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讲堂】刘良:中医药不要惯性抵抗高新技术

 为什么73 2016-03-24

【校长讲堂】刘良:中医药不要惯性抵抗高新技术

原创 2016-03-24 刘良 院长在线


刘良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1997年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8月通过“输入内陆优秀人才计划”前往香港工作,出任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及教授,2001年1月升任该院奠基院长,2011年7月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2013年1月起,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摘要】

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如何融入中医药?首先要有开放和客观的态度,要有“三不”,一不惯性抵抗,二不全部照搬,三不求全责备。

中医药强调整体性思维和整合调节性治疗,注重关联,弱于分析。

中医药复杂系统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抽象,缺乏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实证数据为支撑。

【本文为刘良在2014年5月19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的演讲,院长在线编校发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非常荣幸来到我的母校(注: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也是我工作过的地方,能够在这个讲堂里跟大家交流,感到特别不一样。受到邀请以后,我考虑讲什么主题,最后还是选择中医药,因为既有科普性质,更有科学的性质。今天我选择“中医药与高新科技”这个主题,希望能够深入浅出地跟各位分享。


1
中医药学注重关联,弱于分析

传统中医药有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它拥有不同于西医的医学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传统医学理论、诊疗手段、治疗方法与义务“一体化”,构成了较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


我为什么先从不同开始讲起呢?衡量它是不是一门医学体系,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独特的理论,以及用这个理论可不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药是具备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一些传统的经验、方法和技术,但是,不见得都能够构成为一个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药有系统的理论,现在还能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这正是它最重要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强调整体性思维和整合调节性治疗,注重关联,弱于分析。中医药理论讲五行,讲脏腑相关,讲经络,讲气血等等。如果讲治疗,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治疗的辩证论证,但是它在分析技术和方法上比较少。现代的高新科技,如果一旦挖掘出来,这也正是我们重要的研究价值之所在。


中药具有“一多”特征。中药可以是单味药材,也可以是复方药材,但是它的化学成份是多样的,即使单味药材里也可能化学成份有几十种、上百种,甚至更多,而这些化学成份之间,有的是有作用,有的是没有作用的,有的是单用的时候没作用,联合用的时候可以产生作用,所以它就会产生药理作用的多样性。所谓药理作用,比如说降压、降血糖、防止衰老等等,由于中药化学成份的多样性,很多时候一种中药或者一个复方可以出现很多不同的药理作用,它是由于化学成份的多样性产生了药理作用的多样性。


最后,它的药理机制与靶点多样性。中医的多成分和多样的药理作用,导致了在临床上治疗很多疾病可以产生很好的疗效,正是由于它的化学成份多样性和药理作用多样性造成的。


2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一个极复杂的科学系统?

中医药是一个极复杂的科学系统,更需要集成多学科。复杂系统的特征表现在:它具有多数量组成成分的系统,比如我们讲的中药化学成份的多样性,就是它多数量成分组成的;成分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大于成分本身,它不仅仅是1+1=2,它可能等于3、4、5、6;组成成分构成自我相似的多层级结构,特别是在中医药理论里面有很多是这种情况,有的病因病理互为因果;还有高层级向下的因果关系、低层级向上的因果关系;组成成分间的多重因果;复杂的系统常态是动态的、不停止的、不可预测、非线性的,无论是现在研究其它的复杂科学体系还是中医药的复杂科学体系,由于它是动态的,有些甚至是不可测的,更加需要我们研究方法的创新。


中医药复杂系统的科学问题,是理论抽象,缺乏现代科学意义的实证数据为支撑。我给大家举一个小小的例子,1998年我在北京昌平的一个学校学习,当时我们去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百多个人,一进去的时候都往前面走,我就被它第一幅画吸引了,它的主题是“人类梦想着要飞上天去”,一边画的是天使,一边是中国的嫦娥奔月。我们中国的古人为什么没有画嫦娥的翅膀,嫦娥没有翅膀,但是她上天的时候腾云驾雾,有裙子的飘逸,现在也成为现实了。我每次看到火箭上天的时候,火箭机身尾部有烟,就想起了腾云驾雾。这两幅画的背后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天使要有翅膀才能飞上去,这是一种具象思维方式,如果说没有翅膀就能飞上天,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之下,这种抽象的理论有它的独特性。


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具有不精确性;病因病理互为因果;诊断方法单一、主观,缺乏客观性及标准化;治病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这既是中医之长,却又缺乏恒定性。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样的病可能这个中医跟那个中医开的药不一样,西医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医学哲学和治疗理念有差别,人的身体状态可以变,环境条件在变,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相对也在变;西医讲究群体治疗,某些病某些药要去研究都要采用现代世界公认的研究方法;寥寥判定缺乏统一标准及客观指标;辅助诊断设备及实验医学研究方法缺乏。


