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妮克莱因文集连载(54)儿童精神分析

 大漠胡杨968 2016-03-25

 零一六年最新奉献精神分析经典著作。梅来妮--克莱恩文集,将由本公

众号连载刊出。本文集的文字编辑李祥和梁策为此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希望我们在心理学的路上共同努力。因为前路虽然漫长但因我们互相扶助可能会走的更远。仅以绵薄之力感怀为精神分析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巨匠,客体关系之母。 --------Melanie  Klein

Psychotherapy
探访幽微的心灵,如同潜越曲折逶迤的河流
面对无法预期的弯道或风景,时而烟波浩渺,时而万壑争流
留下无数廓清、洗涤或抉择的痕迹
只为寻获真实自我的洞天福地


【第九章】强迫式精神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


在前一章我们论述了有关个体早期焦虑情境的内涵及其影响,我们将继续检视个体的原欲,及其与真实客体的关系如何修饰这些焦虑情境。

□腔挫折使个体去寻求能满足他的新来源,149-1其结果使小女生背离(转离)其母亲,而以父亲的阴茎作为口腔满足的早期客体,但同时性器倾向也已经出现149-2

由于乳房与阴茎对等,小男孩也在口腔吸吮的位置发展出对于父亲阴茎的正向关系。149-3我认为吸吮阶段中,小男孩对于父亲阴茎的口腔固着是使他产生真正同性恋的要素;149-4一般而言,小男孩对于父亲阴茎的固着,会因伊底帕斯倾向被唤醒,而产生恨及焦虑。149'5若一切发展正常,则他对于父亲阴茎的正向态度是与同性建立好关系的基础,也对于小男孩完成其异性恋发展有帮助。然而有时在某些情况下,小男孩对于父亲阴茎的口腔吸吮关系会导致同性恋;对女孩而言,则常是异性恋冲动以及伊底帕斯冲突的先兆。当小女生转向父亲时,她的原欲欲望有了新的目标;同样,小男孩藉由转向母亲而再次视母亲为性器的爱之客体genitalloveobject)这时可以说性器期已经建丛起来。

149-1葛羅夫在他的論文〈論口腔性格形成〉(1925)中,指出挫折是個體發展的剌激因素。

149-2參考我的論文(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1926),以及<>(1928)〔兩篇論文皆在《全集1>中〕。

14-3侯海姆在他的論文〈父親死亡之後> (1923)中提到,藉由吞食原始父親的屍體,兒子將其視為養育的母親,藉此他們將直到目前為止本來僅饜於母親的愛,也轉移到他們的父親身上。他們對於父親的態度,也會開始產生正向因素(之前僅是負向的)。

149-4參考佛洛伊德的著作《達文西及其兒時回憶> (在第十二當我們討論小男孩的性發展時,會更仔細探討這些發展^。

149-5以下由直接觀察的例子,描繪這種由喜歡到不喜歡的改變歷程a在斷奶之後的幾個月中,小男生呈現出對於魚類食物之偏好,並且對魚很感興趣。在他一歲時,當母親在殺魚或是在廚房準備魚時,他常會很明顯表現出對魚的高度興趣。不久之後他發展出對於魚類食物的高度厭惡,這漸渐擴散到對於看見魚的厭惡,然後發展出魚的恐懼症(懼魚症)》許多早期分析顯示,對於魚、蛇以及斷賜的攻擊,常常表徵的是對於父親陰莖的攻擊。我认为这些分析经验帮助我们了解小孩的行为,看着母亲杀鱼,高度满足了他对于父亲阴茎的施虐冲动,这也使他对于父亲感到害怕,或更正确地说:对于父亲的阴茎感到害怕。

在施虐特质高峰期的「早期发展阶段」(我如此称之),我发现前性器期及性器期的所有阶段皆会快速发展。继之而来的原欲,会藉由对抗摧毁本能而巩固了自己的位置。

由于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两极化,我想我们可以将它们的互动视为心智动力历程的基本因素。在原欲倾向与摧毁倾向之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解的套,这使原欲要比摧毁倾向来得有力。然而被死之本能主导的恶性循环(亦即攻击导致焦虑,而焦虑反过来增强攻击),只有在原欲能量足够强壮时,才得以被粉碎。在早期发展阶段,生之本能必须全力以赴才得以对抗死之本能,这过程刺激了性发展。

