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证释》(师卦比卦文王八卦讲义)

 昵称30232863 2016-03-29

师卦

 

宣圣讲义

孔子

  周易卦序。文王所定。其次以往复循环。其行取对偶交互。故名曰易。或二卦。或四卦。或八卦。推之至三十。至六十四。莫非依此例以相次序也。故屯蒙相继。需讼相环。各以其对或反为往来也。而讼之下。则续以师比。师比亦相交也。其爻之阴阳数同而位异。故主客殊观。正反殊用。情性不类。名实不同。而恰相比。以成一循环。此后天自然之气。生化之序。所推移也。师之为象。以水居地中。水为天一所生。地六所成。以其类聚。故命曰师。师者众也。类相聚也。有其众而不乱。聚其类而不乖。其气感以应。其力合以大。其数累以积其德均以和。是谓之师。有其主者有其从者。有其任使有其服役。有教以率之者。有顺以化之者。有平均以结契者。有比类以切磋者。是皆师之所为。而卦之所象也。

  师卦之象。坎在坤下。坤为厚重。坎主险陷。二卦异德、而同用。故象师旅之事。亦喻师长之意。师旅聚众。以集武力。杆灾害。除暴乱。安良善。其旨光明。其行险恶。其本正大。其施强狠。其处重镇。其出猛鸷。其德涵容。其志猜忌。其在内恩惠。在外威严。在上仁慈。在下栗惧。故其应也。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其施人也。一仁一义。仁以养众。义以拒祸。仁以安民。义以去害。此圣人杀伐之事。诛讨之行。而于卦也。为地水师。地以涵水。水流而不侵地。犹国以蓄兵。兵备而能保国。其义一也。若推之师长之义。亦可象焉。师严而后道尊。教行而后化广。师以卫道。教以去邪。唯严则风淳俗美。广则国泰民安。扑作教刑。不率教者无赦。法以正众。不守正者必诛。取地水之师。比教化之主。其象固无忤也。而称其指。则重在军旅之用。以将继讼而决争。合群以御侮也。曲之不直。良之不安。力之不足。理之难论。不有师旅。何以自存。不藉众力。何以自保。故有讼者。终必有师而已争者。终及于战。师为战备也。以厚行险。以柔用刚。不得不然。则师之为义。亦时矣哉。

  就卦象言。上坤下坎。五阴一阳。阳爻居内卦正位。当位而不当权。主下而不主上。比在下位之长。而听命以督率群众者也。阳少阴多。阳贵阴贱。贵于下而得中。贱于旁而有众。此师旅之象。亦师长之德也。夫师之得名。非以其众而已。乃由众中得一人为之长。而群集听命焉。行止有序。上下有度。升陟有法。动静有宜。出入有时。聚散有伍。进退有步。联接有方。一人使之。众人从之。一人挥之。众人应之。不乱其行。不越其秩。率教勿怠。守命弗渝。而后谓之师。师者。行贵整严。道贵尊一。用贵敏捷。法贵亲睦。故师者人所望也。国所赖也。不徒以众称也。若乌合之众。不得称师。游怠之群。不得名师。以其非师象也。以坤厚载。行坎险陷。其德既刚。其道乃柔。此保民而王之所由赖也。率类而生之所由安也。师之为用大矣哉。古者教人者称师。建军者称师。文武不同。名称乃一。则以其本不殊也。皆以安民生。利人情。增民德。进民族福也。故师旅者。保国御侮之用也。非以示威也。卫民制暴之用也。非以为害也。主其事者必得人。所谓仁义之士。人道之全者。而后当之无愧。亦犹教学之师长也。盖以卦象一阳正位。其意甚明。苟乖此义。师道废矣。安能望其成师之德。致师之用哉。故师者、国之保卫。民之护持。如赤子之乳母也。得道则吉。失道则咎。此师象之异于他卦。而师名之异于他称也。

  师卦之辞。以师为卦名。固由象所生。而初制卦。则无此名。则以卦命象。亦犹今之以名命卦。不过有此象。当有此卦。当有此事而已。而后圣因之。乃得师之名。成师之称。达师之用。则师之所本。道立、德名、制用是也。故师字始于卦。而师制本于卦象也。夫师字从自从帀。一示其高厚。如坤之德。一示其周布。如水之流。犹象二卦之合也。虽古书异于今体。其所取义不外乎此。可见师之字。与师之名。皆从卦出也。师在今日。分师旅师长二类。一属于众义。一属于正义。众则成军。正则成教。盖卦本含此二义也。五阴环列。众也。一阳居内卦之中。正也。既有其众。复得其正。则用之于外。当为军之师旅。用之于内。当为教之师长。取象无殊。致用则异。凡卦皆然。而师尤着耳。由师旅言。军必有师。师者师之长也。故从师字出头。而帅率本一字。以有长可率众也。由教育言。学必有长。指导训诲。以教弟子。或属父兄。或称先生。师者即父兄先生之代称也。师以行教。亦如军师。贵在督率群众。同趋于正。众有所仰望。同遂其生。此师之为师。不仅为一军之师。或一业之师己也。盖人民毋不奉之以遂生循道。以安以乐。则全国莫不有师。而师遂为人类切要之制。不问其为师旅。抑师长也。

  师:贞,丈人吉,无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卦彖辞。言全卦之大用也。以师本德由坤出。故先贞。贞者正也。有守也。坚固不易。洁己不失。安逸不乱。慎行不妄。此为贞德。坤之常行师道以之而师者众之主也。必有德望以副之。有德则足以自重。有齿爵以充之。有年则足以自尊民之所悦。唯年与德。天下之达尊也。是曰丈人。丈与杖古同。丈人一老而德至者也。既备其德。复得其寿。受命率众。民莫不服。此师之为众所敬也。而天亦佑之。故丈人吉。夫丈人为师之主。行师之功。则所谓吉者非其一人也。凡其所率者。无不吉矣。以师之用。将有所讨伐也。将有所禁御也。势必至于争。则决斗之事也。杀伤之事也。聚众以临之。持兵以威之。坚阵以迫之。勒骑以逐之。其行已险。其处已危。则其于数也多凶。而以师之克贞。帅之得人。有德以固之。有齿以镇之。则转凶为吉。反危为安。此所以因丈人之吉。而占全体之无咎也。咎者天也。无咎人也。人定胜天。则丈人之吉也。故师之道贵贞。而其位贵得人。得人而贞。尚何咎哉。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言丈人之占即王者之象王者不必自将苟以正正众得人而率之则天下归服矣盖全卦以一阳居弟二爻上与五应一阳行五阴间。上下相从。故日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上坤下坎。外顺内险。故有师之象。而得师之功。毒宇或作毒。古育字。亭毒即生育之义。但此处亦含毒害之义。盖对内则亭毒。对外则毒害。以师行敦。则化育之功。以师抗敌。则杀伐之用。而天下之民。莫不从顺。则其吉可知。既吉自无咎矣。要之师之取义。在能容象而率之有方。集民而使之有道。一则以安内。而民得其生。一则以攘外。而民保其族。此王者之业也。其为吉固矣然不以贞守不以人任则其吉否亦未定也圣人垂教微意至深至切读者毋忽畧之。