这都是一些很复杂的科学问题,但用中医药的理论都可以解释得很好,拿现代的科学语言和思维去表达难度很大。


3
中医药在世界科学史上有很多的创举

实际上,中医药在世界科学史上有很多的创举,要知道传统中医药科学,一方面内涵深厚,另一方面它在人类的医学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举一个例子,3000年前甲骨文上就记载了“瘤”字,约成书于12世纪的宋《卫济宝书》已载有“癌”字,较西医早500-600年。我当时在香港工作时,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制订了符合香港法律的指引,中医哪里有癌症,西医才有癌症,当时的政府负责人有点紧张,因为有议员在挑战,后来政府的人打电话问我,我说你放心,作为主持这个指引的人,我对中国中医药的历史很清楚,才有底气,知道了以后才能跟西医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包括我们的研究水平走上国际了,科学语言也跟现代的科学语言可以进行交流了。


大概在2500年以前,一讲到做手术就讲名医华佗,实际上《晋书》里就讲“初帝目有大流疾,使医割之”,我讲这个是说说我们不能只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要与时俱进,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约2200年前,《黄帝内经》成书,是当时中医药与同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及多学科知识和成果相结合的最标志性成果,也是迄今中医学生必读之经典。


《黄帝内经》的作者当时总结了医疗的临床经验,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同时吸纳了同时代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我曾经花了一点时间去研究《黄帝内经》,里面至少包括了十几门学科的知识,包括医学、天文、星象等知识。我说这些,说明中医药理论形成时,学科体系就是开放、开明的,就是去吸纳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今天照样需要如此,所以我们需要高新技术。


约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问世,载药物365种,成为中医药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约1700年至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著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诊疗原则。


华佗使用“麻沸散”实施外壳手术,成为世界上最早运用麻醉法的人(约2200年前)。而现在治病毒性流感的达菲,最主要的原料来自于中药,八角、茴香,它里面有一种化学成份叫莽草酸。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中医药这些年越来越受到世界科学家、世界医药界的关注,中医药是一个极大的宝库,它既是药物学的宝库,也将是一个中医药理论的宝库。


巢元方编著《诸病源候论》,描述了1720种病证的病因及证候,比西方同类医学著作要早大约近1000年。宋·王惟一著《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标示穴位354个,并且铸造立体针灸铜人模型教具,成为最早的针灸教具并沿用至今。在宋朝编著的《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随后编成《圣济总录》,收载方剂2万多首。为什么讲中医药是一个非常大的宝库,直到现在为止,这些文献都没有很好的挖掘。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成为最早的中医骨伤科专著。宋慈著《洗冤集录》,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约700年前);朱橚等编《普济方》,药方61000首,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方书(约500年前);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0960首,附药物形态图1160幅,被译成朝、日、英、法、德、拉丁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于张璐所著《张氏医通》和吴谦所著《医宗金鉴》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述,被称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约400年前)。 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中医药是伟大的,我们躺在这张伟大的功劳簿上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我们学到的新的技术和方法怎么把中医药发扬光大。


这些创举和第一,均是中医药与同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及多学科知识和成果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学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中医药如何再创新的历史辉煌?中医药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结合,既是中医药持续发展之所需,也符合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史性规律。


4
人们对高新技术常常有惯性抵抗,这一点要克服

高新技术的属性与特征。高新技术首先是多学科智慧和技术集成的结晶,它不断地向高、大、远或精、深、微发展,高、大、远比如我们的航天科技,精、深、微比如我们的分子技术。引领科学进步与突破,比如说质谱分析技术,现在的化学质谱分析仪不仅能分离小分子化合物,还能分离大分子物质,20年前,很多的质谱分析仪是分析小分子,现代蛋白组学的发展是由于质谱分析仪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所以,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人们对最新型高新技术常常有惯性的抵抗,这一点我们要克服,因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里好像一讲到特别高新的地方就特别畏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旦你很好地去研究了,懂得了最新的前沿技术,你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所以,我们应用高新技术应当强调由研究向服务类转变。


西医学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就是应用高新技术,诊断高新技术的,比如MRI、PET、疾病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治疗的高新技术,比如诊断新技术,微创手术、靶向给药、介入疗法、伽马刀;预防的高新技术,比如基因疫苗、特意性疫苗;专业和学术交流的高新技术,比如视像会诊;研究手段不断“高技术化”,比如放射免疫测定法,PCR扩增酶标法。X光也不是西医的一种发现,它是物理学家发现的,西医把它拿来用了,所以中医也应如此。


