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说唐诗】你可以忽略我,这不妨碍我把日子过成节日

 旷达致远 2016-03-28

昨晨,子时吧,楚子发文称要开讲《唐诗三百首》,该文阅读量仅仅比《楚子说芈月》的系列文章略低,但是点赞者却很多,超越了任何一篇说芈月的文章。看来,“古诗学堂”的确有爱诗的铁粉。


在这个压力之下,楚子决定,今天就提笔,撰写楚说《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算是为即将来到的2016年献礼吧,顺便祝福每一位铁粉新年快乐。坚持读“楚子说诗”的,新年个个成为诗圣。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卷,是“五言古诗”。第一首作品,是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之其一)。



【楚子说诗】


你敢说你读过《唐诗三百首》吗?


可能你只是读了里面的诗,


甚至只是陪着你的宝宝认了诗里的字。


从现在开始,跟着楚子,


我们一首一首读,坚持再坚持,


解开《唐诗三百首》里蕴藏的中华文化密码,


让你我一起,成为中国最高雅的一族。



【简说五言古体】


所谓的古体,不是现代的人称这些诗是古体,而是唐朝的人称之为古体。这个诗体是汉魏时期形成的,唐朝人将之称为“古体”,是为了和所谓的“今体诗”(即近体诗、格律诗,都是一个意思)区分开。


特别提醒,万一和朋友们聊到唐宋格律诗,可以叫“古诗”,但是千万不要叫“古体诗”哦。


那么,古体诗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对五言古体而言,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现在有些人写诗、又不耐烦遵守格律要求的,就标榜自己的作品为古体诗,真是笑掉大牙,因为古体诗固然格律上没有今体诗那么讲究,但是修辞上自有其成熟的一系列手法。比如汉魏有汉魏的风格,隋唐有隋唐的风格。即便在唐朝的诗人中间,有比较复古的,有靠近乐府或比较口语化、俚俗化的,也有文人气很重、形同律诗、只是规矩上突破一点的。


举个例子吧,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太好了,好到把李白吓傻,李白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模仿了好多次,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超越不了崔颢。


凭什么李白超越不了崔颢?真的是技不如人?


几千年下来,这个故事一直在流传,但是从很多书里我惊讶地发现,其实大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崔颢的一首诗,李白死磕了很多年却超越不了,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呢?


这个诗,我们以后会讲到,这里“剧透”一下。


楚子看得清说得明,虽然《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第一篇,但是这实际上不是一首律诗,而是一首七言古风。当然,崔颢不是像我们现在的那些人,不会格律、凑不了平仄才标榜自己的诗是古风。崔颢是因为需要动用一些汉魏时期使用成熟的修辞手段,必须冲破律诗的限制来创造一些独特的美。


李白看在眼里,愁在心里。照搬这些手法吧,只是依葫芦画瓢、谈什么超越;不用这些手法吧,就失去了那种美。最后,李白认输。


下面,开始学习张九龄的《感遇》。


【今日读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宰相的日常工作是起草或批阅公文,加上他又不喜欢前朝(武则天时代)上官婉儿等人倡导的宫廷诗派,所以他的一部分谈理想谈人生的诗,文字显得有点涩。哪里比得上李白给买酒的婆姨写的诗、杜牧给街头的歌女写的诗、白居易给巷子里的老婆婆写的诗那样,文字清丽浅显,读起来跟今天的口语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甚至有些人觉得张九龄的诗没那么好,凭什么被选进《唐诗三百首》,还是第一篇?人家《关雎》成为诗经的第一篇,是因为有“后妃之德”,《感遇》凭什么?


当然,尽管心里不服,没有人敢明着批评他,因为杜甫、王维都吹捧过他,谁敢反这个潮流啊?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所以很多时候被称为曲江。有一则古人的评论这么说:“曲江……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这个话不那么好懂,反正是说他的诗有点差劲,但是意义还是很不错的。


另一则古人的评论是这么说的:“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这是在批评张九龄写诗不动脑筋吗?还是在夸他连脑筋都不用动就写得很好?


我建议,《唐诗三百首》里面的作品,由于其学习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应该像学钢琴那样分个级,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先读一级,然后由浅及深地学下去。


那么,张九龄的这首《感遇》,恐怕要放到四级五级的内容里面去,学习难度五颗星,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赞成张九龄的诗没那么好的观点,相反,我觉得张宰相肚子里学问太多,诗里的含义太丰富,说不好的都是因为没看懂。


顺便说一下,张九龄有个别名,叫“博物”;他死了之后呢,又被赐谥“文献”,你从这两个名字里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有多大吧。


【基本解释】


先解释几个词。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纷繁的样子。


桂华:有的解析书上解释成月亮,说古时候桂华是月亮的雅称。这个解释纯属胡说,因为《感遇》开头两句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对仗,唐朝诗人即便已经通晓对仗之术,但是写古体诗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汉魏时期比较初级的手法来作对仗,李白也这么干,这样文意更为古朴。(就像现在的仿古家具不但仿古,还要故意做旧。)其实桂华就是桂花,和兰叶对得十分工整。


林栖者:栖居山林的隐士。因闻到风送花香而愉悦。坐:因而。有的书上解释称“因为”,是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才是“因为”。


美人:屈原作品中常以美人喻君主。


下面,分句简单解析一下《感遇》其一。注意,这个解析是常规的,书店里的赏析文章,基本上都这么写。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因其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蔚成美好的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用“谁知”突然一转,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喜悦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君主)的折取欣赏。


【诸多疑问】


这样的解释,说了等于没说。字面上那点意思,谁不能看懂?为什么总觉得还是不通呢?


