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庸之恶是如何为极权主义提供土壤的?

 tft5268 2016-03-24

1967年,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的一所高中,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在快讲到纳粹、二战的时候,学生提问:为什么德国民众会声称他们对屠杀犹太人毫不知情?为什么镇上的人们,铁路工人,教师,医生,等等,都声称他们对集中营、大屠杀一无所知?为什么身为那些被屠杀的犹太人的邻居甚至好朋友的德国市民说犹太人被捕的时候他们不在那里?为了让学生切身实地的体会“平庸之恶”这位老师决定花一个星期的时间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了实验,结果则表明,只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法西斯主义即可复活。

2008年德国青年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德国。文格尔是德国一所普通高中的就职老师,在学校举办的一个关于“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中,由于自己喜爱的“无政府主义”这门课被另一名老师抢走,无奈只得被动选择“独裁政治”。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当下法西斯主义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纳粹德国不可能复辟,而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当今社会法西斯主义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滋生土壤。更有学生认为,法西斯德国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事,自己这一代不应该有历史负罪感。

为了使学生切身了解独裁政治,文格尔老师决定在班级中做一个小型的实验。而故事的最后,事态逐渐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在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人都深陷其中,最可怕的是这种改变是悄无声息的。影片的最后也给出了答案,在现代民主自由的社会中,将一群习惯自由散漫并且接受过多年现代教育的学生变成一群集权、独裁、极端分子仅仅需要五天时间。那么这五天的时间都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在短短五天的时间之内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影片当中一位叫马科尔的学生,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阳光,和他的女朋友(文章后面会提到)感情很和谐。一切看起来都不错,然而在这次名为“浪潮”的集权实验之中,他渐渐地开始迷失自我,最后和女友感情破裂,还动手打了自己的女友。这让他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可怕,并且开始反思和阻止事态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好人为什么会变坏?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经过试验后得出结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路西法效应”。(路西法原是最荣耀的天使长,后因反叛被逐出天堂,脱落成为魔鬼撒旦。)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会犯罪并不一定与这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人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是因为他本质就是坏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前几年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个例子。马加爵原本成绩优异,还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并被评为全省“三好学生”。这样一位老师、同学、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按说本性并不坏,可为什么还是放下了不可弥补的过错?津巴多教授指出,周围人和环境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非常之大。好的环境可以借助外部压力引导一个人向积极面发展,而坏的环境同样可以通过外部压力使一个人走向道德的沦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比如成长经历,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生活压力等等。

以上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讨论人为什么会变成恶魔,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团体恶行是如何发生的?影片中,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他们组建了名曰“浪潮”的团队。他们拥有统一的服装,以及团队的标志和手势。并且文格尔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强调,纪律和团结的重要性。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为什么要强调“集体主义”呢?因为“集体主义”是极权和独裁最好的滋生土壤。群龙不可无首,有团队势必就会有领袖,这就给了独裁者机会。而影片中“浪潮”的领导者,理所当然是作为老师的文格尔。文格尔老师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首先做的就是从新调整了班级中的座位,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打破原先“浪潮”中存在的一些小团体。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独裁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拥有结社自由的。对于一个团体而言最怕的就是在这个团体当中又各自滋生出其它小的团体,因为这样一来原先的团体力量就有可能会被瓦解或者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封建制度逐渐地被皇权集中制给取代的原因。

再来说说,服装、标志、团队名称的作用。就像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LOGO,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国旗、国徽一样。LOGO是表明事务特征的记号。它以图形或者文字符号来表明某种意义,某种情感。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便于区分和识别,是一种标签化的识别工具。而统一的服装可以表示个人从属于某个集体,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同许多的职业都会有自己统一的制服。无论是标志、服装、还是团队名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强调集体从属关系,强化团队认同感。另外它们还暗示着某种一致性,用于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要消除差异,强调一致呢?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团体而言,消除差异是最好的粘附剂。

我深刻的记得,学校在要求学生定制校服的时候最常说的一点就是,穿着统一的服装可以杜绝同学之间的攀比现象。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校服根本无法杜绝攀比现象,因为可攀比的东西太多,并不局限于服装,而且校服会破坏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