5
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如何融入中医药

那么,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如何融入中医药?首先要有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开放和客观的态度要有“三不”,一不惯性抵抗,二不全部照搬,三不求全责备。


为什么我先要从态度讲起呢,比如蛋白子组学技术,参加国内的一些评选时,大家觉得蛋白质组学还没有搞出什么东西出来,实际上蛋白子组学技术非常有力量,非常强大,关键是你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它、吃透它。除了态度好之外,我们还要大胆应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比如脉诊仪、舌诊仪、经络测定仪等比较少使用。


很多医学觉得把脉的临床经验比设备有效,我访问过不少韩国的一些医院,中国古代对人的体制有25种分法,韩国在学习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象医学”,把人分为四种人,太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分类法比较简单,普通老百姓都能分得出来。它不单是按照传统的分法,而且还研究出了四象医学检测仪,把它用于临床的检验,是不是它这个四象医学检测仪就能远远比得上临床的医学,倒不一定,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不用这些临床技术,所以,我们也要大力推动现代技术的临床使用。


在养生保健健康领域,如果有比较好的仪器出来,能够推广使用的话就要推广应用。我们强调“三个注重”,即注重采用高新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新药创制与生产;注重采用高新技术阐明中医药治疗的价值与基理;注重集成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够解析中医药复杂科学问题的创新技术与方法。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医药要做的有很多很多。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中医药发展密切相关,因为数字化是现代科学的象征,这正是中医药的弱项,但又是中医药现代化所必需的。中医药数字化需要以多学科高新技术为支撑,并将产生“大数据”,故需引入“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方法。一讲到“大数据”大家并不陌生,现在国家领导人、科学家都在讲“大数据”,实际上在中医药这种复杂体系下采用高新技术来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就更大。《科学》、《自然》这些世界上顶尖的科学杂志对中医药特别关注,所以现在也是中医药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一个很好的时机。数字化、智能化、个体化中医药诊疗系统的建立,将使传统中医药产生历史性变革。 


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产生,是近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肽组学分析技术等,它正在使生物学和医药学学科产生革命性变化。组学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高通量地表达疾病病理和药物作用的多靶位及其网络调节基理,故特别适合阐明中医整体性辨证论治和复方治疗的科学原理。此外,以组学数据表达中医临床“证候”和疗效评价的内在机理,为建立新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法和标准所借鉴。比如中医讲的脾虚、肝郁等,是中医望闻问切得出的临床经验,如果临床经验和客观检查能结合的话,这将是临床诊疗一个很大的变革,或者说也是一个进步。以组学技术研究中药药治病的内在机理,既可阐明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和靶点,也可带来现代医药学的新发现。


我家里以前也有亲戚学西医,学西医的不信中医,他就不相信西医治不好的中医就能治好,我当时听了之后也半信半疑,但是当时我的老师和邓老(注:国医大师邓铁涛)说:同学们,你们要是真正热爱中医,真正去钻研中医,只有等到临床时,发现一个病人西医治不好时,你们有本事能把他治好,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中医药的精彩。同学们,我可以跟大家说,到今天我有这个体会。我2000年到香港工作,到现在是14年,14年从未离开临床,我每个星期一下午都要看门诊,由于今天要讲座,所以我把它调到明天下午了,由于我的公务而影响病人不能接受治疗我非常内疚,所以一定要补回来。我看的病是风湿病免疫疾病,这一类病都是特难治的,在香港、澳门看中医基本上是没有医药保险的,都是要病人自掏腰包的,国内是中西医并重的。在香港、澳门,中医药检查不能用西药,用西药是犯法的,一旦有那么多病人来看,你就会去琢磨怎么用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去帮到我们的病人。这实际上是一张最难答的答卷。


我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西药治疗的方法不好基本上都来找我?中医慢慢帮他治,有效在哪里?就是由于它的“三多”特性,我就是用中医“三多”的特性来进行治疗。 


我跟我的同事在20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率先提出基于中药“三多”特征研发网络调节创新药物的新策略。我举个例子,广东有一个电站,广州市有一个变电站,深圳市有一个变电站,实际上讲到网络,它不仅有线还有点,它不仅有点还有关键的点,网络药物的研究和靶点靶向药物的研究进行了一个良好的综合,怎么既注意它的靶又注意它的网?精彩就在这里。


