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基 因 库
“全身是(一)拳”。
说明打“拳”不是“拳”头,手臂、肩背、腰胯、腿脚各局部操作而已。 正确的打拳法必须要将这些部位贯串起来,使成一体来打,才是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色。
“动中有静风吹柳,静中寓动月照云”。
旨在说明“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动静合一,不可或分之质性。 又用“风吹柳”,“月照云”之实物描绘,已状出之。
“智动人静”。
强调意念之活跃与必须。 相形之下,似是“智动”,而“人”属于“静”。 其实乃是点明先后,必然意念在前引导,而后“静”态之肉身,依意而行。
“神动肉飞”。
述说意念在先启始,而“肉”身随之以大动。 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质是形意合一,不可斯须离的。
入 门 法
“玉树挂锦衣”。
“玉树”指人骨节,“锦衣”说的是筋肉。 此谚指出练武的基本操作之处,是骨不是肉。 骨节动了,筋肉随之。 而、人的意念,要放在骨节上,不在筋肉。 唯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中国传统武术锻炼法门。
“骨拧筋转”。
“骨”是“骨”节,而“筋”指“筋”肉。 中国传统武术之运练,“骨”节为主,而“筋”肉随之。 此句“骨拧”在前,“筋转”在后,便不只是“骨”之与“筋”,俱要“拧”“转”而已。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胸开背合,背开胸合,裆开足合,足开裆合”。
说明“胸”、“背”、“裆”、“足”的“开”、“合”运作,是作拧转,作反向的。 于焉以知周身缠丝之功劲,绝不可作一顺边式的舒发,或是锁闭,违反基本之拳理。
“意气合一”。
浅言之,是说“意”念与呼吸之所谓“气”,必须“合一”,不可散歧。 质言之,凡谓练“气”,均先命“意”。 “气”只出入肺腑,“意”可游走周身。
套 路 藏
“长拳短拳,能打人的是好拳”。
意谓武术是实用之技,乃以“能打人”与否,定其人其技之上下。 而、不在门派之差异。
“百练不如一走”。
说明“走”步一事的健身功效,亦有以为是专指八卦掌“走”圈练习法之内功绩效者。 “百练”泛指各种功法,而均似“不如一走”者,当然是夸张强调的用语。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人”。
应非“形意”本门之言语,而是不懂武术之辈的错误认知。
“圆走柔,方打刚。 圆化劲,方发人”。
陈式太极拳忽雷架的指引说明。 练功,要有“圆”有“方”,“刚”与“柔”济,指的是意念与“劲”路。 而在应敌之时,则以“圆”“柔”引“化”为“劲”,以接敌招。 而以“方”“刚”之力,“发”“打”其“人”。
实 战 诀
“宁可一思近,莫在一思停”。
实战之时的心理状态。 只顾前“进”,与不间断。 切勿后却,或稍“停”顿。
“拳不如掌,掌不如指”。
面积越大,力点越分,而不集中。 “拳”之面积大于“掌”,“掌”之面积大于“指”。 在力量之投递传送上,有此合乎物理力学之科学武谚。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中国武术的不良传统,守秘不传。 对于“步”法的运用,极少传授。 此谚指出,只“教拳”脚攻防,“不教步”法秘技,是唯恐“教步”法后,徒弟日益强健,“师傅”逐渐衰老,一定“打”不过徒弟了。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千”是极大的数字,而“一”为极小之基数。 如此比喻,“招”数“会”得虽多无用,不如“一招熟”练,动而愈出更能制胜也。
兵 器 架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看手”是不握刀的空手,能否随式运使。 “看走”是脚步的进退回转,使“双刀”得势以应敌。 “顶手”是用“大刀”时的前手,要靠近刀盘,使劈杀得力的意思。
