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既可以明智,也可以读懂人性。处于乱世的三国,社会动荡,局势不定,人心浮动。人们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在人世间有一席之地,纷纷抛弃伪君子的假面,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筹码。一个人到底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便可在这一时期见分晓。“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矛盾,对立又统一。那么,三国中的“小人”又有那些呢?
一号小人”曹操。“小人”这个称呼好像永远属于曹操。周瑜当着孙权曾这样说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诸葛亮在《隆中对》也曾经介绍曹操:“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周瑜与诸葛亮两人对曹操的评价是一致的:曹操就是一个小人。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小人”这个专有名词一直牢牢加在曹操身上。三国以来,曹操在历史上的名声是不好的。有人说他奸雄,有人说他奸贼。曹操历来都是遭受人们谩骂与白眼的。近代以来,有人开始替曹操翻案。鲁迅算一个,易中天算一个,新版《三国演义》也算一个。自三国归晋以来,曹操的形象就被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魔鬼化、丑化。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人们长期不断将曹操的形象魔鬼化、丑化的阶段性历史产物。从长远角度来看,替曹操翻案是必然的、完全正确的。
大家说曹操是“小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曹操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曹操为什么迎奉汉献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奉天子以令不臣”;第二种说法:“挟天子而令诸侯”。前者是毛玠向曹操的建议,后者是诸葛亮的看法。“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出处。我们要问一点:曹操迎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挟奉天子,引招士人,巩固基本,准备武力(即“挟引巩备”)。
挟奉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中,“奉”有奉使、尊奉之意,就是软手段,表面对待汉献帝好。“挟天子而令诸侯”中,“挟”有挟持之意,就是硬手段。汉献帝是手中的筹码。“挟持”只是对外宣称,表面“侍奉”好,实际事非愿为,不得不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奉”与“挟”只是用字不同,实质并无区别。曹操必须两头都抓,坚持中庸思想,挟持与尊奉相统一。
引招士人。曹操唯才是举,广招天下贤士。许多人士前来投靠。有一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前来投奔的士人是为汉献帝,还是因为自己呢?曹操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对于前来投靠的士人,一视同仁。中国古代,皇帝(即“天子”)是最高统治的象征。当时的中国都普遍认同这个观点,以效忠皇帝为己任。迎回汉献帝后,曹操集团的力量立刻开始壮大。
巩固基本。有了汉献帝这张政治牌后,曹操就有了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就引来了人才,也就有了可能性与实施性。 准备武力。迎回汉献帝,曹操就有了优势。政治上,挟奉天子,大政治牌;人手上,引招士人,人才倍增;实力上,“富国强兵”,能力提升。以上四点,为曹操集团征讨四方做好了准备。
梦想人人都有,心怀天下的曹操更是如此。迎奉汉献帝,确实有夺权之嫌。曹操此举顺应历史潮流,结束汉献帝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东汉王朝统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居上。毋庸置疑,腐朽的东汉王朝属于前浪,早应“死在沙滩上”,退出历史舞台。曹操迎汉献帝,让东汉王朝掩口残喘下来。说曹操是小人,确实有点冤枉他,人有梦想,是不会错的。
“伪君子”刘备。人们大都痛恨曹操,同情刘备;说曹操是奸雄,赞刘备是英雄。刘备有坚韧不屈的意志,有心怀天下的胸怀,有以人为本的信念。曹操得到的是憎恶,刘备赢得是怜悯。刘备品质高尚,洁身自好。正因为如此,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样描写: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是英雄,但却是个“伪君子”。刘备是“伪君子”,这一点很好的体现在曹操误放刘备的前前后后。刘备投靠曹操。曹操请刘备吃饭。席间,曹操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罢,内心大惊,将筷子掉在地上。刘备误以为自己难以苟活下去,便参加密谋杀死曹操的组织。暗杀计划尚未成功,刘备“先走为上”,便以“外出抗击袁术”为名,向曹操借兵。曹操二话不说,将军队借于刘备。
刘备半路出逃,背叛组织。这在当时来说,这件事只能体现刘备道德品质低下。这从侧面正好体现刘备是一个英雄。作为一个英雄,刘备更喜欢“单打独斗“,与人合作也要“明白人”。刘备是一个英雄,洞察人心。对于不能成就大事的董承等人,刘备早已看透。曹操随口对刘备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看透刘备,并不代表看重刘备。后来,曹操便毫无顾忌的把军队借给了刘备。刘备出逃成功。面对曹操顺口说出的一句“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刘备以为无法苟活下去,曹操不会放过自己。刘备率先出手,以借兵为名,逃难为实,逃至徐州,杀死车胄,“占山为王”,“啸聚山林”。刘备成功逃出京城,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刘备失信猴急;另一个,曹操未看重而误放。
三国处于乱世,人心浮动,方见其真伪。曹操是“一号小人”,刘备是“伪君子”。君子与小人只是相比较而言,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三国中的诸侯们必须善于“潜伏”,才可以积蓄能量,为自己割据一方、争夺天下,做好充足准备。在这其中,既包括“务实的奸雄”曹操,也包括“英雄却虚伪”的志士刘备。 *作者:李玉广,90后历史作家,已出版图书《皇帝的微博》、《微信民国》。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
|
来自: 东方竹马 > 《社科政教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