6
循证医学药物临床试验原则

下面讲一下循证医学药物临床试验原则。如何开展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可比性的临床试验?随机化:常用中央计算机随机抽样方法,以性别、一定年龄段、疾病的特定状态、吸烟与否等等,设立“分层随机化”。二是严格设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三是除治疗组药物不同外,安慰剂和阳性药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其他处理办法应予一致;四是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及分析各组的研究结果。潜在的不具可比性的严重问题是病者的体质及基因背景等个体化因素不同被忽视了。我们的课题组首次提出了个体化随机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新模式,基于系统生物学和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提出了建立基于中医循证医学特点的个体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新模式,即药物临床试验要基于病者的个体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等特征进行“个性群体”进行试验分组,评价药效。针对同一种疾病,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去个性化用药,这才是精彩,这种精彩跟我们中医药有一点类同,只是中医药的说法不同、诊断方法的手段不同而已。 


7
我们的试验例子

下面我再花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试验例子。我们是在中医药实验室里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讲到这里,要感谢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这实际上是给了一个国家的平台让你去发展建设,我们的高新技术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一个例子,中医药的基因条码技术。现在中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即所谓的真假、优劣。 


中药基因条码技术就是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基因条码技术,重点研究贵重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技术,注重以该药材的药效和生物活性为导向,使基因条码技术不仅能鉴定药材的真伪,同样能评价其优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如果从现在一般界定真伪基因的条码技术拓展为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基因条码技术的话,一旦推广应用,对中药材的品质保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生物活性中药基因条码技术的应用,将开启中药材科学鉴定的新时代,而且又省时、方便、快捷、准确,不仅能鉴定药材的真伪,还能鉴定其优劣,先前的中药条码技术未能与药材的生物活性(即药效)相关联,故基于生物活性基因条码的技术难度大,意义也更大。


我们曾把人参种子送上太空,拍了一张回来时在北京接收的照片。这倒不是说为了宣传什么,而是在中医药有很多领域需要去想,需要敢去做,你主动去想了,推动去做了,机会就多了。我们现在正在做人参的整个基因,比如搭载的和没搭载的基因有什么不同,还有就是发现人参的优势基因,如果一旦发现人参的优势基因,我们就可以去育种。我们在长白山也进行试验,看能不能培育出人参的新品种。只要去努力对接,中医药很多新技术就会有了。 这是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分离与鉴定技术,它是LC-MS-SPE-NMR联用仪,灵敏度极高,是迄今国际上最高效率的化合物分离和结构鉴定联用技术设备。


这个仪器是600兆的,我当时问专家600兆够不够,其实做中药这个够了。这个机器分离起来效率很高,我们现在有一系列新的化合物的发现,也是利用这个高新技术的平台。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谱联用仪的高科技价值有很多,比如:它可以对中药活性成分特别是含量极低活性成分,进行高效率分离和结构鉴定,分析药物作用的靶分子,特别是脂类成分,需样本量极少,速度快,效率高,也可用于临床病人样本及动物和细胞样本分析,包括单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最近,我们课题组又首次发现了调节T细胞活化及炎症免疫的关键性蛋白酶IKK-beta药物结合新靶位Cys-46,已获澳大利亚创新专利授权。这一发现将为研发验证性疾病和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新靶标药物提供技术平台。此外,课题组也采用高新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建立了附子类药材毒性生物碱快速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仪器设备的重要,没有高新的仪器设备,你就拿不出科学数据来。


还有一个高新技术平台——电子计算机分子嵌合模拟药物设计,它提供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药物靶标(如功能性蛋白、酶、生物标志物等)相互作用信息,为采用生物有机化学技术进行药物筛选提供依据,能将生物活性和计算化学技术相对接,用于创新药物研究。当然,现代高新技术还需要对接。 


高新技术在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里,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可以用得着,可以拿到数据、成果的。


再比如高新技术平台——单细胞分选和纯化技术,BD FACSAria III流失细胞分选仪,是迄今分离速度最快、可富集单一细胞的细胞分选设备,能够为研究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细胞群及其分子靶标提供高效手段,为重要分子药理及分子靶向创新中药研究提供强大工具。它一秒钟可以分离7万个单细胞,非常好用。


高新技术平台:活细胞及分子显微成像可视化技术。DetaIVision多功能活细胞显微成像系统,能以实时影像方式观察正常或病变细胞或蛋白质的生理变化,如观察细胞迁移路径,监察细胞分裂与病变过程,也可在线记录药物效应细胞在药物作用下亚细胞及蛋白分子等移位变化。大家知道人参是补气的,我们就用中药人参皂苷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激活与能量增强作用,可采用分子显微成像记录下来,表明人参具有“补气”作用。