由于性器冲动长期潜藏着,因此我们无法清楚辨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其重叠之处,这些阶段是摧毁冲动与原欲冲动之冲突的结果。我可以说我们所熟悉的发展阶段,不仅因为原欲在对抗摧毁本能的过程中赢得了一个位置,而且来自我们对于这两种能量的日渐适应(因为这两个能量永远彼此连结与对立)分析最深的心智层次,使施虐特质不断涌现,我们本来对于幼儿的这些特质所知不多。我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施虐高峰期会通过一个阶段,亦即由口腔施虐特质(食人欲望)发展到肛门施虐特质,这主张只是将一个已经建树起来且被接受的理论往前推而已。我们必须记得那些食人倾向无法找到与其心理相称的表达,因为通常我们只能模糊地探测到小小孩想摧毁其客体的
冲动,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幻想的衍生物。

假设在儿童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中,那些所引发的无节制的幻想从未曾达到意识层面,这假设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个现象,亦即儿童以非常薄弱的形式表达他们对施虐客体的真实冲动。此夕卜,我们还必须记得「自我」在发展阶段的非常早期就已经制造着这些幻想,而且儿童与现实的关系尚未发展,且又受到其幻想生活主导。另一个理由是儿童的身材及其力量的比例,和成人比较起来是不同的;儿童也比较依赖生理因素,我们可以在儿童身上看到他们对无生命的东西以及小动物所呈现出来的强烈摧毁本能。那些看不见的性器冲动,已经全力在限制儿童的施虐特质,这可能是早期使儿童对于外在客体的施虐特质得以减弱的原因。

我们可以在非常小的小孩身上,看见伴随着与真实客体关系而来的,是与非真实意像的关系,这些意像在不同层面上被经验为过份好或是过份坏。一般而言,这两种客体关系会永远彼此挂勾或影响(我之前描绘这历程为超我形成与客体关系的互动)。然而在幼儿的心智中,真实客体以及想象中的客体仍然被远远隔离,这可能是使他不会对真实客体过于施虐并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根据其幻想的特质,原本预期会有更多的施虐与焦虑)。

就我们所知,特别是如亚伯拉罕所指出的,儿童的客体关系及人格形成的本质,要看其主要固着点是在口腔吸吮阶段或口腔施虐阶段,根据我的看法,这因素也是超我形成的决定因素。由于乳房等于阴茎,151-1因此对于一位仁慈母亲的内摄,也会影响—个友善的父亲意像的形成。超我的建构亦然,在口腔施虐冲动的影响下,口腔吸吮阶段的固着会妨碍被焦虑所诱发的认同当儿童的施虐倾向减弱时,来自超我之威胁的暴烈程度也随之减弱,自我的反应也会跟着改变。儿童对于超我及其客体的过度害怕主导着最早期的发展阶段,也会促发激烈的反应。看起来似乎「自我」先企图藉由「盲点化」〔译按:否认精神现实〕(用何内·拉福格的说法),之后再以「排除」作为防卫来对抗超我。我认为当自我企图欺骗超我,152-1并闪躲超我对于本我冲动的反对时,它已经开始认定超我的力量。当晚期肛门阶段出现时,自我更清楚地认识了那个力量,并想尽办法终止它。在认识超我力量的同时,自我也发现自己必须顺从于超我的要求。同时,自我进一步开始认识「内在精神现实」(intrapsychicreali-ty),这有赖于自我对于外在现实的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152-2自我在早期阶段,主要在于排除本我,而在晚期肛门阶段则是压制(suppression)本能’或更正确地说,潜抑本能。152-3

151-1亞伯拉罕在他的論文〈原慾發展簡論〉(1924+490)中如此寫道:「此外,有關被內攝進去的身體部分,陰莖通常被對等於女性的乳房,而其他身體部分,例如手指、腳、頭髮、糞便以及屁股,貝!J可被視為這兩種器官的次級表徵。」

