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作毛笔需要的三个“独门绝技”|文房雅趣

 老刘tdrhg 2016-03-20





  • 文房四宝中,向来有“笔墨纸砚”之序。笔排在首位。相对于已跻身收藏品市场热门的墨纸砚,千百年来,毛笔快速消耗品的属性一直没有改变。以价值来说,笔一直处于文房四宝的末端。之所以把笔放在首位,皆因制笔太难。

  • 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为什么半部书画史,不源自才子佳人辈出的苏州、扬州,也不在王孙贵族成群的西安、北京,而是花落湖州?一切皆因湖笔。湖笔自古便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美名,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对每个湖笔笔工来说,都有要严格遵守的“三义四德”。所谓“三义”,是制作工匠要秉承“精、纯、美”的准则;所谓“四德”,是指生产出的成品湖笔须“尖、齐、圆、健”四德齐备。

  • 善琏毛笔一直到现在都是由纯手工制作,湖笔虽小,但制笔却是一个系统工程。每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都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而每个大工序,又可被分解成少则二三道、多至二三十道的小工序。

  • 生产毛笔头的原料,有羊毫、兔毫和狼毫之分。毛笔头制作笔料工序,主要是对动物毛原料进行拔取、分拣、归类的工序。以兔毫笔头为例。兔毫是连兔皮一起采购的,择料时,首先要从兔皮上把毛拔下,但是笔工们拔兔毛时,却不像某些皮毛工厂那样简单粗暴,他们有俗称“施兔皮”的独门绝技:首先将兔皮浸泡在水中,浸泡时按一层兔皮叠放一层草木灰的方法,待草木灰把兔皮腐烂后,然后轻轻把兔毛拔下,这样就不会损害毛料分毫。拔下的兔毛经过脱脂处理后,具备了一定的防腐功能,这时的毛毫方可成为制毛笔的原料。



  • ]善琏有句俗语:“毛笔一把毛,神仙摸不着。”而湖笔笔工做的,就是“神仙摸不着”的理毛工作。

  • 笔工们每人左手拿着一团整齐湿润的羊毛,右手用指甲不断从羊毛团中抽丝。虽然笔工们差不多都已年近花甲,但手法却十分敏捷。每秒甚至能重复抽丝的动作二三次。“这道工序,叫水盆,也叫水作工。笔工的任务就是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然后把理顺的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

  • “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水盆车间里,十几张长桌一字排开。桌子上方架着一把台灯,每个桌面上放着一盆清水,而水盆边则环绕着撮撮长短不一的毛。只见女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拿起一堆毛料,左手攥紧,先将其放进水盆中反复梳洗,待毛料梳洗平整后,用指甲熟练地把毛逐根挑选出来,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一根根分类、组合起来,做成一堆堆刀片状的刀头毛。成堆的刀头毛放置在水盆边的木板上,就如同一座座小山峰。

  • 这时,水盆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只见女工们拿起一堆刀头毛,又左手攥紧后将其放进水盆梳洗、抽毛。这个过程就如同上一个动作的翻版,却不尽相同。

  • 水盆是湖笔生产中第一道大工艺,各种细分的小工序就有十多道。一个看似简单的水盆工艺,却有“千万毛中拣一毫”之说。因为水盆工艺的任务,就是把自由生长的狼毫、兔毫、羊毫做成蓄墨、聚锋的湖笔,难度可想而知。真正要做好,少则三年,多则十载。



  • ]从水盆工艺出来的毛料,已经具备笔头的雏形。要想成为真正的毛笔头,就必须经过结头。结头,也叫扎毫,就是把半成品笔头进行结扎的工艺。

  • [size=; font-size: inherit,inherit]经过结头工艺后,制作毛笔头的工序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进入了蒲墩时间。所谓蒲墩,就是精选笔管的工序。笔工在逐根挑选笔管后,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当笔管选好后,把结好头的笔头套进笔管中,一只毛笔就基本成型了。用基本二字,是因为这时的毛笔只是初具笔型,远远达不到出厂的要求。

  • 要想出厂,还必须经过择笔这一关。择笔又称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毛笔至此已近“画龙”成功。

  • 绝大部分毛笔经过这些工序后,就准备包装出厂了。但是,对于一些精品毛笔来说,还必须经过“点睛”才行。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湖笔是中国文人的门面,因而文人墨客们的专供笔,就少不了镶嵌和刻字。

  • 所谓镶嵌,就是对单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当镶嵌完成后,笔杆立马“高大上”了许多。但是,金玉其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笔杆上打上文人的LOGO,才能使毛笔更有内涵。而刻字,就是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打上文人标记,使其“内秀其中”的过程。

  • 来到刻字车间,只见三四个刻字工,每人都伏案台灯下。他们往往先瞟一下案台上的字帖,然后把目光聚在笔管上,左手抓稳毛笔,右手握紧拳刀,也不在笔杆上描底,硬生生地在竹青上刻出一行行字来。笔工每刻完一个字,就停下来休息几秒钟,眨眨眼皮润润眼,活动一下指关节,又重复上一动作。半个小时不到,一根光洁的笔杆上,已经被刻满了字。每个字边上都挂满了由刻刀带起的竹屑,让整个笔杆看起来宛如一片刚出土的竹简。

  • 这时,笔工拿起一块抹布在笔杆上一抹,整个笔杆又光亮如新。一只20厘米长的笔竿上,被刻上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我凑上前去想看个究竟,刻工递给我一只放大镜,我才看出端倪—原来刻的正是《兰亭集序》。

  • 湖笔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每一道都是考验人心性的慢工细活。好在湖州笔工们对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从一而终”,无论是水盆、择笔,还是刻字,要么不干,要干就是一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