这个技术是不是现在最好的可视化技术?不一定,但是这个机器很好,现在比较实用。一旦把这样的物理学技术再应用到医学甚至是中医学领域,作用是非常好的。


高新技术平台: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强大工具之一,采用最具优越性能的LC-Q/TOF MS和Autoflex Speed MALDI-TOF/TOF MS,及二维电泳系统,能高精确度地快速分析新的蛋白生物标志物及筛选新靶标药物。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非常适合研究中医,可以把中医药的网络作用特征表达出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知道它是蛋白组学技术的一个概念,没有真正在技术方法、技术条件里去吃深吃透,作为一个研究机构,要使用这个技术,必须要对专人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把方法建立好之后再去做。应该说,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技术近20年来最大的进展。 


我相信,在未来的医学,很多教科书里面的东西都会改写,就是由于以前器官跟器官、组织跟组织、细胞跟细胞、分子跟分子,以前更多强调的是它单一的功能和特征,实际上器官跟器官、组织跟组织、细胞跟细胞、分子跟分子存在着交互相关,它跟中医里很多宏观的脏腑相关理论不谋而合。


高数技术平台:糖/肽组学技术。身体内有三大类物质,第一大类物质是蛋白质,这个研究得比较多;第二大类物质是糖,研究得比较少;第三大类物质是脂,这个研究得也不多。实际上这三类物质缺一不可。近些年在医药学界更多注重糖/肽组学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糖/肽组学技术平台去研究中医证候的“网络病理”和中药多成分的“网络调节”机理,这方面现在尚属空白,潜力巨大。糖方面的结构比较复杂,分子大,但是我们现在初步发现有一些疾病在糖蛋白的量没有变化,但是在质上有很大的变化,利用这个技术平台,有可能发现疾病诊断的一些新的生物标准和方法,这些方法用到中医药又能够最好地表达网络病理特点。


高新技术平台:脂组学技术。脂类是机体三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故是研究疾病生物标志物,这也是非常值得开发的一个领域。高新技术平台:中药纳米制剂技术,可以建立适合中药成份构成和用药特点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 


8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下面跟大家讲一下应用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的一些情况。


我举两个具体在药物研究方面的例证。第一个是应用高新技术及研究抗关节炎的创新药物,因为我自己是搞风湿免疫的,同时我们也研究关节炎。比如说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全世界大约有3000万病人,中国大约有450万,如果从感冒来讲,这个发病率并不高,但是这一类疾病是病情缠绵,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治疗,使家庭和社会负担沉重,并且致残率达到20%、30%,所以社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而在中医药实际上老早就有记载,至少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在欧洲,我发现有一张油画很漂亮,把画里面的女主人的手指放大,这就是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欧洲17世纪的一张油画。当然这不是最早的,欧洲的一个记录是大概在14世纪左右有记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它说主要是从南美传过去的,这种文献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而是作为一种信息分享。从中医药来讲,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记载,它虽然不是讲类风湿性关节炎,它是痹症里面包括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中医药的确是非常丰富。


在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是叫做上台阶模式,也就是“金字塔”模式,诊断出来了,一种药不行,就加多一种药,再不行就再多两种药,再不行就去试一下中药。在香港时我也经常遇到,吃了那么多西药效果不好,医生就说“你试下中医吧”,这句话是我最不想听到的,为什么是在最后不行时才来试一下中医呢?


现在西医改变了,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诊断清楚以后,要多种药物早期联合用药,控制病情。控制完了之后,慢慢缓解了就减量,减到最后由一个药去维持,因为它是慢性病,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当然要早期介入。这种模式的转变,使风湿性关节炎的致残率至少减少了10%以上。从这一点可以说明现在的医学的很多观念是开明的,原来治疗得不够好,现在找到更好的了就转,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医药就要更好地早期用药治疗,因为我们是多成分的复合治疗,所以对这种复杂性疾病、系统性疾病的效果更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讲,如果是讲到细胞,它由多种免疫细胞、效益细胞群产生多种的炎症的病理,我们药物的干预应该是多靶点网络的干预。


在我先前的工作中研究了几十年的青藤碱,在中药一个化学成分里面去研究它的青藤碱,我们跟湖南正清制药集团合作,研发出来了正清风痛宁的产品,现在在湖南正清制药集团所生产的正清风痛宁,有片剂、注射剂、缓释剂,全国30个省市都有销售。这也是在中药里面的第一个缓释剂,这些都是有证据的,因为这是2001年拿到的专利授权,也建立了一些国家标准。正清风痛宁口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跟西药最经典的药物—甲氨蝶呤,它们的疗效是相当的,但是副作用明显不一样。甲氨蝶呤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胃肠道的副作用,正清风痛宁的副作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的副作用。到今天为止,我们现在还有好几个课题组在研究青藤碱,研究它在什么人的身上才会发生过敏反应。因为组织胺释放产生皮肤痒,发生率大概是15%到20%左右。为什么多数不发生,少数发生?这里面一定有道理,这就是有药物的基因组群、个体差异在。


