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六经辨证谈发热的证治(二)

 txw40 2016-03-24

二、阳明病

特征:脉滑实而大。阳明病:发热、口渴,舌红、脉滑;食积:发热、纳呆、腹胀、吐泻,脉滑。属于气分证、中焦病。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阳明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在经者主以白虎汤(脉滑)、白虎汤加人参汤(脉芤),在府者主以承气类方。食积: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阳明病发热,常见于其他六经发热。内不和者外不谐,阳明经积热、积滞常是诱发外感的原因。特别是白虎汤在热性发热中很常用,体温越高,越需要白虎汤。我的经验:已经出现高热,或者脉象滑实明显,将会出现高热,就加大量的石膏,湿热证、阳虚证除外。 

医案7:发热----感冒----风火食积----加味葛根芩连汤

秦某某,男,18个月。方城县赵河镇人。2009911日就诊。

代主诉:“发热7天,咳嗽3天,大便稀粘2天”。患儿先患发热,热峰39.2℃,服药汗出热退,过时又烧,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又添咳嗽有痰,就诊时患儿食欲差,睡眠差,小便量可。诊查:精神差,口唇红,舌红苔黄厚,脉浮滑。

辨证:此属风热犯肺、肺热下移大肠,食积风火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厚肠、消食导滞。

处方:葛根15g  黄芩6g  黄连6g  甘草4g  荆芥4g  蝉衣6g  桑叶4g  浮萍6g  焦三仙各10g  黑姜3g  藿香6g  川贝4g  桔梗4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914日):服药三剂后,热已退,咳嗽减轻,大便仍稀频溏粘,舌红,苔黄厚,脉浮滑。故守原方再进3剂。

三诊(2009917日):服药后,咳嗽止,大便仍稀频溏粘减轻,脉滑,舌红,苔黄。肺热已尽,大肠仍有热势,故将上方去荆芥、桑叶、浮萍、川贝、桔梗。

处方:葛根15g  黄芩6g  黄连6g  甘草4g  枳壳6g  黑姜3g  藿香6g3剂,水煎服。

3剂后,诸症消除,其后随访,病已痊愈。

[按语]《伤寒论》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提出了太阳阳明协热下利证,其病机为表邪未解,里热炽盛。此小儿病初外犯风热之邪,郁遏腠理,留恋气分,气机不得宣泄故发热,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嗽,热渐入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大便溏粘;舌红,苔黄厚,脉浮滑,乃风热犯肺、肺热下移大肠之征象。治疗上一方面解表热,一方面清里热,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既能解表清热,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甘草调和诸药。方中加入桑叶、荆芥、蝉衣、浮萍辛凉解表,藿香解表化湿,川贝、桔梗宣肺止咳化痰,焦三仙消积导滞,黑姜防药过于寒凉。6剂药后表邪已解,热存阳明,故去荆芥、桑叶、浮萍、蝉衣、川贝、桔梗等善后解阳明里热,退热止咳止泻,疗效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