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寸长,一寸强”之真谛

 tjboyue 2016-03-20

武术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区别于外国拳术,前辈们在长期的练功和实作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一寸长,一寸强”就是其典型代表。

关于“一寸长,一寸强”,许多人望文生义,曲解含义,以至于以讹传讹。他们认为手臂要尽量地伸直打远,腿也同样尽量伸直踢远,比敌人攻击距离长一寸,敌人打不到你,而你能打到敌人,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这只是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因为真正的武术是整体力的击打,绝不允许伸直胳膊踢直腿的局部四肢力的“散”打。四肢局部用力“散”着打,无论从出拳力量、速度以及身体、步法的移动上都比不上武术的整体运动和击打。如果企图凭着身高臂长或尽量伸直手臂击打来控制敌人打远距离,武术好手会运用整体力迅速靠近,打中、近距离,你的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就立即化为乌有。何况对方不招不架,近身发力就是一下。所以说,你企图打远距离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可是实战却是双方迅速移动的,不是静立地在比展臂。

拳击高手也意识到“寸长寸强”的道理。泰森可谓重量级杀手,但是泰森身高、臂长在重量级高手中并不占优势,相比之下,倒显得矮小。但凶猛的泰森在比赛时,往往迅速冲上,以暴风骤雨般的勾拳将对手迅速击倒。泰森很少出直拳,因为他知道直拳的速度、力度远不及勾拳。因此,泰森成了继阿里之后最厉害的拳王,这是大家公认的,如果不是做牢,他的成绩会更好。

另外,伸直胳膊打直拳既容易使肘部受伤,又使力量没有后劲                                     、余劲。“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一身备五弓”,这些都是真传武术的经典名言。

那么,“一寸长,一寸强”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尺”才是“一寸长,一寸强”的真正含义。

武术不是健美,它不强调肌肉块,而且反对杠铃、哑铃等负重训练,因为那只能把肌肉练厚、练僵,蛮力在以爆发力为特征的实战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场。谁的筋长,谁的力就大,故王芗斋先生说“筋长力大”,“蓄力如拉弓,发力如放箭”。大成拳等特别重视站桩,为什么?就是因为站桩不仅能站出最合理科学的间架结构,还能够伸筋拔骨,拉伸筋肉。王芗斋对敌蓄力时,能伸展身躯一尺,所以芗老发力快猛,力如透电就可想而知。据说芗老晚年端一畚箕煤球都力不从心,然而与人交手却发人如弹丸。

因此,那些五大三粗,显示隆起的肌肉块,耀武扬威,只能吓唬吓唬外行,真正的武林高手从没有那些隆起呆板的肌肉块,而是松柔,极富弹性,肌肉呈流线形,像王芗斋、赵道新等都是筋长肉畅,筋肉贴骨,呈流线形,骨棱筋伸。再看看凶猛的虎豹与笨牛的肌肉类型,我们就可以得知,牛肌肉块状隆起,耕地拉物很有一股蛮力,俗称“牛劲”。而老虎,却正相反,身体根本没有多余的隆起肌肉。从负重拉物或者假如虎、牛“顶牛”的话,老虎远不及牛, 但是进行攻杀搏击,牛根本不是虎的对手,只能是虎的口中美味。因此,虎能为兽中之王,而牛只能负重拉物。

武术是仿生学,仿老虎等凶猛野兽的内在机制,而决非抓耳挠腮等等外形上的简单模仿。

站桩正是求取“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尺”的最佳途径。站桩不是四平大马的负重忍耐,那些手臂吊哑铃站桩者实在可笑;站桩也不是为了纹丝不动,那些头、肩、大腿上摆碗水不泼的四平大马站桩也实在荒唐;站桩也不是所谓下盘稳固,落地生根;那些站桩时让别人来推而不动,也实在滑稽。这些,都是站桩的变种,站桩的畸形。

中国人的身材、粗壮等自身条件远不及身高马大,势大力猛的欧美人,在搏击上不占优势,如果我们仍以伸胳膊踢腿的局部打法同欧美人搏击,其结果只能令人失望。我们只有用独特的武术整体力,以虎豹般的整劲和爆发力(整体快速位移瞬间爆发),才能击败高大强壮的外国拳手,只有真正的筋肉拉伸“一寸长,一寸强”,才能使以小打大得以实现。否则,以臂展击远、腿长踢高的打击范围,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的打法,只能永远跟在人家的后面走。

综上所述,“一寸长,一寸强”是武术训练之真谛,但决不能理解为局部手臂的打直和腿弯踢直。拉伸筋肉才是其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