152-1   152-2 152-3 缺失

152-3a這句話有點模糊,因此必須在字句的脈絡中理解’換句話說’對於客體的恨’由於本能的排除與潛抑而被減弱了。

由于与超我及本我有关的恨被置换到客体上,因此对于客体的恨在量上也减少了。152-3a由于增强的原欲成份弱化了摧毁因素,针对客体而来的原始施虐倾向也随之被弱化。当这些发生时,自我对于害怕被客体处罚的意识似乎更强了,对于严厉超我的顺服以及认识超我强施在它身上的禁制’也使自我更认识客体的力量。由于自我会将超我对等于客体,而使这现象被强化了。
    这对等是修饰焦虑的下一步,自我在焦虑被修饰之后,藉由投射与置换机制,强化了它与外在现实的关系。自我现在企图藉由满足外在客体和内化客体的要求来面对焦虑,同时引发「自我」保护客体的反应(亚伯拉罕认为这是晚期肛门阶段的反应)。这种对于客体的行为改变,可能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个体可能转离客体,因为他视客体为危险之源而感到害怕,同时为了保护它免
于被自己的施虐冲动伤害;二、以非常正向的感觉朝向它。这种与客体的关系历程,是将母亲意像分裂成好与坏的意像之结果。对于客体的爱恨两难,指出了客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帮助修饰儿童对于超我的害怕。这害怕先被置换到外在客体,之后再藉由「置换」防卫机制,扩散到许多不同客体身上,因此某些人成了被攻击因而具威胁的客体;另一些人,尤其是母亲’则成了仁慈及保护的客体。

个体之所以能够愈来愈成功地克服焦虑’要归功于婴儿渐渐朝向性器阶段的发展。在性器期’婴儿内摄进去比较友善的意像,而带动超我特质的改变。当直到目前仍非常强烈的超我威胁被弱化到只剩下谴责与告诫时,则自我可以在正向关系中找到对抗它们的支持者。他现在可以使用修复机制以及对于客体表示怜悯的反向作用来安慰超我。153-1那些由客体以及外在世界所获得的爱与认识,皆被视为超我之赞同的证明。在此脉络下,分裂意像的机制是很重要的,自我远离那有威胁危险的客体,却转向友善的客体,藉此企图修复想象中所造成的伤害。升华的历程终于可以启动了,154-1154-2因为个体对于其客体的修复倾向,是升华的基本动力,甚至包括非常早期的升华,例如想玩的冲动。修复倾向以及升华的先决条件,是来自超我的压力必须被纡缓,而且被自我感知为罪疚感。由于以性器冲动及客体关系为重心而引发的超我在质方面的改变,影响了超我与自我的关系,并催化了罪疚感。当罪疚感变得太强烈时,则自我会再次感知到焦虑。154-3若这思路正确的话,贝哪些缺乏社会感的人,包括罪犯和所谓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并非因为缺乏超我,而是其超我的质与一般人非常不同。154-4

根据我的观点,在最早期的肛门阶段,儿童用防卫来对抗那些在口腔施虐阶段中所内摄进去的恐怖意像。排除超我被视为克服焦虑的一个步骤,然而这步骤在本阶段无法成功,因为需要被克服的焦虑仍然太强烈,而且藉由暴力排放的方式,会持续引发新的焦虑。无法用此方式被纡缓的焦虑迫使小孩释放下一个原欲(晚期的肛门阶段),它因而成了促动发展的媒介。

153-1耶飢斯(LudwigJdkels,1867-1954)在他的論文〈同情心理學〉(ThePsychologyofPity,1930)中指出,當一個人對於他的客體感到同情時,他對待這客體就像他希望被自己的超我所對待一樣。

154-1參考我的論文〈呈現在藝術工作中的嬰兒期焦慮情境〉(InfantileAnxiety-SituationsReflectedinaWorkofArt, 1929 ) 0

154-2艾爾拉*夏普曾經指出,在昇華中小孩將他的內攝父親投射到外在客體,在這客體身上,他滿足了自己的施虐及修復傾向,同時也將他那魔術般的全能感連結到客體身上(參考她的論文〈昇華及妄想的一些面向〉〔CertainAspectsofSublimationsandDelusions,1930〕)°

154-3參考鐘斯對這主題的貢獻,〈害怕、罪疚與恨>(1929 )。

154-4費尼秋在他的論文〈認同> (1926)中也持這個觀點。

我们知道成人的超我和客体不完全相等,它们在儿童期的任何阶段也都不是对等的,这是我一直尝试解说的。自我尽全力使真实客体及其意像成为可互换的,而使超我与自我有了差异,根据我的观点,这是发展的基本要素。154-5这发展以如下方式呈现:由于性器阶段愈来愈主导,客体与超我之间的差异愈来愈155小,意像也愈来愈接近真实的客体;此外,属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幻想以及引发焦虑的意像会退居幕后,同时个体的心智平衡会变得更稳定,而使得早期焦虑情境的修饰更成功155-1a

154-5這因素對於自我發展以及與現實的關係之重要性,在第十章中會更詳盡解釋。

155-la這句話的口語翻譯是差別愈小時,被性器期所主導的意像會愈接近真實的客體;而那些屬於早期發展階段中被焦慮所引發的幻想意像,則愈退居幕後,個體的心理平衡也會愈穩定,而且早期的焦慮情境更能被完整地修飾。


