逸的太子李漼草草继位,是为唐懿宗。


同年,远在云南的南诏王丰佑亦薨,段氏、杨氏等大姓势力扶持十六岁的蒙世隆(又名酋龙)接管了南诏,史称景庄王。谈到世隆的一生,只能用一个“战”字来概括。年仅十几岁便屡次请愿随军征战,继位之前的他早已统帅大军,战争对他来说无疑是获得权力的最好方式。


南诏原本就是蒙氏的天下,自建立起,共经历了十三代王,在这十三代中最富争议的,当属世隆,他的继位,让南诏连同周边地区都陷入了经年不绝的战乱。


宣宗新丧,唐朝派使者向南诏告丧,却未曾向世隆之父悼祭,在给南诏的诏书中也未曾提到册封世隆一事,世隆心生不满,傲慢打发了唐使。见使如见国君,唐使在南诏受到委屈,回长安后自然免不了向唐懿宗告状,指责世隆狂妄无礼,不把皇上放在眼中。朝堂上,唐懿宗勃然大怒,决定不予册封世隆。


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败的晚期,而南诏的经济、文化却持续繁荣,军事力量达到雄厚的地步。许多大臣开始劝世隆称帝,自己给自己册封,不做唐朝的藩属之臣。如此一来,年轻气盛的世隆更是坚定了反唐的决心。


公元859年,世隆在云南登基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改年号曰“建极”,摆出一付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的架势,同时拒绝再向唐王朝进贡,南诏与唐朝的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滋扰边民生灵涂炭


史书中提到唐懿宗,未曾记述过他的贡献,均认为他把唐朝曾经燃起的一点希望彻底熄灭了。宠信宦官、游宴无度、好大喜功,却对朝政丝毫不感兴趣,任凭已经虚空的国库一再消耗下去。


而这方,南诏从建立起,政局一度稳固。世隆继位后,日益膨胀起来的武力,立刻找到了出路——唐朝的边境成了掠夺、侵扰的对象;同时,他调动南诏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势力与唐朝抗衡。《蛮书》中记载:“(世隆)不守祖训,既违明誓,自掇祸殃。尚未悛心,犹恣狂暴。……五载兴兵,三来虏掠。顾生灵之何负,受涂炭之辛苦。”指责的就是世隆即位之初,三、五年间就侵占了安南、邕管、赵嶲岭之事。但由于唐朝边镇的腐败,南诏的进犯几乎都得到了边境部落和戍卒的响应配合。


公元859年至874年之间,南诏为了维持统治、扩大疆域,多次出兵西昌,发起大规模的掳掠性战争。并以西昌为据点,把战争推向成都,先后在成都、西昌等地掳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以及数不尽的珍宝财物。


据文献记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成都以南,越巂(今西昌)以北,八百里间,民畜为空”。可见战争之残酷,西昌在当时沦为了一座空城。唐朝面对虎视眈眈的南诏进犯,根本穷于应付。


公元860年,南诏打败唐朝守军,最终占领了西昌。


崇尚佛教修建白塔


填补一座空城,除了移民,还需要思想。南诏是个十分奉信佛教的地方,其统治区域到达哪里便把佛教推行到哪里。世隆将其南诏子民大量迁移到西昌,并在皇后段氏的倡议下,大兴土木,在西昌城的最高处,为母亲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寺——景净寺。同时废除唐朝在西昌的建制嶲州,改立建昌府。


由于寺中的古塔通体白色,人们称它为“建昌白塔”,景净寺也被称为白塔寺。今天的白塔寺里,还保存着一块立于明万历年间的碑,上面分明写道,白塔寺系“唐宣宗朝,景庄王同皇后段氏建”。


世隆在位的十八年中,除了少数几年平静外,一直对唐边境攻伐不止。但侵略并未使南诏富强,相反“国耗虚,屡丧众。”南诏但凡十五岁以上男子都被征发上阵,生产力受到极大影响,国库多年积累的财富被消耗殆尽,这让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南诏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南诏自此由盛而衰,距灭国已经不远了。


公元876年,世隆仍以西昌为前线,亲自上阵指挥作战,但此时的南诏已不同往日,南诏军节节败退,世隆积劳疽发,一病不起。877年2月的一天,年仅33岁的世隆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命人将自己抬上白塔,最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了一眼满目疮痍的西昌城,悲也好、喜也罢,他撒手归西,无人再去追究,亲手创建的佛寺竟成了葬身之地。南诏谥号“景庄”,故世隆被后世称为“景庄王”。

白塔寺南面有一条缓坡大道,是朝拜白塔寺的必经之路。自唐朝以来,道路两旁耸立着一座座石塔,安放僧人圆寂后的骨灰舍利。大道上信男善女络绎不绝,摆摊、算命,热闹非凡,久而久之,这条大道也有了名字——石塔街。

如今,白塔寺经历几次修葺,只剩下一座孤独的塔楼,却惟有它,见证了那段西昌的血泪史。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