一旦能够研究出来,找到发生过敏反应的群体,今后在用这个药之前就搞一个药盒,这个药盒可以对他进行检测,其实也就是预防。现在的西药有很多药也是一样,为什么做临床的RCT都没有进入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未来的医学可能是在用药之前每个人手上知道自己的体质背景,也知道用这个药我的体质背景会产生什么作用和伤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医学不是比现在的群体治疗更精彩吗?我们现在还在研究正清风痛宁,这个药物已经用了那么多年,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在做,包括一些动物的实验、细胞的实验,这个项目其中作为一个内容之一,也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最后再跟大家讲一个药物发现的例子。我们最近发现了一个药物结合的新靶,已经获得了澳大利亚的创新发明专利。发现IKK-beta蛋白激酶的药物结合新靶位,它是在CYS-46,我希望这个靶今后可以成为创建新靶标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它不仅为中药的研究建立一个更新的平台,也为西药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 


其实这也来自于中药。IKK-beta是在IKBKB这个信号传导通路里面一个非常关键的激酶,这个激酶一旦激活整个IKBKB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炎症反应,甚至是癌症都相关产生,所以寻找IKK-beta抑制剂是世界上最关键的一个前沿领域。在抗关节炎的领域里已经有几个药正在临床上做临床研究,这些正在做临床实验的药,IKK-beta抑制剂是基于先前在激酶上已经发现的5个靶可以接上去,我们发现的是第5个靶。开始我的研究生在做实验时用了一个DNY(一种中药),他发现它明显有抗炎作用,用药之后明显地能够使关节炎下降,在体外发现它能显著抑制IKK-beta的活性。做到这里以后我就非常有兴趣了,这个药物是怎么有作用的呢,怎么能接上去呢?因为学生一定要想,教授一定要想,我说是不是结合在现有的位置上呢,又怎么证明现有的位置怎么接,必须要有资历,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这个质粒,后来我们在文献上发现美国一个教授的实验室有这个质粒,我有写信给他,他就送了四种质粒给我们,我就给研究生去做。这个研究生非常小心在做,如果靶号5结合在4个靶中的任何一个上,他就交差了。可是,结果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做出来的结果是这4个质粒全部处理了之后照样还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照样可以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后来研究生很小心地问我“怎么搞的呢,我这个实验做出来还是有效的,我把那个实验都做完了”,我后来问他“你觉得这个实验做得很准确吗?”他说很准确,他做得很仔细,我说“你能够拍胸膛吗?”他说他能够拍胸膛。我说如果你一定能够拍胸膛的话,那就恭喜你了。结果他说你有什么要恭喜我的?我说这后面有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要结合在第5个上面。他问我怎么搞,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搞。我为什么要花一点点时间跟同学们分享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你只要自己很确信自己,取得了很偶然的科学发现,要相信自己,抓住机遇,不可放弃,“机遇只垂青在那些时刻有准备着头脑的那些人”。


后来我跟其他的老师去商量怎么把这个东西搞出来,怎么接在第5个新靶上。我们就合成一个探针,然后就结合在小分子DNY的分子上,大家知道从小分子上接一个探针的技术非常难,我的同事成功合上了这个探针。我们利用这个探针去找它的新靶位,找到是46位。我们把它一段一段克隆出来,最后在这个位置上探针发生了变化。我们非常高兴,觉得这是真正发现了一个新东西。但是不值得满足,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再确认,因为老鼠身上没确认。现在大家都讲转基因动物,很时髦,大家都从美国买转基因动物,我们自己做了一个动物,但是我们这个动物不是转基因的,严格来讲只是一个氨基酸的变异,这个动物都做了两年半。我们最近已经成功拿这个药物在这个新的动物身上去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这个药物的作用明显地减弱。它的结论就是说这个药物真正结合上去了,结合上去了有什么意义?原来是4个,现在是第5个,肯定有人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是个体化医学,同样的一群人,比如我们在座的几百个人,我们在某一些分子上有很多变异的位置是不同的,所以这些有效的抗炎药物对这4个人有同一个靶位结合是有效的,对另外4个人有另外一个靶位是有效的,可能还剩下一群人这些靶位都不行,他需要一个新的位置,这叫做个体化治疗。未来的药物都是按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基因的靶位、不同的变异,然后去研发出来适合某一些病人的群体,而不是所有的群体的药物,到了那一天,医学就更精彩了。我刚才讲的例子是证明我们在研究中医药里面发现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最后是贡献到了医学,而不单是中医。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中药,但是它是源于中药,我也可以说它源于传统,可能它最后研究出来的药说不定高于传统。源于中医药,所以它的贡献是挺大的。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不是说每个人都是按照这个去走,一旦走了之后,发现了这个机遇,你是不会放弃它的。这个工作我们也是做了好多年。