 

宗主附注

  易师卦继讼之后。可见讼之终。必至于兵争。古人以兵凶战危为戒。而讼辞亦云终凶。则讼之所以凶者。不止官刑囹圄之辱。身物损害之灾。必将由小争而动众忿。由细故而启大兵。其所至不仅讼之凶矣,故讼者争之小。师者争之大。讼者凶之始。师者凶之成。而古人戒于患先。慎于作始。知其将至。则预为制之。此师之凶仍可免。而兵之灾仍可避。则不独可救讼之敝。且足以保人民之生。此师之义。由凶而吉。由危而安。明正其旨。以晓世人有备无患之道.此师卦虽继讼。究反能挽讼之失。以争弭争。以杀止杀。故武字为止戈。而师辞主贞吉也。且师者有长率之义。以众中得长者率之。不似群之无首。此所以称为师也。军旅固然。教学亦然。以一率众。以长率群。乃师之象。亦师之用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卦象之用明彖辞之义。溯圣人立教之旨也。夫师者成于众。而得其正。行于险而守其贞以正则不偏。不偏则公。公则得众?以贞则不暴。不暴则恕。恕则容民。公恕成德天下咸服。故不怒而威。不严而畏。不姑息而怀其仁。不苛刻而悦其义。近者服从。远者归顺。有众以为守。有民以为用。如地得水。而生濡万物。浸润无量而不溃决。不漏泄。以安以和。以保其国。以定其邦家。是君子有取于师之所为也。前言丈人吉。明师道之贵在德齿。而位亦随之。德以致位。齿以延福。天之所锡。唯此丈人。以能服众而安民也。众聚而不乱。群力所集。而不为暴。兵事所设。而不履凶。以其基于贞。正于正。故虽毒天下而民莫不悦。虽动天下之众。而国不摇。虽役天下之民。而民不叛。其本固也。夫地水类也。君子与民。亦类也。师卦以地聚水。而比君子容民畜众。此因象成用。因道立功者也。民之为师。初无殊其为士农工商也。居所以保。行所必备。故有其民。即有其兵。有其众。即有其用。不言师而独言民众。尤见民众为兵之本也。民众归服。兵强师多。民众叛离。兵师何有。故能容民畜众者。自能有其坚甲利兵也。且民众之聚。不待武力。上下之和。不受侵伐。虽不设兵师。亦足自卫。况民众悦附。师旅易成。朝投其器。夕集于场。人人皆兵。更何忧乎师之不足。故圣人于此。但以容民畜众为言也。容者安之。畜者利之。安必有所保。利必有所用。则容民畜众。不为战争。而战争自易备矣。故有国者。不患无兵。患无民。不忧难战。忧无众。舍本逐末。民众不附。肘腋皆仇。兵多战烈。亦奚济哉。故君子取师之义。在此不在彼。

  初六:师出以律,否藏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初六爻辞也。初爻为师之始动。其于人事。即师之始出。师出必以律也。夫师以众成。众则易乱。乱则易败。故师出必先有纪律。纪律所以严师之行也。师行虽暂。师众虽限。而其出也。先有一定之制。其时与地。其来或返。其上至下。其行或止。莫不定于一律。是谓之律。有律则师。无律则乱。师之出也。求有功也。乱以行焉。不败何待。故吉凶之分。在有律与否。臧善也。吉也。爻辞应作两句读。言师出以律否。而定其臧凶也。以律则臧。否则凶。古文简括故也。夫师之出。兵事以成。兵凶战危。原无吉占。而称臧者。言师出之善也。善则免凶。不曰吉而曰臧。明其非吉事也。然自有善恶之辨。亦有免不兔之分。师之初出。果以律也。则善矣。免于凶矣。若否。则必凶矣。明断师出之凶否。而重在律。可见君子之治师。有所先矣。夫师者。动众劳民。不得已而用之。为以保我疆土。卫我国家。其行虽扰民。其旨在安民。则其出也。必求所以减民之惊。去民之怨。则师之所至。必民居安堵。匕鬯不惊。民生自在。工商不扰。方足以安内而攘外。保良而御恶。今若不以律。先自优其民。失其业。间阎骚然。田野不耕。市井毁坏。工商不营。则民必畏而怨之。骇而远之。先失其民。是必败之肇。先隳其社会。是必亡之期。则师之凶。不待交战而已决矣。故师之贵律。不必战时。即初出也。亦必慎守。观始知终。察去知返。故于初六爻辞。以律之有无。而定其师之臧凶也。此圣人慎用师旅之微意。而先示于初爻中。读者宜注意焉。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言爻辞之义也。后人或以是爻辞否臧皆凶为诂。是失原文之义。果皆凶者。则前何以有贞吉之占哉。贞正而固。坚而断。有守不失。有节不移。即律是也。有律为贞。失律则失贞矣。贞则吉。失律则凶。一正一反。一善一恶。判若观火。更何疑乎。律者师之守也。犹人之节操。失之则无守。其中已摇。不凶何待。况师以行险。兵以履危者乎。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九二爻辞也。九二为师正位。即师之主。其用在主持全师。指挥有众。而地居下位。当承王命。以昭勋业。服远方。故爻辞如此。言九二在师之中。以阳率阴。以位正众。其地至中。其行至正。中正之吉。天之道也。凡辞之吉者免咎。以吉能解咎也。师之为道。恒鳞咎凶。兵事所至。战争不已。咎凶之来。不易避免。九二以得位之正。当时之中。乃迪吉而无咎。不独免咎。且有功勋。受王之宠。王者。主也。下者。承上者也。九二承上而得位。则受赏宜矣。御众而有功。则锡命必矣。王三锡命者。言其功业彪炳。不止一赏也。夫师之用。为保国卫民。安内攘外。王师者得位有功。则师之道成。而国民胥赖。受命既频。策勋已至。则威倾远近。恩施万邦。不独一方之畏服已耳。故大将之用。扶危定倾。仁者之师。靖近怀远不必争于战场。而外人来服。不必角于甲铠。而匪盗潜逃。以其德可怀。威可畏也。其劳如此。则王宠必隆。其重如此则威望必远。故其致国治安。致世太平。一人之业。万民之怀。此九二之所以为吉。而得王三锡命之占也。

