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丁霞教授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6-03-23


小 e 说:




⊙作者:王龙华,苏泽琦,朱辰辰,李培彩,郭强,王晓迪,张寅,杜娜,陈亮,丁霞

编辑:精诚君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FD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两型。根据FD表现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等胃肠运动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与中医学的“痞满”最为相似。


FD起病多缓慢,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FD具有独特优势与疗效,丁霞教授治疗FD,多在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基础上,以调理脾胃气机为核心,多由从肝论治入手,调理气血,怡心身,收效显著。


情志因素是FD发病与复发的主要病因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高,精神心理因素引起FD的发病率正逐渐增高,多数研究表明,FD的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的异常,其中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


丁霞教授认为情志因素是FD发病与复发的主要病因,正如《景岳全书》:“若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者”。而情志因素与肝脏的疏泄异常密切相关,丁教授临证时强调多由从肝论治,调肝以畅情志,往往提高临床疗效。


强调气机失调是FD发病与复发的病理基础


气机升降出人运动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化息矣”。又云:“死生之机,升降而已”。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丁霞教授临证时强调气机失调是FD发病与复发的病机关键,气机升降失调尤其强调胃气的通降,胃气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胃气不降则滞,反升则逆,临床可见胃脘胀满,胃痛,嗳气,呃逆,恶心等症。


丁教授临证时重视肝与脾胃的脏腑联系,善从肝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肝胃同治,肝脾同调。脾胃的运化及其气机的升降与肝脏疏泄异常密切相关。如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临证经验


1.调肝理气,和胃通降,升降气机


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是FD患者中常见证候特点,临床多有精神抑郁、心烦易怒、两胁胀闷或胀痛不舒、善太息等情志不遂症状,患者病情往往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丁教授临证时善从肝论治人手,调肝理气,和胃通降,升降气机。正如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善治胃者,治其肝。丁教授治肝重视调肝,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既用补肝柔肝之法固护肝体,又用疏肝理气之法平和其肝用,从而达到体、用互根,并互为升降消长的目的。调肝切忌一味疏理或一味补益,以免犯阴阴阳阳之误。丁教授调肝主要包括疏肝、柔肝与清肝三法,灵活辨证运用。丁教授常以香苏散加减治疗。药用苏梗、香附、清半夏、陈皮共为君药。苏梗,人胃,味辛甘微温,顺气开郁和胃;香附,人肝,性平气香,味辛能散,血中气药,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调中;炒陈皮,理气健脾和胃;清半夏,善降逆和胃气,宣通阴阳,诸药合用疏肝理气和胃通降;常佐以柴胡、香橼、佛手、玫瑰花等加强疏肝解郁功效,同时佐以枳实、枳壳,柴胡与枳实壳相伍,一升一降,升降气机。然理气药多辛香温燥,肝体阴而用阳,恐助火劫伤肝阴,丁教授临证时往往疏肝与柔肝并用,佐以白芍与甘草,酸甘化阴,泻火敛阴柔肝,缓急止痛。若肝郁化热或肝胃郁热,常疏肝柔肝清肝并用,佐以牡丹皮、炒栀子、连翘、郁金、蒲公英等。临证时若症见嗳气明显者,丁教授常配伍旋覆花、代赭石降气和胃;症见反酸烧心者,常佐以海螵蛸、煅瓦楞等制酸和胃,辨证加减。


2.气血并调,宁心调神


FD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胃者多气多血之腑,丁教授治疗FD注重气血并调,调气和血,认为气血冲和,诸症则愈。丁教授临证调气同时佐以养血活血之品,药用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血瘀甚者可用桃仁、红花等。丁教授喜用花药,如玫瑰花、白梅花等,其气清香芬芳,质轻清,调气和血,疏肝散肝解郁,醒脾和胃。临床症见胃脘疼痛者,常佐延胡索、三七粉、白及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丁教授认为三七粉与白及粉是中药胃黏膜保护剂,二者相伍,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痛止;白及性涩质黏腻,善收敛止血,味苦而辛,善逐瘀生新,消肿生肌。