10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最后一个是应用高新技术去研究有毒的药材的安全用药。有毒的中药材,比如说附子,我们首先鉴定了在附子里面有乌头碱。乌头碱里面含有三种,即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以及它三种乌头碱的水解产物。前面的三种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是有毒的,我们不太需要,而后面水解的三种是对镇痛抗炎有作用的,所以我们建立了6种乌头碱同步检测的新方法。我们也同时采用这个方法去检测了在附子里面各种乌头碱的不同含量,我们发现在药材里,或者是以药材去生产的成药里面,它们的乌头碱的含量相差非常大,这就导致我们的用药可能是不安全的,特别是在中成药里。现在有很多含有乌头类的药品的中成药,如果乌头碱的含量不稳定,就有可能产生安全性的风险,所以必须采用现代的方法很好地去进行控制。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就提出了应该将三种乌头碱和生物碱的总量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我们提出应将三种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总量进行限量规定,三种加起来应该低于0.02%。原来《中国药典》指乌头碱的含量低于0.02%,我们现在提出来是三种乌头碱的总量必须低于0.02%。对附子中的6种乌头碱类生物碱研究报告发表5年后,《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附子的品质要求进行了提高。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什么呢,第一,如果没有现代的高新技术和方法去进行检测的话,我们就没办法把3种乌头碱和6种乌头碱同步检测;第二,同步检测之后做出来的数据,如果能够纳入到国家的标准和药典,就真正服务到了行业、病人、医院,这刚好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非常期望的。


我记得2013年年初在人民大会堂去国家科学技术奖时,有记者采访我,问我是不是特别高兴,我说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最高兴的不是拿了这个奖,我最高兴的是我们建立的方法能够为社会所用,我们研究出来的药能够帮到病人,为社会所认同。作为一个医生,能够有产品直接帮助到病人,这才是最高兴的。自己的研究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科学的努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努力了,尽管做出来的科学贡献是渺小的,但是也无愧于自己的努力,为中医药科学事业,也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问答刘良


澳门怎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大数据


提问:刘校长您好,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澳门科技大学和广东在中医药高新科技领域有哪些方面的合作?未来在哪些方面有机会展开合作?第二个问题,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主要在于西医能够精确地提炼有效成分,您对中医药在现代化方面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谢谢。


刘良:谢谢你的提问。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粤港合作越来越紧密,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两地的科技合作,也包括中医药的合作。我们跟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都有紧密的合作,包括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里面当然有很多会采用到高新技术。我们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合作,特别是临床和技术结合的研究,昨天下午我都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谈合作,这方面也将会继续有新的合作平台和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是一个全方位的东西,希望今后可以一步一步地由比较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比较容易的到难的,只要努力去推动,我相信就一定会有成效。比如要利用一些高新技术去做,包括临床的诊断,结合去生产出来一些仪器,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内容。实际上中医药的现代化内容是多方面的,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一步一步得到推进。


提问:刘教授,今天听您的报告确实让我们感到很振奋,也让我们看到中医药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我想请教几个问题,你刚才说到从研究到服务,中医药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非线性的科学也是很复杂的,澳门很多产业很发达,怎么样利用现有的基础把这方面做得更好?西医的形态、结构在线性方面是很科学的,非线性方面中医药的生存空间很大,从澳门的角度,怎么样发挥中医的作用?现在大数据时代到来,怎么样利用大数据把临床资源和现代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大数据时代能不能充分发挥大产业,然后再进一步发挥到大文化? 


刘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回答一下你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您提到怎么由高技术向服务型转变,实际上中央政府发过文件说发展高技术服务,这当然包括中医药的服务,举个例子,比如说中药材,如果一旦研究出来基于高科技的生物基因条码技术,那就方便得很。中药材里面污染物含量的检测,如果能够基于国家的ISO标准,经过抽样检测之后再用于临床会更安全,更有保障。我们自己的重点实验室有一部分是服务的,这个服务就是根据国际的ISO标准。现在我们提供的服务不单纯是鉴定制成品,同时还为澳门一些酒店的蔬菜、水、空气进行污染鉴定服务,所以高技术服务的空间和范畴很大。