  象日..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二之象。诚能弘师之用。成师之德。非徒为一时之功。一国之安。其至也。天下胥服。万国永绥。则其为吉。非寻常之吉。必承天之宠。则其受赏。非一度之赏。必王三锡命。有其德乃称其位。有其功乃膺其命。此取于卦象之正。而恰应乎丈人之选者。固非徒号善战。只称知兵者。所能望也。故师之大用。不在战争。而在德业。师之大功。不止保一国。而在怀万邦。仁者无敌于天下。其九二之谓乎。夫卦象九二以独刚居下位之正。以险道行广厚之中。内健而外巽。守正而行远。此其为师之至用也。天宠者非人所能予夺也。三锡者非时所能侥幸也。必有其本。以立其基。复有其道。以弘其德。乃克受此宠锡也。爻辞之意。先重德业。而后功赏。德业既钜。功赏斯加。故一人之威。为万邦所怀。一师之用。为天王所倚重也。全卦以此爻为主。亦为最吉。孚丈人之名。得中正之道。其余各爻。不能比也。譬之三军司命是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六三爻辞也。师卦大用。在一能御众。进退有节。若违此则凶。故初六爻辞。明言师之吉凶。在有律与否。而九二爻辞。则明言得人主持。功成誉远。可见师之致用。必得其众而善使之。必下服其上。上任其下。内和外整。命专令严。指挥无忤。行止有定。而后功大而国保。威远而敌怀也。至六三爻则不然。六三以阴行阳位。以险临厚地。其势交迫。其时易乱。爻辞所云。盖言其所至之凶也。以六三处阴阳之淆矢纪律之正。有僭越之命。无指挥之专。故进则易败。退则易溃。出不克整。止不克安。内失其人。外乖乎众。此名师而非师也。其凶必矣。舆尸有二义。一、舆、众多也。尸主也。多主之师。命令不一。其凶由于自乱也。一、舆、升也。尸、死人也。战而至于升死人。则其溃败可知。其凶由于自奔也。而皆不能战也。战则无功。然爻辞之意。取义在象。舆尸者。象之所包。以六三前后。一阴一阳。进则群阴相煽。退则孤阳失主。而六三又阴阳相争。刚柔相敌。其所属不一。所任不专。一军而数将。一役而多谋。众无所适从。命不知谁出。则舆尸之为多主。本卦爻象也。而不曰多主。曰舆尸者。则亦自有意。以六三居下卦之末。邻群阴之闲。而以阳位接九二之阳爻。阳乘诸阴。阴厝于阳。阳已老。为尸象。阴多而共升阳。为舆象。故作升死人。或升神主解。亦通。易之文字。皆含数义。此例也。以象包数类故也。第六三之辞。以内外之交。进退未定。行止犹渝。故用或字。或言其不定也。言或至如此。至者以人事定之。天数有之。必人事孚之。天人交至。乃见其迹。三四人爻。尤必决于人事。故乾爻或跃在渊。亦此意也。人事之至。可移天数。如知其凶也。而预防之。则免矣。故言或者。明吉凶由人事自致也。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而进一层言之。以人事虽善。凶虽可兔。仍无功也。盖言六三之时不宜。位不当。虽师众不能克敌。故曰大无功也。大指师言。亦明此爻之不宜于进也。无功则徒劳。以众而徒劳之。则虽免凶亦不足取。故释文之意。重在戒师之轻动也。若舆尸而进。其凶必甚。固不止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大无咎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六四爻辞。言六四爻之宜退也。前六三爻大无功。则进已不可。而六四亦然。六四以阴行阴。处势宜巽。在上卦之始。为坤道之应。退以为用。则不涉于险。故日左次无咎。左次者。退避也。右进左退。次言其有定序也。全师以退。有相宜之地。非奔溃也。凡师能进则进。不进则守。进守俱难。则唯退舍。以求自全。六四阴柔之地。不宜久抗。故左次无咎。如必坚守。是有咎矣。又左次者。卦象也。阴降而逆行。阳升而顺行。六四阴也。从左以次降。此时位所宜也。卦之所示。本气数之常。定顺逆之道。由天运而迪人事。由时地而占进退。六四亦人爻。尤重在人。此古圣人所以明象制辞。立辞定意者也。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卦之所象。辞之所指。莫不有常。人亦应之。六四以常而气左降。人亦以常而师左次。顺常不失。自免于咎。即以师言之。既不进矣。又艰于守。则乘时以退。按地以保。亦道之常。不失其常。自无咎矣。故战不必克而贵全师以保。师之强弱。不在进取或固守。而贵临机应变。此免咎。在乎审时度势者也。兵凶战危。首重审慎。一涉粗率。其害必大。故师之爻辞无一不主谨慎。无时不先保全。则可见圣人用兵之心矣。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帅,弟子舆尸,贞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六五爻辞也。师六五居上卦之中。为众阴之正。其位甚宜。而以群阴联接。恒易失主。则象使然。其爻辞所称。则以六五位正时宜。故田有禽。有所获也。田者下地。阴之所也。而此田字。亦作田猎解。以六五出师于田。亦聚众所为。古者练习兵事。恒假狩猎行之。四时皆有田事。所以集农而习武也。师之用、不专在战守。六五重于练习师众。故以田为言。田之有禽。亦犹攻而有获。而圣人仁义之师。备而不用。不求攻伐。亦不懈于武事。则一年四时。举田猎以阅武备讲射御以试兵术。其意在保国安民。而不为穷兵黩武。人人知兵。而战事不常见。师旅精强。而无患多兵。此寓兵于农之制也。故六五不言攻有获。而言田有禽也。有禽则利可知。执言者。有所守也。六五正位。得所守。故利执言。犹曰名正而言顺也。且执言者。为有所声讨。如仗义执言之类。言师既精强。练习有素。则明天之讨。代天之诛。有其资矣。故因田有禽。而知其利于声罪致讨。可见古圣不轻用兵之微意也。师出必有名。有名则有功。有功则有德。功成德立。是以免咎。故曰无咎。以其正位而行宜。应时而事当。善备于内。克动于外。此无敌之师也。更奚咎哉。然六五以群阴之交。于僭越之虞。与六三同。六三有或舆尸之占。六五亦有舆尸之象。其意一也。长子帅师者。位正而得也。弟子舆尸者。阴多而僭也。故一则贞。一则凶。长子帅师。为孚丈人之吉。故贞。弟子舆尸。乃犯六三之嫌。故凶。贞凶二字二句。一指长子。一指弟子。其例与初六同。臧凶贞凶。皆分释上二句也。以六五正位。当有长子帅师之贞。以群阴僭越。当有弟子舆尸之凶。皆象所固有。辞乃分析释之。弟子犹子弟也。众而不当位也。师之所患。在众而失律。故凡凶者。必其乱也。