“一寸长,一寸强。 一寸短,一寸巧”。
兵器当然以“长”胜“短”,那怕只长“一寸”,亦占优势。 然而,“短”兵以“巧”取,技法在人,亦非只凭兵器定高下也。
“杨家枪、赵家棍,关公大刀不用问”。
民俗流传的说法,并无史实确实根据;以资谈助而已。
“宁练刀剑,不练钩鞭”。
四大主兵不过是“刀剑”枪棍,其它一概是杂兵。 或有一巧,而效用非宏。 此谚戒人务实,不可因为小说戏曲之中,偏离历史之不实夸饰,浪费心力于凡非主兵之外的兵器。
内 外 功
“老从腿上起”。
一般人的“衰”老,先“从腿上”见其态。 而、练武之人,下盘更是极关重要。 因退化而失能之情状,首先就“从腿上”觇见。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说明了无论寒暑,必须常年用功。 又有作进一步之说明谓:“三伏”天热,容易长功力,是好事。 而“三九”寒冬,筋肉抽缩,如不加强练习,则“夏”天的收获,极可能在“冬”天丢失矣。
“欲得惊人艺,需下死功夫。
说明功在人练,事在人为。 必“下死功夫”,斯可以成“惊人艺”。 而、绝非一得传承,偶获密笈,就立刻身怀绝“艺”,“功夫”过人的。
“一层功夫一层架,一层拳架一层功”。
本是陈式太极拳忽雷架语,“功夫一层”层地提升,打“拳”练“功”的法式,也因此而有不同。 此语实可印证于任何门派 / 套路,引人上进。 遵循科学阶梯式之学习法,而不迷信。
修 行 路
“拜师拨眼”。
人不“拜师”,不能觇见“官室之美,百官之富”。 比喻“拜师”有如“拨”开“眼”睛。 从而得见大道真理。
“师爷拜徒孙,有道便为尊”。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不变真理。 即使是“徒孙”“有道”,虽在“师爷”,也当“拜”求。 而、不是以班辈先后订“尊”卑的。
“学艺既要寻门而入,又要破门而出”。
任何技巧艺术的必然次序与追求。 先是“寻门”得技,进“入”城内。 然后,必需习练有成,树立自我。 不受限囿于其中,“破门而出”,成就一己之特色。 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门派如林,一门之中多分支流的原因,在此。
“行止坐卧,不离这个”。
原是宗教用语,而武家亦多引述。 “行止坐卧”是生活,也就是叫人时时刻刻... 做什么呢? “不离”打拳练功的“这个”题目。
地 雷 区
“学三年,丢三天”。
用“三年”的长时期,比较“三天”的短日子,从而说明得艺非易,必须经常练习。 若否,则只需极短的时日,便抛弃了辛苦之所得。
“只有更好的武者,没有更好的门派”。
“There is no better style, but better practitioner.” 美国武林的明确知见。 指出“门派”不能成就“武者”,乃是“武者”成就“门派”。
“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王禅老祖之语。 巧合今日武术没落的无奈,与不可能勉强着力之情状。 “来者”从学,无可挑拣。 半途“去者”,无法挽回。
“和尚不作怪,菩萨没人拜”。
世俗实情,如此如斯。 本讥宗教,而今亦呈现在武林之中。 教武之人,如不说谎吹嘘,夸耀门派、宗师、密诀,与速成又不费力之神效,必无从学之弟子。
危 亡 讯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生怕“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 本是江湖卖艺的陋习,亦非得已。 唯武术中之不良传统亦若是。 因致,因保密而失传,武术濒亡。 无论“师傅”、“徒弟”,同归于尽...。
“吃了祖宗饭,断了儿(子)孙路”。
江湖卖艺者流,不传真本事的情状。 唯我武术,亦复如斯。 最终,必致于“祖宗”之传授斩绝,再无传承之“儿孙”矣。
“说得一口好拳”。
嘲讽有些武术家,没有真功夫,只会说嘴吹嘘。
“武无第二”。
一解是武人的嘴上争雄,不肯退居“第二”,自己必是无敌之陋习。 而、亦可以另行解释为:习“武”之人,必争“第一”,决不自居“第二”的积极上进之基本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