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苍松翠柏长生地 2016-03-21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出自太极拳理论奠基人武禹襄先生(1812 1880)经典拳论《打手要言》,其完整语句写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由此看来,“从人“是关键。如何”从人“呢?《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样描述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这里所指的一贯之理便是“从人”,即不丢不顶、沾连黏随。下面做具体分析。


从人,指不与对手发生正面交锋,不硬接硬拦,不硬顶硬撞,万是采用“走”“随”的策略。走不是躲开、躲闪而是顺势借力,进行走化,或称消化对方进攻的势头,求达“我顺人背”;随,也是从人,但非盲从,要有目的。如此,方能灵活多变,运转自如。


由己,心中早有盘算,招法预先设定,不管不顾对手,你打你的,我来我的。这样,往往与对手产生直接顶撞,也容易受制于人,根本谈不上灵活,其结果必然会“滞”。

这句十六字箴言,似乎到此已解释清楚了。其实,个中另有深意。且看李亦畲先生(1832 1892 )《五字诀·身灵》如何阐述“从人”之理。他写道:“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由己仍是从人”,这是怎么回事儿?无独有偶,其后的郝月如先生(1877 1935)也反复强调:“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奏效。”(引自《太极拳走架与打手》)“欲要知己知彼,则先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而从人仍是由己。”(引《借力打人引进落空》)


既然“须要从人,不要由己”,又说“由己仍是从人”、“从人仍是为了由己”这种如同绕口令似的拳论,真能把人绕糊涂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太极拳,既名“大极”就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从人”与“由己”之间也一样。试想:如果完完全全地从人,一切不由自己,这不就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吗?如此,身不由己,迷失了自我,反为对手所制,陷自身于被动的境地,还如何炎得上灵活?所以说,“从人仍是为了由己”。再说“由己“,并非闭关自守。真正意义的“由己”必须先探准对方意图,我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彼“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郝月如语录)。这其间,“由己”之中又有“从人”的技巧。综上所述,从人”是表象,实际上仍是“由己”


如果作为一次防守反击的过程,“从人”与“由己”的从属关系,武禹襄总结为另一句“要言”,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力从人借,接手要借力,一定以“从人”为主,否则失之于顶;机由己发,化发为出击,一定以“由己”为主,否则失之于“丢”。


总之,从人必须以“由己”为基础,身法不可散乱,自身要稳固;由己必须以“从人”为前提,须顺势而为,万不可逆势而动。这才是“从人则活,由己则滞”的真正内涵。

郝月如先生有一短文《舍己从人》,对“从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论述甚详,现摘录于此,作为拙文的结语,希望同行多加揣摩。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侧重点在于“从人”)“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粘连私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侧重点在于“由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