  象曰:长子帅帅,以中行;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师之吉凶全系乎此。而世之治师者。当知所取法乎。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师上六爻辞也。师卦诸爻。以众就于正为用。故凡有众者。莫不本师之义。以使令之。统御之。以自安其国。保其家。而慎勿失其正也。正者。道之至中。行之至当。守之至宜者也。于事曰中。于用曰正。不中则无所秉。不正则无所承。故有众者。不导以正。则相聚为乱而已。遑言致用哉。师之所以为师。在家曰家督。在国日主帅。其所以督之帅之。莫不有所正。是谓之政。家政也。国政也。均正己以正人。莫不有所命。家长之命。国君之命。莫非政之所行。正之所施。故正而后有政。政而后有命。有政命以行之施之。家于焉齐。国于焉治。而师之道于焉成。上六爻辞。即所以明夫政命。而见夫师道者矣。夫师之大用。非独为军旅之备也。前已言之。推其所至。则平治之功。家国之道。盖有家者、务使之齐。有国者、务使之治。家齐国抬。天下以平。此师之所以名师也。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师。下民。众也。君师。正也。以正正众。以众就正。此君师之政治。而下民有所遵循。家国之政命。而有众得其率御也。故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大君之命。政命也。开承之功。齐治也。而本于至正焉。不正则不得治齐。不得称命。则不得谓为国家。有若无也。失其道。则家为败家。国为亡国。不正以命之。则败亡可待。此非师道也。故爻辞明述其旨曰。小人勿用。小人用则失其正矣。小人不正。而用之则胥不正。更何望于齐治乎。

 

开国承家。言创业垂统之功。而明师之大用。可见圣人于师卦之象。取义极弘。既不限于军旅之制。复不尽于讲学之途。其在彖象。则曰君子以容民畜众。而申毒天下、而天下服之意。其在九二。则曰万邦永怀。而明正位立功。由近及远之意。其在上六。则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而绍师贞丈人吉之意。无非为推师之道。广师之德。以见齐家治国之本。为政成治之基。其旨深切。其辞简括。固为易经言政治之始。亦即大学修齐之学与治平之用。而莫不本于正。正者。正心以正身。正己以正人。此大学正心所由重也。格致者。需讼之义。而诚正以下则始于师。诚意固乾坤本义。师以坎合坤。先主贞吉。即内诚而外正也。行于事功。又为内正而外诚。诚无不正。正无不诚。正而不诚。是伪君子。诚而不正。是真小人。皆不足语于师道。故师辞。以正行诚。以贞致用。唯正则能成政。唯贞则能立物。此开国承家。齐治之功。实即诚正之效。君子在位。有所为也。必治平之业。而必始于身心。故师上六。极论其功,以与彖辞师贞丈人吉相应。贞正。一也。丈人大君。一也。全卦一致。而包罗万有。故为人道之主。家国兴亡。人民安危。胥系乎此。其为用亦大矣哉。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大君之命。即前王三锡命之意。唯有功者受之。而功之成于正。奖之加以正。上下同正。国无不正。政之所成。治之所隆。此师道之所以弘也。隆者易替。成者易覆。势理然也。上六居极地。集群阴。最易为小人所乘。小人者正之反。君子之仇。今曰小人勿用。为虑远矣。小人用必乱邦。是败师之功也。反正为邪。反功为祸。吉反为凶。利反为害。此师反而为比。则大君之命。丈人之吉。皆反而比之匪人。自乱其国家矣。虽众有何益哉。辞之垂戒。至明切矣。

宗主附注

  师卦取义。在合众而能统率。集力而能运用。不徒以其人众巳也。盖在卦象。一阳五阴。阳居下正位。阴环拱于前后。阴从阳命。刚以柔行。故协于师义。果非有纪律。有顺从。主得其权。众听其令。则凡五阴一阳卦。皆与师同。而不得称师者。则可见其名之由正位来。义之由当权来。无位无权。则纪律不立。命令不严。虽有其众。直乌合耳。故反师为比。比者匪也。匪盗之聚。呌嚣奔突。虽多不足以用。故不得名师。而师者、出以正义。行以正名。止以正道。刚柔相济。权变有常。此王者之师。恒备而不用。天下畏其威。人民依其力。而不为暴。不以害民。不以怨众。此仁人无敌之义。师之大道也。故师者。人道所不可缓。而国政尢资要焉。一反其所为。则成比匪。比匪与师一邪一正。一治一乱。其为众同。其所以御众者不同。此兵与盗之分也。

 

比卦

 