强调纪律与秩序,追求平等与一致,消除差异、个性,这些正是集体主义的属性。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详细的批判了集体主义。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某一个群体他的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会取代个体的判断,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己,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等等。在影片《浪潮》中,马科尔的女友卡罗因为没有按要求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而遭到群体的排斥。而当马科尔责问卡罗为何不像大家一样穿统一的服装的时候,卡罗的回答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因为我穿白衬衫不好看,我不喜欢。”这里就直接表现出了群体意志绑架个体意志,并且表现出了群体的排他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那些选择了穿统一制服的同学中他们就一定都是愿意和喜欢穿白衬衫的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审美,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的同学平时也是不喜欢穿白衬衫的。可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妥协呢?

人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就代表着天然正确,这就导致勒庞提到的群体的思想会取代个体的判断。

群体还常常表现出它的暴力和破坏力,而最可怕的还在于,因为群体的力量远高于个体所以相较于个体它的破坏力被放大了,又因为群体的人多势众,所以常常可以逃避惩罚。所谓法不责众。而个体因为没有这样的天然优势,在表现暴力的一面时因为害怕得到惩罚有时就会选择克制。当一个人以群体的名义来作恶时,他就掌握了最好的免罪机制。其实关于群体的破坏性,中国人是并不陌生的。在那场十年的浩劫中,无数人品尝了来自群体的伤害,然而因为官方和非官方都选择集体失忆,使得当下的中国人记吃不记打。而对于一个独裁者来说,当他想施展他的暴力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

别看集体主义时常强调平等,但那仅仅是因为集体主义需要一种步调一致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驱使个体遵从集体。少数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支配共同体的资源,并发号施令,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另外群体还会时常表现出冷血和漠然的一面,忽视个人的尊严与利益,对于异己者更是只讲立场不讲道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给受难者提供帮助,他会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如果不去救助受难者会使他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救助受难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产生一种“我不去救,让别人去救”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

那么什么样的人对组织会表现出狂热的支持和渴望呢?答案是弱者,或者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弱者需要团队归属感,以集体力量作为依靠。在电影《浪潮》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蒂姆。在整个浪潮运动中他是表现得最积极的,原本他总是被其他同学欺负,因为懦弱又不敢反抗,而加入浪潮之后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优势。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为自己提供应有的保障的时候,他就会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而集体的力量犹如一种毒品会让一个人上瘾。集体主义常常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个体依附于集体,让个体失去独立性,从而使个体对集体产生依赖。

我们常说集中力量好办事,但正因为集体的力量太过强大,因此当集体的力量被一个独裁者利用的时候它的破坏力也就越加可怕,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提防这种来自团队力量的原因。

那么独裁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在团体中来实现步调一致的呢?

独裁出自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裁体制的基本前提是,核心领导者、纪律、服从。在树立自己的威望的同时,独裁者还会为团队树立一个共同的追求。通过强调目标,把各个个体串联起来,只有目标一致才能步调一致。独裁者非常善于树立所谓高尚,但空洞的目标,然后冠以理想之名来煽动群众。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心甘情愿的去做炮灰,而炮灰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在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奉献热血和生命。

虽然法西斯主义已经不再了,可滋生法西斯主义的土壤还在。那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专制体制的诞生呢?

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呈橄榄球形的,底层人民和上层人民都属于少数,而中产阶级占大部分。最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呈金字塔形的,底层人民占据了绝大多说,而社会的资源却被少数人占据着。当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走向极端的专制。为什么呢?因为不稳定结构的社会是失序的,而专制主义它强调纪律和秩序,所以就会有很多人被迷惑。可是一个专制的体制是没有自由的,纪律和秩序或许会带来短暂的安定,可失去自由的人民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被压迫。

纳粹主义已经不在了,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一些地区依旧存在着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大,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公的现象。而这些都为法西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养分,只要生长独裁政治的土壤还在,我们就要提防法西斯主义的再次生根发芽。这正是电影《浪潮》反思的意义。

相关电影:《浪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