笔者临床观察,很多FD患者常伴焦虑失眠症状。丁教授临证时常佐以宁心调神之品,疗效显著。常用百合、合欢皮、茯神、炒枣仁、首乌藤、珍珠母等宁心安神。


3.消补兼施,善用消导


FD起病多缓慢,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病性多虚实夹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先天禀赋等因素皆可引起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失调。《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运化失司,则酿生痰浊湿邪,壅阻中焦气机;久蕴化热,湿热中阻,缠绵难愈;病久郁滞血瘀,变生他证。丁教授临证时常消补兼施,健脾益气,清化湿热,同时善用消导,消积导滞,运脾和中。丁教授非常重视消导法在 FD治疗中的作用,认为食积、痰湿等不与胃中黏膜相互胶着,则胃痛诸症则愈,常佐以木香、砂仁、焦四仙、鸡内金、炒谷芽等消积化滞和中,助纳运,健脾开胃。临床兼脾虚者常用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同时佐消积导滞之品助脾纳运;兼湿热者,常佐以清化湿热之法,配伍芳香化湿、健脾利湿、淡渗利湿之品,常用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炒扁豆、猪苓、茯苓、泽泻等,往往病证结合,随证治之。


验案举隅


患者某,男,31岁。主诉:胃脘满闷不适1年。1年前间断胃脘满闷不适,进食辛辣、饮酒或饱餐后发作,不能自行缓解,自服奥美拉唑、香砂养胃等可缓解,但症状改善不明显,易反复,为求中医治疗,于 2013年6月19日来丁霞教授门诊就诊。患者诉胃脘满闷不适,无胃脘疼痛,无反酸烧心,无嗳气,无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纳量可,眠可,大便日行1次,质软,矢气少,小便色黄。口干欲饮水,咽部异物感,平素工作压力大,性情急躁,精神易紧张,饮酒史9年。舌质暗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丁教授病证结合,综合舌脉症辨证分析,诊断为痞满,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通降。处方:紫苏子15g,紫苏梗15g,制香附 15g,清半夏10g,炒陈皮10g,木香10g,砂仁6g,赤芍 15g,白芍15g,醋柴胡15g,佛手15g,延胡索15g,香橼 15g,焦四仙各15g,梧梗15g,玫瑰花10g,乌药6g,白梅花10g,生甘草6g,7剂,7水煎服,日1剂,1日2次。


二诊:2013年6月26日,患者诉服上方后,胃脘满闷不适、食欲不佳较前稍有好转,无胃脘疼痛,无反酸烧心,无口干口苦,纳食量一般,眠安,大便日1 次,成形,小便调。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丁教授将上方加炒枳实15g,炒枳壳15g,苍术 15g,虎杖6g,余方不变继服7剂。


三诊:2013年7月3日,服上方后诸症较前明显好转,胃脘满闷基本缓解,食欲及纳食量增加,眠安,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调,咽部异物感,自汗。舌暗红,边齿痕,苔薄白,左脉弦细,右脉弦。丁教授将上方虎杖去掉,加连翘6g,鱼腥草10g。嘱患者继服1周以巩固疗效,另注意精神调摄,避免精神刺激与情绪波动,不适随诊。


:本患者诊断为痞满,辨证为肝胃不和。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脾胃气机升降失衡;平素饮酒,湿热内蕴,阻滞中焦气机,气机升降失调,导致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出现胃脘满闷不适,脾胃健运失常,食欲不佳,舌质暗红、口干欲饮为中焦气机壅滞郁而化热之象。方中苏梗辛温行气宽中,和胃通降;香附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理气调中;清半夏和胃降逆消痞,陈皮理气和胃降逆,香苏散共奏疏肝理气和胃通降之功。臣以柴胡、香橼、佛手、玫瑰花、白梅花,加强疏肝解郁之功效,且玫瑰花、白梅花气味芳香质轻清,流气活血,与赤芍、延胡索、乌药相配,气血并调;理气诸药多味辛性温香燥,易助相火妄动,且耗气伤阴,佐以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于土中泻木,与生甘草合用利小便,使热从小便出,生甘草和中;佐以木香、砂仁、焦四仙,行气消导,健脾开胃;佐以紫苏子、桔梗宣降肺气,利咽喉,诸药合用气机升降有序,脾健胃运,肝气调达,气血调和。且随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配伍,佐以炒枳壳,枳壳与桔梗相配,行气下膈,朱肱《南阳活人书》:“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临证随证加减,使其更合证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本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