宣圣讲义

孔子

  师之反为比。亦五阴一阳卦也。而阳在上。与师殊。则位之差。事之异耳。上坎下坤。水在地上。以象言之。相聚而朋处之意。以情言之。相洽而同流之意。故曰比。比并也。相亲昵也。相匹也。相辅颊也。水也。地也。水流而地泽。地博水广。能涵濡也。而坎险坤厚。险外而厚中。是朋此而不和。交昵而不节。如众相聚居。羼然以群。如浮波逐浪。盈焉以合。刚于外而无主柔于中而失从。此在平时大众燕集之际。欢笑杂陈之景。与师之以律相率。以正相庄者恰反。故在师为忧。在比为乐。忧则有功。乐则怠事。圣人垂诫。重师薄比。良有以也。

  然比之为比。非不可用。乃不易用。非不当取。乃不宜轻取。则以有其众。有其亲其势不可侮。其德不可限。唯在于善用之。善处之。则功自弘。业自大。故称比为乐。乃言其大用也。果因其乐而平成之。则长乐。若以其乐而自怠荒。则反乐为忧。师反为比。比反成师。二者忧乐之机。亦忧乐之兆。如应忧而忧。则成师之功。此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如应乐而乐。则致比之业此圣人与民同乐也。故恒视其德业焉。忧乐者。德业之所始所终。成败由之。祸福随之可不慎哉。

  按比卦象。亦含此义。在上为坎。一阳居中位。在下之坤均为阴爻。群阴奉一阳。即大众归于一主之象。而坎险坤厚。阳刚阴柔。险以驭厚。刚以长柔。以一下众。以权约民则比之于一国之君。天下之主。已有其众。已得其辅。其时实易。其位实宜。唯在有德以副之。有政以成之。有其道以安享之。有其威誉以振作之。庶乎克统其众。克致其用。固非侥幸可冀。昏庸可得。暴戾所夺。巧谲所取者也。故必视其所造。而后长乐永康。此比之异于师者也。师以忧而有功。是在下位之事。比以乐而立业。是居上位之人。二者处境不同。心怀乃异。所事不类。致用亦殊。得比之正者。君主王侯之业。失其正。则盗匪魁渠之类也。故反师为比。而比自有其正道焉。圣人述比之象。以与师较。则可见夫治平之道矣。比之对为大有。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天火同类也。地水同类也。大有之反为同人。亦如师也。皆有其同情。得其合作。用之而当。则帝主之业。不当、则反害其身家。此虽天数使然。要亦人谋所致。学者勿以彼误此也。故一卦之中。吉凶互见。一爻之内。主客不同。人事之所为。则存乎顺逆。天数之所见。则关乎推移。苟合而观之。当得其旨要矣。

宏救附注

  今讲此卦、此为师之反。亦物穷则变之意。事常有始于此。而终于彼。发于东、而止于西。其所以然者。不外极则变。穷则反。天地有限,岁时有度。欲求进而不止。不循环不得也。故变与反。亦常道也。正道也。不过在一方看、则有变反耳。自大造言。初无殊异。如一人回旋斗室。或来或去。总属于行。不以来为常为正。亦不以去为变为反。然自室言之。则有东西之向。上下之分。而合之时位。则有顺逆之途。吉凶之判。故数者。为人言也。非为天也。人有宜否。天无之。人有利害。天无之。此为吉为凶。舍人事外。固不足以定论。而人事又可以趋避吉凶。以挽其数。则数虽为人定。亦不足以定人。唯在人之自致之耳。贤智所以胜天。愚不肖所以逐数。其间相去。如霄与坏。则吉凶又岂易言哉。世人执一不通。恒以此吉彼凶。此顺彼逆呶呶争论。而忽其大者远者。是虽日言数。仍不能逢数之用。抑奚益哉。今以易之各卦。反正相间。顺逆相乘。以指明天数自然。俾人得夫吉凶真象。此夫子之微意也。

  又曰。比相比也。必有同类。如甲比乙。此比彼。至少在两个以上。方得谓之比。故曰朋比。或曰比拟。而古文一字数用。去声则为比附。有昆畀之意。皆曰比。师者以一正众。故曰师。比者以众比接。故曰比。二者皆众也。而用不同。师则有畏而自警饬。比则偕乐而易怠荒。故师多功。而比多过。今师已讲过。诸人于讲比之时。仍宜回溯师之用。一正一反。相比自明。