 第二个问题,你提到澳门怎么去发挥作用的问题。澳门有博彩业,博彩业带来的有关收入希望能够支持澳门的教育和科技发展,透过支持澳门的教育和科技发展,然后回馈和服务社会。澳门目前还是以博彩业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个收入也是跟GDP相关的。但是,澳门未来的发展,中央已经给出了很好的方向,就是要促进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适度多元化怎么发展?就是要找到合理的领域和点,所以特区政府就提出了四个主要的领域,即旅游、中医药、会议展览、文化创意,中医药已经被中央政府纳入到“十二五”规划,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澳门这几年的中医药发展得很快,我希望未来可以把这个事业做得更大,水平可以做得更高一点,更多地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做更多贡献。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拓展澳门的角色,怎么把澳门的角色、功能去放大,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世界经济都在发生变化,世界总部经济模式到处都是,很多也很成功,所以也不一定在某一个地方生产制造,澳门如果是有了自己叫得响的研究项目和产品,不愁没有地方可以生产制造。我知道最近的就是珠海横琴,还有广东有更大的地方,甚至全国。澳门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成果、产品和实例,透过内陆跟澳门的合作,把科技成果放大,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还是有机会的。 谢谢。


提问:刘教授您好,珠海横琴有一个粤澳合作的中医药产业园,按照您现在了解到的情况,这个产业园目前有什么新的进展?另外一个问题,对于粤澳合作发展中医药科技产业的前景您是怎么看的,以及这两地在合作上有什么可以互补的地方?谢谢。


刘良: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首先,我当然希望横琴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能够成为粤澳科技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甚至是一个典范。当然,中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也涉及到整个横琴的开发和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一定会加快发展。第二个是双方互补的问题,实际上澳门跟广东的互补性是非常强的,这也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交通方面的条件,更重要的互补性是广东专家多、人才多,病人也多,这都是我们做研究不可或缺的。当然,澳门也有自己的优势,澳门是多元文化,澳门一个方面背靠祖国,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国际,它按国际标准,资讯非常发达,资讯交流也很通常,澳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所以它也具备了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条件,可以真正打造成为一个拥有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我相信,澳门跟广东的合作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我相信今后有更多可以拓展的领域。


刘良:产业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在产业方面的合作,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还在考虑做基础研究,我今天介绍的很多也还没有产业化,有很多都还在基础研究。产业化是需要一个过程,当然我们有很好的政策保障,有人才保障,有团队的携手合作,所以可以把这种转化的过程缩短,我相信今后产业合作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有成药性前景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最后可能都产业化,这方面跟广东合作的空间就更大了。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携手合作的作用和意义不能低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总体科学研究的水平,才能把中医药的研究共同走向国际。总的来讲,潜力非常大。


还想加一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产生效益特别重要,所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是非常有眼光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一个国际转化中医药研究所,这是非常有眼光、也魄力的。转化医学是近十几年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医学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已经被世界医药学家所接受,现在变成了一个主导的方向之一。因为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产出效应,最开始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提出的,提出的背景是美国政府觉得投了那么多钱,好象没有出来什么东西用于临床,帮助病人解决疾病的痛苦,没有看到很多产品出来,更多出来的是科学论文。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基础研究人员跟转化应用的人员存在着脱节,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转化医学对中医药是有特别好的条件的,因为中医药原本就是原则临床,然后再回到临床,所以它的基础比较好。转化医学里面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从实验台到临床,中医药的转化医学是来自于临床,也就是从临床到实验台再到临床,这就说明了中医药转化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


提问:刘教授您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短板比较明显,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家医药管理局有一个数据显示说中医药的人才能够真正从事对口工作的不到60%,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正确,您对此怎么看?港澳中医药人才的缺口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这边的人去那边就业有没有可能?


刘良:任何科技也好,产业也好,教育是先行的,所以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有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应该去努力思考和贡献的,实际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也是我的母校。 


刘良:中医药不单单是一个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更大的是一个健康产业,因为医学的目的已经发生了转变,以前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简单说就是救死扶伤,实际上医学的目的是促进健康、维护健康,这方面中医药可以大大发挥作用。中医药以后需要的是多样人才,有的是健康维护的人才,有的是在医院里面工作的人才,比如港澳地区目前还没有中医院,很多是门诊服务模式,很多是个体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跟人才知识结构是有同有异的。任何地区,对中医药人才和其他学科人才的培养,都要根据自己社会的需求来,这样才能切合市场需求。


你最后问港澳需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当然需要,但是至于能不能去那边就业,这还是得要符合法律途径,通过政府申请到牌照是可以置业的,我是通过优秀人才计划去到香港,去到香港那边可以看病。人才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多少,这也是逐步发展的,我可以说港澳地区在过去十几、二十年,整个中医药为社会服务量的贡献度是明显提升的,换句话来讲,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药,喜欢中医药,第一次患了病之后来找中医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前通常治不好了才找中医看,实际上不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越早诊疗越有意义。总的一句话,中医药的医疗市场和未来健康服务的市场是非常大的,我对此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延伸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