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04

 秦岭之尖 2016-03-27

自古至今,实用印章代代承袭,又时有所改,自成体系。而古代实用印章何以能成为后来篆刻之艺术原型,我以为,此中既有其自身所具之可能性条件,亦有社会历史所提供之必要性条件。


说古代实用印章之为篆刻艺术原型的可能性,即是说其本具“古典性”与“装饰性”。


古代印章虽为实用之物,但它确系古人所为,是货真价实之“古”。中国人崇古之心,始自先秦孔子之立先王、老子之慕初民,而世代相因;中国艺术以古为美,远甚于艺术品与实用物之分辨。早期篆刻家唯古是从,竭力模仿古代印章,亦在情理之中。


古代印章工艺制作之“装饰性”,本与篆刻之艺术性不尽吻合,装饰愈多愈工,以艺术立场看却可能愈劣。但正是缘于其有意无意的“装饰性”,古代印章(尤其是先秦古玺及秦汉印章)才有可能成为篆刻的艺术原型。我以为,古代印章虽旨在实用,但绝非一般的实用物。作为标示主人地位或身份的凭记,印章的主人想必在印材的选择及其制作方面都会有许多奢望和苛求,即如同今人希望得到一套理想的傢具或服装那样挑剔;而制作印章或参与制作印章者想必也是想方设法,施展自己的拿手绝技。这种情形,与今人的“艺术构思”颇为类似。


又,古代印章之“古典性”乃是其“装饰性”品位之保证;其“装饰性”,又是其“古典性”多彩多姿之变通,此二者互为表里。而好古之士,见仁见智,秉赋不同,或谓刻意求工者为典雅,或谓草草急就者为真率,或以满白者为茂密,或以瘦劲者为峻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故说古代实用印章有成为篆刻艺术原型之可能性。


韩天衡先生在其《明清流派印章初考》中说:“秦汉玺印的高明,是它特定的时代条件所孕育的。其一是印章用途广泛,公文传递,经济贸易、军中行令、杜会往来都须臾少它不得,这势必促使印章艺术的腾达;其二是当时的印文,基本是当时杜会用字,用以入印驾轻就熟,增损变化,都能得妙理而不逾规;其三,印章为佩用者身份的象征,对作者的严格要求,具有镌制上求精的督促作用;其四是当时民风笃实,无名的印工,多能认真地将高技大艺施展于不逾方寸的印章中。”这四方面原因,相辅相成,而韩天衡先生所谓“当时的印文,基本是当时的社会用字,用以入印驾轻就熟,增损变化,均能得妙理而不逾规”,更是其中之关键。所以,在古代实用印章中,又以古玺汉印最为篆刻家所钟爱。


先秦印工,熟悉大篆,大篆乃是当时社会通用文字。故其因印材之形而变化印文,或因印文之形而变化印形,游刃有余。这也与当时印章制度尚未形成相关。是以古玺自然生动,其中精彩之制,奇妙绝伦(图1-4)。

▲图1

▲图2

▲图3

▲图4


秦印之形虽趋一律,但当时印工熟悉小篆,其印文“笔意”流畅,安排妥贴,多有能品(图5-7)。

▲图5

▲图6

▲图7


汉印以质朴雄厚取胜,乃因为当时印工熟悉缪篆。所谓缪篆,其实是隶化了的小篆,颇类似于当时汉隶的书法精神。以此入印,印文线条的“表现力”,自然得到了丰富(图8-11)。

▲图8

▲图9

▲图10

▲图11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其官印总体水平日渐低下。魏晋南北朝官印,因循汉制,故而不显;且制作多率意,是印章之衰落。而文字发展演变,今体字取代了古文字,成为社会上的通行文字,印工对篆书也随之陌生,勉强以篆书入印,不复有古玺汉印之妙。但是,其间以“今体字”为印文的私印、花押之类,却犹有可观者(图12-14)。

▲图12

▲图13

▲图14


我以为,印章制作与文字书写之密切关系,已经暗含了“篆刻即是书法”之理。虽然古代实用印章本身并非篆刻艺术,而只是篆刻之艺术原型,但二者制作过程极为类似,都是先书写后制作,印稿书写水平直接决定着成品之水平。实用印章之“艺术水平”的高低变化,正昭示着“书神”与“印魂”的有机联系。如果篆刻不能依照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书法,则将失去表现力,枉存印章之形制。这是古代印章给予篆刻家们的启示,亦是古代印章之为篆刻艺术原型的更深一层含义。事实上,明清篆刻家们对艺术原型的转换,其水平也是随着对古文字研究的深入,篆书书艺的提高而提高的。


至于实用印章成为艺术原型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期见分晓。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