  比卦辞义。本卦象而生。名比者。以象众人比并之意。水与地并居。其性近而情宜。故曰比。而隐含争竞之意。虽近而易背。虽从而易睽。则以其失于和。离于德也。在五行水土相克。虽比而不易合。虽众而恒乖离。势使然也。故比宇异于。为顺行。比为背立。是形近而怀远志。外亲而内自疏也。故曰处狎昵。一旦相违。则同仇讐。聚居欢乐。一事启隙。则生怨恨。小人之恒情也。唯君子戒之。故和而不同。亲而不侮。近而不亵。好而不淫。久居而敬如初。长处而交不渝。无朝夕之殊。冷暖之异。无终始之判。利害之乖违。则其守也正。信也坚。待人以公恕。自待以贞洁。故如水土同类而不害也。若夫小人之志。乐则极淫。怨则深恨。利则与共。害则遗人。以情欲为爱憎。以势利为去就。故比之为祸。不可旋踵。狎怨昵仇。毁交败节。天下所由乱。国家所由败亡。可不慎哉。故比之君子。益友也。比之小人。损友也。正人而比。国之福也。匪人而比。天下乱也。能识此理。治道备矣。人道明矣。故读比辞而得易教焉。生不得离群。居不得无家。行不得无国。聚族以长育。合众以经营。此人之不可避者。而必自审于比之道焉。有国与天下者。尤为要矣。易教先其大者。乃举治道以概其余。顺人之情。而利用之。因民之好恶。而导之以正。决民之利害。而致之于中。就其亲近而久要之。本其欢乐而长保之。此观比而得其义。察辞而着其旨矣。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卦彖辞。言卦用吉凶之大概也。比以相近之乐。其德以坤之厚。合坎之险。外刚内顺。故占吉。此大体也。原筮者旧辞。亦先天末变之象也。原筮与今异者。取用不同也。今以乾为先。以动为用。原以坤为主。以静为德。原筮为元永贞。秉坤之德也。坤备四德。元亨利牝马之贞。比则曰元永贞以有别也。坤德纯阴。比则有阳。故虽具坤体。而殊坤用也。元者善之长。贞者性之正。而曰元永贞者。以坤之德。为坎先天。坎在后天代坤。而先天则纯坤之用以贞而永。可见其不得离贞也。有其元善而能永贞。则德凝而用静。其吉可知。吉矣。自无咎矣。而比在今筮。因时之殊。位之异固有咎。苟保其永贞即免。故曰无咎。不宁方来。含数义。不安宁。一也。无宁如此。二也。不则宁矣。三也。方来者。正来也。言不宁而正来。其势甚危。其趋甚急。以坤而动。入于坎窞其险在前。而其行不可自止。则不宁方来。明其后不利。有禁戒之意。若作无宁解。则以势之逼迫。不得自止。无宁为将来计耳。而方字有指位者。有指时者。各有意义。若曰不则宁者。以比之动有咎。果永贞而不行。自安宁而无险。其来亦有方矣。辞虽赅数义。究以不安宁之行正来为主解。以比虽吉无咎。为取坤之静也。苟至于动。而行坎之险。其难久安可知。圣人为人道言。以长治久安为本今知比之难安则求其所以安之方。此示戒而垂训也。明比之象。乃暂安之时。前途危殆。正不可测。若以其安,而忘于危。以其暂而忽于久。则比之所谓乐。及巢幕之燕。所谓吉。乃塞翁之马。祸以为福。失以为得。则其所至。必不堪告。故彖辞指所包藏之甚凶。虽吉无咎。不可恃也。事有始乐终忧。初好而后仇者。比之谓也。能酣于宴安。而醉于鸩毒哉。故有国天下者。不得不速图之。后夫凶者。亦谓后来之不吉。比者相亲而昵。相乐以嬉。比于男女而非正配。故曰后夫凶。以失其自贞。则必趋于险也。夫男女之合必以义。人之所守必以贞。今贪乐而好色。忘义而失贞。则所比者。必非嘉偶。其凶也宜矣。以女子而嫁二夫。不贞可知。以男子而娶再醮。不义可知。不贞不义。纵情徇欲。虽不凶亦非吉。何况不免于凶。此以比诸失节之臣。背盟之国。丧守之人。忘信之友。不独后夫也,而日后夫者。本比之象也。人之最近昵者。莫夫妻若。而比之近昵。不以正。不能久。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

 

比卦既以众同集。其相得必有道。以亲相近。其相应必有故。是其初可以利用。其力已大。其势已成。则其致功有可为。作业有可期。引而揆于正。则建设之基。纳而归于一。则平安之肇。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国。固疆宇。莫不资于比也。有竞进之心。则业易精。有争胜之勇。则功必振。天下之大。兴王之道。抚万方而朝诸侯。建中极而威四海者。其所本。在能运其民而一之。致其力而大之。良莠不殊其用。亲疏不异其仁。为能安内攘外。使其下不生心。怀德畏刑。使其民不相背。则比之大用。在此不在彼。故彖辞明述其义。而揭其吉凶之数。辨其利害之因。俾后人知所法。而毋自败其基也。故不宁方来者。明夫安之必远。后夫凶者。明夫时之不可失也。

  彖: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彖辞之义。以尽其旨也。所谓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以比之初可用也。犹自筑室者。不如用人之垣。自建山者。不如因地之陵。彼已具其势。我则从其方。是事半牛而功倍矣。比之相比。已有其众。已有其力。如聚族之群。部落之长。其下已顺。其辅已明。则因而合之。其举至易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谓刚中则柔见于外。以坤能涵坎。静能节动。则孚元贞而占无咎。以刚中也。谓刚中则柔见于外。以坤能涵坎。静能节动。则孚元贞而占无咎。此数之所合。时之所宜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此句亦备数义。言上下相应则安。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此因应而安。而四方来朝也。反之则外寇末至。内乱已生。民心已离。远忧方见。上下之应。而不安之方来。所谓危亡立待者也。欲转祸为福者。当先从此辞而致力焉。后夫凶。其道穷也。此与前讲义同。道不可穷。时不可失。因比之误于比。使先时者变为后时。其穷可知。其凶可见。反之、则前夫吉矣。阴阳之合。在得其正。一也。上下不应。则不安。二也。上下之应。由于能用比而安之。三也。因上下之应。而不预为其道。使将来不安。四也。盖在卦象。上刚下柔。其体固相应。而其德乃相害。如以水浸土。先天母子。固相从以濡。若以土投水。后天克胜。反相违以陷。此体用之异。动静之殊也在体则为应而安。在用则为克而不安。其实皆相应也。故不宁方来。备数解焉。为国而能抚其民者。时之宜。位之当。乖时出位。皆不正也。犹乾之上九。亢龙有悔是也。故君子贵知几。

  又上下相应一语。后人多误解其义。指为群阴与阳应。夫应者。必相得而有合。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是也。若偏多偏少。则非正应。比以群阴在下。与上之阳远隔。是不能相得有合。欲其相应。必求所以能合之道。此吉凶在人事也。不宁方来。吉也。亦凶也。视时与位耳。则所谓上下应者。亦含吉凶二解。合则应其吉。否则应其凶。不得以一应字而断为有合也。凡卦辞之有应字。其义皆如是。言卦爻之应。非必卦用之应。言应之或吉或凶。非必应之为吉。读者宜细审之。比之为用。在比而不为邪。比而不至于背比而能久。比而克归于一。则比之吉也。乐也。若陡比而不能免于邪。凶于终。隙于末。各阿所好。自以为是。则吉反为凶。乐反为苦。所谓无咎者。不免于咎。后凶者。诚属于凶。则人事之责也。盖比与师反。其德亦与师异。情感之所役。易失其正。偏激之所为。易流为害。此君子所以慎也。道穷一语。足垂鉴戒。有其时而坐误。当其位而不为。虽欲不穷得乎。故占比之象。用比之道。实大有为之时。师上六开国承家。将于比见其事业也。

