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③寻找淹没的历史之——上党人参消失之谜(一)

 大海810 2016-03-23



回望和重新审视我们的家乡,上党长治,从古到今,都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风水宝地。曾经的“上党人参”和现今的“党参”就是天地赐予我们的宝物精华。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说吧……

(一)上党人参和党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治沁源县一位农民在山间森林中采摘到了一株棒槌状人形党参。引起当时轰动,后一些大医院及机构都想收为己有,而这位农民不卖,声称要到北京献给华主席。后来好像就是送到京城了。这个故事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更关注的是这株党参。注意哦,是棒槌状人形党参。不是现在理解的东北人参。这件事为上党产过人参的说法增加了些佐料。

有人会反驳,说这党参是桔梗科的植物,而人参是五加科的植物,棒槌状人形参是辽东人参的特点,党参怎能长成人参模样呢?这里就引出近年医药界的一个争论——最早的人参产地故乡是长治,古人说的上党人参指的是现在的党参,还是另有人参?古人会弄错吗?这里我们依据一些古人著作对此进行辨析。

我们的祖先们做事是非常认真的,古代的药学著作往往都画有木本草本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这样的巨著。古代著名的药学著作都明确记载:上党是中国最早生长发现和使用人参的地方。而壶关紫团产的人参是最优良的品种。

一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人参味甘,微寒”,并指出“上党人参供不应求”。

二、东汉的《说文解字》记载“人参,药草,出上党”。

三、到唐朝中叶,上党已成为国内人参的主要产区。在《唐新修本草》中曾述:“今潞州、平州、泽州……并出人参,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

四、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其著名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王荆公(王安石,宋宰相)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而不可得。”

五、唐代诗人周繇在《以人参遗段成式》一诗中写道:“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这两句诗印证了唐人所指紫团参是人形上品,那就是五加科人参,而非桔梗科党参。

六、唐大历十大才子之一韩弘在《送客之铜鞮》一诗中赞道“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革是(沁县),佳期别在青山里,应是人参五味齐”。这首诗就更从植物学上指明了沁县人参的特征五叶!

七、古代药著《本草衍义》记有上党人参“根须纤长,有及一尺余者,或十岐者,其价与银等”。

八、清代汪仁巷在撰写《增补本草备要》中认为“人参向以上党为贵”。

九、日本近代著名学者吉益东沟在对上党人参充分研究后指出:“在古代,上党产之人参为上品,朝鲜产之次之上党”。

上党人参消失在久远的历史里,而党参却在现代的中药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让上党人感叹气馁和惋惜外,还使上党人参是否存在过的争论更加激烈。

持“存在论”的人依据古典文献坚决认定“上党人参”是另有其参,决非党参,认为古代上党人参与党参同时存在,贵族化的人参渐行渐远后,中医才以党参代之。其言之凿凿。这个论点其缺陷是缺乏实物佐证。

持“党参即古人参”论的人,认为古人说的“上党人参”即今之党参,并认为唐宋后东北人参进入中原入药,才将五加科的东北参称为人参,将桔梗科的党参加以地名以示区别。此论存在的缺陷是以今人眼光看待古代,漠视古文献中记载的明显特征区别,且让人拿出古证据,有些强人所难。

近年一些学者在日本奈良寺飞仓院中看到保存的唐代人参实物标本确是五加科人参而不是党参,加上沁源农民挖得人形党参一事,好像给存在论打了鸡血,因而更占些上风!


— THE END —



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起了解关于旅游的最新动态

聚合有愉悦感的旅游故事

讲诉长治旅游的前世今生

携手,让长治旅游走向全国

走向全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