当性器冲动渐渐变强时,自我对于本我的压抑也失去了其暴烈度,而使两者之间的了解变得可能。因此伴随着性器期而来的较正向的客体关系,也可被视为超我与自我以及自我与本我之间良好关系的征兆。

我们已经被告知,精神病的固着点发生在发展的最早期,而早期口腔阶段及晚期肛门阶段的界线,则是区辨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界线。我进一步认为这些固着点或病症的根源,也是使儿童的早期生命备受干扰的原因。在前一章155-2我们已经看到,在施虐特质高峰期所呈现出来过分强烈的焦虑情境,是导致精神病的基本病源。但是我也发现,儿童通常可以在最早的发展阶段就度过具有精神病特质的焦虑情境。若因为外在或内在的理由’使这些早期情境被推到最高点,儿童则会有精神病的特征。若儿童被所害怕的意像过度压迫’且无法充分藉由有帮助的意像以及其真实客体来对抗它们,则儿童会有精神病式困扰’155-3它和成人精神病极为类似’旦会在晚期发展成真正的精神病’或成为阻碍未来发展及严重病症的基础。55-2也參考我的論文〈兒童遊戲中的擬人化>(1929,《全集1>)。

155-3讀者可以回顧厄娜(第三章)、伊根(第四章)以及艾爾絲(第五章)的案例。

由于这些焦虑情境在每个小孩身上会一再被活化,并且达到一定强度,因此每个小孩都会周期性地呈现一些精神病的现象。小孩常常会过度兴奋或过度难过这已经是抑营的特质。小孩难过的样子及其严重度,由于出现频率非常频繁且改变非常快速,因此常常被忽略。但是分析中的观察让我了解,小孩的难过与忧郁虽然不会像大人的抑郁式忧郁一样严重,但是它们来自同—根源,也可能伴随着自杀的念头。小孩所遭遇的各种意外及不小心受伤等等,常常是一种自杀的企图,虽然他们所使用的方式不太有效。由现实退缩,对成人而言是精神病的准则,但是对小孩而言,通常会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在小小孩身上所出现的偏执特质不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它们与秘密和欺骗有关,这些本来都是偏执(妄想)的特质。我们知道小小孩常常感到被幻想中的人物追逐或围困。藉由分析非常小的小孩,156-1我发现当他们独处时,特别是在晚上,他们常觉得身边围绕着各式各样的加害者’像是巫师、巫婆、魔鬼、幻想中的人物以及动物,且他们的害怕常常具有偏执焦虑的特质。

156-1小孩對於想像中好人物的信念,如仙女或聖誕老公公等,皆可幫助隱藏並克服他對於壞意像之懼怕。

婴儿期的精神官能症是各种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之特质和机制的混合’在成人身上’它们会以单一样貌出现,或是以比较单纯的形式出现。在这种复杂的样貌下,有时某种疾病会被强调。然而婴儿期精神官能症的样貌,通常会因许多不同病态以及用来对抗它们的防卫机制同时运作,而完全被模糊掉。佛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抑制、症状与焦虑》中,宣称到目前为止,婴儿期最早的恐惧症尚未被解释,而且,我们也还不清楚它与晚期出现在儿童身上确切的儿童精神官能症的关系为何。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早期恐惧症中所面临的焦虑,来自超我形成的早期阶段。小孩最早的焦虑情境,大约在六个月大时出现,且因与日倶增的施虐特质而明显化,包括害怕外在以及内摄进去的暴力(例如吞食、切割以及阉割)客体;而这些害怕在这么早的阶段是无法被恰当修饰的。

根据我们的经验,小小孩的飮食困难常常与他们最早期的焦虑情境有关,而这些焦虑具有偏执的特质。在食人期,小孩将每种食物对等于他们的客体,就像器官所表征的,特别是父亲的阴茎以及母亲的乳房,这些是被爱及被恨、同时也是被害怕的器官。液体食物被对等于牛奶、大便、小便以及精液,硬件食物则被对等于粪便以及身体中的其他物质,因此食物会引发他们害怕被下毒或是从里面被摧毁的焦虑。若小孩的早期焦虑情境强烈运作着,则他们会将以上与他们的内化客体及粪便做连结。