第一个疑问:兰花和桂花既然那么美好,有人闻风相悦不是常情吗?有什么好转折的呢?有什么好“谁知”的呢?


第二个疑问:所谓“何求美人折”,往往是美人(君主)不折因而产生的阿Q精神大爆发,那么美人(君主)为什么会对美好的春兰秋桂视若无睹呢?要知道,张九龄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开元盛世啊。


要解开这两个疑问,先要弄明白第三个疑问:“春兰”和“秋桂”在张九龄的《感遇》里面,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高洁精神。


有人说张九龄这两个意象是用典,出自屈原《九歌·礼魂》中“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这又是一个胡说八道。张九龄是广东人不假,但是这首诗是他遭贬之后写的。此前他在长安做宰相,遭贬之后到湖北工作,难道没见过菊花?


把秋菊换成秋桂,绝不是简单的就地取材,而是桂花在张九龄心目中有着更为高洁的品质,值得讴歌与效仿。


先说“兰”。


屈原诗里的“兰”,说的是兰花,取其“香”的特征,喻人的品德。


张九龄诗里的“兰”,说的是兰叶,取其“葳蕤”的特征,茂盛、兴旺,但是但是兰叶只有绿色的单调,很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春天。


这五个字,每个字都很准确、很重要。兰叶,而不是兰花,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尽情地施展其葳蕤却单调的绿色。


你尽管忽略我,但是我一样欣欣向荣;你可以不承认,但是我一样把春天过成我的美好的节日般的日子。


这不是丑女的春天吗?


这么解释,还有一个印证。张九龄的《感遇》,脱胎于陈子昂的《感遇》。陈子昂的《感遇》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这四句同样是描绘兰在春夏之间郁郁葱葱的绿色,绿得怎么样呢?远远地看,“空林色”,和林子的颜色混在一起,好像没有一样;走近仔细看,才能发现其“朱蕤冒紫茎”的独特的线条美。


兰叶的绿,无论多么的“葳蕤”,但是在春天里是多余的,容易被人忽略的,不合时宜的,但是我无所谓,我坚守。


这才是张九龄这个大唐宰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的人格追求啊。这才能解释有人“相悦”是多么的令人意外而惊喜、“美人”不相折是何其的正常。我是“草木”我怕谁!这里的“草木”两个字,同样非常精准地告诉你,我不会在春天里花枝招展地开谄媚于你,决不。你要是爱我,你就要接受我这葳蕤的开满一整个春天的绿。


当到宰相,还这样任性;遭遇贬谪,还这样坚持。这才是我们喜爱的唐朝诗人的风骨啊,这样的诗,难道不配成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第一首吗?


好了,再来理解“桂华”两个字,就容易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最讨喜的是瓜果满枝,像枫叶那样满山的红也很好,像菊花那样大朵的艳也很好,但是张九龄偏不。他选择了最不起眼,远看若有若无的桂花。明白了吗?你可以看不见我,但是这不妨碍我把日子过得跟节日一样啊。


【楚子歪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春天里百花斗艳,兰叶只是尽情释放葳蕤而容易被忽略的绿;秋天里瓜果飘香,桂花却星星点点地施展几乎看不见的美丽,任凭秋色皎洁如空。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你没有媚人的品质,但是你有旺盛的生命力,你自己把日子过得跟节日似的。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春天的绿、秋天的小碎花,被忽略是常态。但是你不知道我这个道德高尚的隐逸者,从风里闻到你独特的香味,因而注意到了你,喜欢你的品性。所谓“相悦”,是相看两不厌,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咱俩是一路人的意思。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你就是不以花果媚人的草木,你有你的自我、你有你的本心,“美人”忽略你,不“折”你,有什么所谓?


兰叶在春天、桂花在秋天,只是普通、不起眼而已;但是楚子这样解读经典,却是离经背道、大逆不道,你读着读着要是生气了,想拍砖,就拍吧,无论你怎么黑我甚至骂我,我保证全部放上平台,供所有人阅读、点评。我有什么所谓?“草木有本心”嘛。


你要是觉得楚子如此荒唐地解读《唐诗三百首》有点意思,明白其中的三分痴,希望继续阅读,那么请使用打赏、点赞、评论、留言、转发等一切手段鼓励我,只要楚子感受到了粉丝们的“相悦”,那么会豁出一切坚持说下去的。



在古诗学堂,听楚子说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