宗主附注

  易经自文王周公制定卦序爻辞之后。凡前连山归藏原有辞文。亦录辑兼战.以明一卦有众用。一爻有多羲。虽周易采取不同前书。而卦爻仍前。则致用自包括各易。故辞中恒有分列原辞与今辞睹。原辞既连归原定之辞。亦可称为旧辞。而连归以次序之殊。象意均异。所指吉凶利害。亦自不同。以主客异形。前后异势。此之谓吉。彼或为凶。先之谓利。后或为害,乃时位所关。人事所感。各不类也。如同一地。敌我殊情。攻守殊略。非数之差。事势之别也。而在同者、必有其共同之理。异者、必具其独异之因。此不仅卦爻为然。卦爻尤明着耳。连山归藏。既异周易。其辞亦大殊。而其有所同者。则亦与周易近。此周易所以仍录连归之辞也。此之所谓原筮。即此例也,以比卦本无所异。因序异而用遂异。然比与师为反。则仍

  同。其所不同者。远近之情。间甚之理。略有差耳。故比吉。周易之辞。而元永贞无咎。则原筮之文也。吉较无咎。所差一间,如以动定之异。主宾之分。进守之殊。升降之别。则或吉、或无咎。亦以人事为主。故并载为。大凡所谓原者。言有先天之意。三易对伏羲卦言。皆后天易。归藏于连山、成周易于连归。则可视作先天。盖由所出也。如母与子。子在母后。则先有者为先天。此非全易之先天也。故称原焉。其辞则夏商之遗。其筮则周易之语。着一原字。明所自来也。比之全辞。皆合原筮。不仅彖也。读者识之。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宣圣讲义

孔子

  此释全卦象辞。明告后人知其大义。言虽畧而指远。文虽简而道广。所谓成治平之德。开太平之世。垂久远之业。致天下之治者。不独一方之政。一世之功已也。而称先王者。为言比之大用。贵先时也。先王所为。百世之师。规模所具。天下咸服。故因比之时。达比之道。成比之业。唯先王之尚也。后人恶能望哉。夫圣人着此辞也。固为表章先王盛德。追述古圣开国苦心。以勖后世之君子。而在位者。亦当勉继承之志。图丕绍之功也。而在易教言。则重在用时济世之事。盖人人不必皆有位也。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时。则卦辞岂无用哉。圣人不限于用。不迷于道。古者重封建。则立国之所亟也。若时易势改。而犹拘执古人之制。必至扞格无成。则唯有审时作为。临几顺应。以奉时为本。以先时为务。则因于比之辞。可竟比之道。不至履穷之凶也。故时者事业成败之关。人之穷通。物之生杀。莫不由焉。以比而能及时自为。何患乎穷。何忧乎凶。上有其位。下有其辅。而能孚元贞之德。成刚中之用。则无大小皆有功。又不独建国之事也。凡易措辞。莫不举其大者。以一概百可矣。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病,有他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初六爻辞也。比卦六爻。下坤上坎。五阴一阳。与师相反。而其行也异途。其动殊归。升降各违次。动静各违情。顺而悖。应而忤。相偕而不相识。相连而不相得。以其内外殊位。进退异时。故自初爻至上爻。吉凶不同。利害相反。此势也。数也。初六在内卦之始。当坤爻之位。为阴气初启。坤道始应。以厚载物。以贞立信。得地道之始。履坤德之吉。故辞合乎象。义同于彖。盖言比之初爻。本坤厚之用。行地载之功。而有其利贞之德。以应万物。以安以生。以成其博厚之一也。夫坤者。应乾者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坤之所以为用也。比亦从之。有孚者。利贞之应者。孚。信也。地以载物。守贞而利尽群生。此所以有孚于外也。比之外卦为坎。四爻为阴。坎为后天代坤之卦。又得乾之阳。初六与之相应。故曰有孚。言如鸟之孵其雏也。其气相感。其情相通。其生相依。其用相成者。皆曰孚。言以其诚相信也。如铜山之应洛钟。琥珀之吸芥草。情性之契。气脉之投。不期而合也。凡曰孚者。皆如是讲。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合水地之用。其孚尤明。水地皆最信者。信以感物。无不信矣。如水之润下。地之博厚。其德永不易也。故孚。而在比则称其用而有孚焉。言或孚或不孚。将视其所致用也。如用而克充之。则为永孚。如用而或从之。或违之。则或孚或否。故曰有孚。明其德之可孚。而必视其用之真孚否。比之所比。初合终离。易契而难固。易从而时违。永孚与否。全在人之致用也。初六者用而末彰。动而末着。故不能全知之。然比之初固甚善也。先天之用。体坤立极。其道主静。其德为全。故占为无咎。言比之无咎。其本来无可咎也。有孚盈缶者。体坤之德。成地之道。载物而物归之。育物而物聚焉。其诚信相争而无不至。此所谓有孚盈缶也。缶者器也。盈其器者。孚之所感也。如以缶取水。水随缶而盈。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坤上合坎之喻也。且盈缶者。以初爻之渐动。事之初举。器有限也。而亦如其器以盈。岂非孚之所利哉。重言有孚。明其集也。必以诚信。必依仁义。必达性情。而后能比也。非偶尔乌合之类也。故比之初吉。乃其德也。终来有他吉者。地道无成。代终之象。以坤之用。重在终也。终者始之对。来者往之对。他者我之对。有者无之对。吉者凶之对。比之为用。皆取相对论也。言非全如是也。以比初爻。事之方始。行之方举。而在象言。则其所宜者。在终来有他吉耳外此则相反矣。故不言始往而称终来。不言自我而称有他也。凡卦用吉凶。皆有主客两面之异。比之所吉。在他在来在终者。则以比之易变也。其吉凶恒难定也。终来者因卦上下之应。内外之殊。而重视之。凡言有他者。必非一途之可循。比者相比也。必非一类之可称。故爻辞如此。

 