婴儿期对于动物的害怕也是这类早期焦虑的表达,来自对于可怕超我的排放,这是早期肛门阶段的特质。婴儿期对于动物的害怕是经由许多动作建构出来的历程,小孩藉此修饰对于恐怖超我及本我的害怕。第一个动作是排除超我与本我,并将它们投射到外在世界,藉此超我被对等于真实的客体;第二个动作是我们所熟悉的一将对于真实父亲的害怕置换到动物身上。在许多案例中,这样的动作藉由修饰幻想中超我、本我与野蛮和危险动物的对等来完成,这种对等是早期自我发展阶段的特质。选择较不凶猛的野兽作为外在世界的焦虑客体,以取代凶猛的野兽。这焦虑的动物不仅引发小孩对父亲的害怕,而且也常常会激发小孩对他的钦佩,这现象是理想化形成的征兆。157-1动物恐惧症是害怕超我的修饰,我们在此可以看到超我、客体关系以及动物恐惧症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佛洛伊德如此写道157-2「在之前我提过,恐惧症的投射特质,是以外在可看见的东西代替内在的『本能危险』。其好处是个体可藉由逃离它、避免看到它来保护自己免于经验外在的危险,然而却无法逃离来自里面的危险。我这说法并非不正确,但却无法深入表层底下的东西。因为其实『本能要求』本身并不危险,只有当伴随着真实的外在危险时它才会被视为危险的——指的是阉割的危险情境。因此恐惧症的最后一个手段,是藉由一个外在危险来取代另一个危险。」但是我大胆认为,恐惧症的根源是内在的危险,个体所害怕的是他自己的摧毁本能以及他所内摄进去的父母。在同一段里,当佛洛伊德描述代替物的好处时,158-1他说:「与恐惧症有关的焦虑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所害怕的客体被知觉到时,危险情境才会出现。个体不需要害怕被一位不在的父亲所阉割,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将自己的父亲抛诸脑后,他会随时出现。但是若父亲被动物代替的话,我们只要避免看到牠、远离牠,就可使自己免于危险与焦虑。」

若自我藉由动物恐惧症,不仅将一个外在客体置换到另一个客体身上,而且也将更害怕的客体(因为是内化进去的,因此无路可逃)投射到另一个较不害怕的客体身上,则个体会获益更大。由下文我们得知,阉割焦虑不只是一种扭曲:「被马咬(被狼吞掉)代替了被父亲阉割」,而且也是对于「吞并超我」(devouringsuper-ego )的早期焦虑,这是动物恐惧症的根源。

为了描绘以上论点,让我们一起看看两个著名的动物恐惧症案例——小汉斯以及狼人。佛洛伊德指出,158-2虽然这两个恐惧症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的面向。有关相异之处,我们可以观察到小汉斯的恐惧症具有许多正向特质。首先令他感到焦虑的动物本身并非令人害怕的动物,而且他对牠也呈现相当程度的友善,例如在恐惧症发作之前,他会跟着父亲和马一起玩。他与父母以及环境的关系整体而言是好的,而且他的整体发展显示他已经成功跨越了肛门施虐阶段,并已经进入性器阶段。他的动物恐惧症只呈现出一些些属于早期阶段焦虑的痕迹,在该阶段,超我被对等于野蛮及令人害怕的动物,而且小孩对于这客体的害怕是非常强烈的。整体而言,他似乎已经令人满意地克服并修饰了那早期焦虑。佛洛伊德如此描述小汉斯:「『小汉斯』本来似乎已经是个正常的小男孩,且已经拥有了『正向』伊底怕斯情结。」因此他的婴儿期精神官能症可说非常微弱,甚或是「正常的」。据我们所知,他的焦虑在很短的分析之后就已经完全消失。

157-1亞伯拉罕所告訴我的故事是一個好例子:他描繪一個小小孩對於動物的恨,可能已經隱含著害怕被該動物責備的意涵。他將一本圖畫書給他不到一歲半的親戚男孩,指著圖畫書並唸書中的故事給他聽。其中有一幅圖畫是一隻豬媽媽正在勸告牠的小孩要保持乾淨’這些文字和照片顯然讓小男孩不髙興了,因為他迫不及待要翻到下一頁。當亞伯拉罕又回到這頁時,小男孩便不想再看圖畫了。亞伯拉罕因此理解到,雖然小男孩非常喜歡看圖畫書,然而他卻無法忍受圖畫中的豬。在告訴我這故事時,亞伯拉罕說:「他的超我在那時候可能是一隻豬。」

157- 2參考《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 p, 126)

158-1 同上(S-E.20p.l25)

158-2同上(S.E, 20, p. 1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