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关节稳定性维持机制

 阳光的收藏743 2016-03-21

肩部的骨性支持结构相对薄弱, 肩胛盂表面只有1/ 4 与肱骨头相接触, 因此关节囊韧带及肌肉等软组织在肩关节稳定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肩关节稳定机制分为静力性稳定机制和动力性稳定机制。


一、静力稳定机制

1、韧带:肩关节囊前方局部增厚为盂肱韧带, 包括上盂肱韧带、中盂肱韧带、下盂肱韧带复合体。

肩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上、中、下盂肱韧带对肩关节稳定发挥不同作用。上盂肱韧带与喙肱韧带组成的复合体是肩关节外展0°至30°时对抗前方与下方不稳的主要结构 。中盂肱韧带主要在肩关节外展45°至60°时维持肩关节前向稳定。下盂肱韧带复合体是肩关节囊韧带中最重要的稳定结构, 在肩关节外展45°至90°时, 是维持前方与下方稳定的主要结构, 外展90°时稳定作用最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肩关节囊韧带主要在肩关节处于最大活动度时发挥作用, 正常活动范围内所起的作用较小。

2、  肩关节面的几何形态:肱骨头近似球形, 与关节盂接触面较小, 但肱骨头凸面与关节盂凹面的曲率近似,这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3、肩关节盂唇:盂唇是关节盂边缘附着的纤维软骨, 它增加了50%的盂窝深度。盂唇对肱骨头具有吸盘样作用, 盂唇的下方较为牢固地贴于关节盂, 增加了关节盂的面积, 保证了肩关节下方的稳定, 而其上方较为松弛, 使肩关节活动范围不受影响。

4、 肩关节腔内负压肩关节腔内负压可产生真空机制, 限制肱骨头的活动,特别是当肩关节处于内旋和中立位时, 其在对抗肱骨头移位中起重要作用。当两关节面紧贴, 中间浸润了1~ 2ml 关节液时, 就可产生很强的粘合附着力, 增加关节稳定。
5、肩肱平衡机制:肩肱平衡指作用于盂肱关节的关节应力在通过肱骨头和关节盂窝时能保持平衡, 其要求关节应力力线必须通过由关节盂和盂唇构成的弧面。关节囊过度松弛, 使肱骨头的活动度增加, 应力线不通过关节盂弧面, 破坏肩肱平衡。

二、动力性稳定机制
1、肩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 成袖套样附着于肱骨上端的大小结节, 其腱性部分在止点处相互交织, 形成腱帽样结构, 牢固地将肱骨头包于关节盂内。此稳定机制在肩关节整个活动范围内均发挥作用, 中度活动范围时作用更为明显。

2、肱二头肌长头起源于上盂唇和盂上结节, 下行于关节腔内肱骨头前方, 结节间沟内。肩关节活动时, 尤其在外展外旋位, 肱二头肌长头紧张, 将肱骨头压在关节盂内, 维持稳定。

3、肩关节本体感觉:位于关节囊、韧带、肌肉及皮肤上的本体感受器可感知关节的位置及运动, 通过反馈作用调节肌肉运动, 从而维持关节稳定, 这种调节作用在关节处于最大活动度或受较大外力及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尤为明显。
 
前方不稳是最常见的肩关节不稳类型, 占所有肩关节不稳的85%~ 95%, 18 ~ 25 岁男性好发, 主要发生在肩关节外展和外旋时, 常伴有外伤史 。前方脱位时, 患者患肢常固定于轻度外展外旋位, 轻微移动患肢便可产生疼痛,
           著名篮球运动员孙悦经常受肩关节脱位的困扰

后方不稳在肩关节不稳定中所占比例不足5%, 伴有外伤史或自然发生,后方脱位时, 患者患肢被固定于内收、内旋位, X 线常规检查往往不能发现肱骨头的后移, 因此肩关节后方脱位约有50%患者被漏诊。

多向不稳的基础病变是关节囊韧带的过度松弛, 这种关节囊韧带的过度松弛可为先天性, 患者常伴有身体其他关节囊的过度松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