夫比之为比。以其有众也。以其有类也。其相比也。必其近也。必其似也。故此与此比。彼与彼比。各比其所比。而后见其德。致其用也。不必皆吉也。能孚则吉。不必皆凶也。相悖则凶。此比之所异于师也。天之生物也。原不一类。必有其族。地之载物也。原不一方。必有其宜。仁者广大无垠之道。此其同也。义者辨析入微之道。此其异也。比者合仁与义。故同而异之。异而同之。故一国之内有封建焉。一家之中有昭穆焉。此先王所以制醴也。体者。定仁义之分。次同异之级。别亲疏之道。明尊卑之序者也。而必有所孚。以孚众情而谐同气。以调异类而归大同。此理之极则。斯治道之轨范也。故礼运有小康之世。有大同之世。其治不同。其所以为治则皆同。盖将以顺人情。准物理。而致之于平也。贤者思其大。次者思其细。不肖者则混而乱之。扰而离之。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乱也。故比卦所以象其同异。而辞则求致其平治。人道之所宜也。圣人不外乎情性。不背乎人己。一准于中和。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故比者从众者也。初六一爻。重在他吉。即此意也。以克孚于外也。孚而不渝。内外同应。则他吉即我吉。人之所利。即吾之所利。故以天下公诸人。以位均诸众。建国而裂土。封俟而锡爵。名器不以自私。财物不以自富。位不己踞。权不独揽。故能得众之心。服众之志。而以长保其位。久享其利。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不威而畏。不严而劝。天下咸被其惠。人民咸沾其泽。而己亦与其安荣。此所以辞称有他吉。即以应彖之吉也。称有孚盈缶。即以应彖元永贞之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释爻辞之义。言其吉之自他至也。吉非己有。而致之自他。其吉更大矣。佛所谓自利利他。仁者立人达人。即为自立自达。此他吉之旨也。此孚之所以盈缶。此永贞之所以终来也。虽然。人事尚矣。世末有无人而得治其国者。尧舜之治。尧舜之德也。文武之治。文武之功也。尧舜文武。不自私其位。自富其财。乃能永居其位。久享其用。桀纣私之。而反失之。富之而反亡之。其为己者。只见其凶。末占其吉。则尤可证明比辞之所取义也。此爻辞旨系明为治之道。亦为人之道也。后人多末达其义。遂使易教不明。可慨也欤。大学末章。全本此意。而傅中何以守位一节。为比卦含义说明。世之读者。要当会通而推扩之。则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更能引证礼运之言。小康大同之说。及春秋三世之语。则于唐虞已往之政。将来大顺之世。均可了于掌中矣。

宗主附注

  此文为明治道。实古人治平心法。总不外本人情以为政。大公无我以为治之则耳。易中凡言孚者。皆有效用。如中孚是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孚也。必以我之诚信感召之。末有以诈力服人者。人末服也。己之诚信未孚。是己之咎也。焉能责人哉。比之初六。基于坤之利贞。以成乾之元亨。实始于孚。而其功、则为有他吉。其果、则为盈缶终来。因果分明。感应至捷。人人之所同具者。此情此性。推而充之。草木犹化。则诚信以至治平。乃本末一致工夫。为国者。其留意焉。

  又曰比卦六爻各有用。不独上下卦不同也。而最要者、卦以阳为主。五阴一阳。阳贵阴尽。比卦阳居九五。正与乾同。此为得位。而与师反。以上下不同用也。然比虽以阳正位。却非如乾之刚。则一阳处群阴之间。恒易受蒙蔽之害。故名曰比。贵在能比也。此者、相比而有争竞之心。相比而怀背叛之志。故得位虽正。而处时嫌孤。以人事一言。必善用其长。方可杜其患。否则将自失其势。而为群小所构难之秋。故治乱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日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易传有鉴于比而立其教。儒者袓述之。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则也。人者、所以守位者也。人不得。则位不保。此人字。指治人与受治之人二者而言。而何以知其孰为得失。则在乎比。比然后知其得失也。有贤者比。则知其最贤。

  有善者比。则知其最善。因此而知其人。因人而知其治。此比为成治之本也。夫人民众矣。心思杂笑。而此以正之。以类之。以一之。则家者归于大同。杂者底于至中。此比之功也。故上下肯用此以成其治安。而后国天下不愎变乱。此有位者所当知也。不然。上有位而自骄。下有众而自恣。骄以失其民。恣以究其法。上下相贼。而比于乱。入各有离心。事各有二制。则众者助庄为暴。势者纵其行阴。则上下皆失。更以保其位哉。此不克自比。而徒求其用之过也。故比之大用。不外于人。不外于仁义。不常其位。不失其财。不失其政。乃不失其众。以克治其国天下。而趋于大同至中。而后比之道以达。易之教以成。儒者之治功以见。其所关不亦大乎。故读此辞。贵通比用。此固兼善恶。赅祸福者也。唯人自择焉耳。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六二爻辞也。言比内卦六二居正位。已有其守。而坤德在贞。能正位而守以贞。其吉可知。故爻辞如此。夫比之为用。类以相乘。顺以相接。同道而有合。不至中离。则吉。反之则凶。此比卦全体之旨。不独六二一爻。而六二以处内之正。能守其正。不失其贞。则所比者。必能同心同德。合以永久。至诚至信。孚以不渝。乃君子之交。信义之契。厚德醇情。静居安作。如处女之相守。洁士之自爱。纯乎天性。本乎至德。不诱于外。不摇其中。长保太和。悠然天真。乃以贞吉。而顺乎道行。此所以称为比之自内也。自内者以地位言。则其本位。以时日言。则其至中。以所交言则至亲。以所行言则至顺。以比而相得。犹夫妇之好。兄弟之爱。无间于物。不违其情。故曰自内。犹曰其本亲也。天性使然。道义所合。则和乐永久。如地之博厚广载。无弃于物也。而内字尤示其至亲至近。本来同德。虽曰比。实则一也。坤之德。凝一而静。六二效之。以位应时。以德应占。此自内贞吉。乃一贯者也。非二义也。不以贞吉。安云自内。不孚自内。安保贞吉。如人之诚。必先契乎心意。心意未孚。诚于何有。故自内者。犹人之诚能合其心也。心身同诚。内外同贞。此六二之象。而占者自获其吉。以不失其本德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其为贞吉者。必先自保其内心之洁。自守其内体之真。自乐其性。自安其天。始能孚于永贞。应于坤元。故曰不自失。言此贞德。人所自有。藏于身内。时不自失。即足召其吉矣。推之待人接物。何非以我之诚。致我之贞乎。故其吉无不应也。以内外卦言。六二上应九五。阴阳合德。大如天地。小如夫妇。亦莫不以贞为吉。以顺为正也。

 

六三:比之匪人。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六三爻辞也。本爻异于六二。以位不正。时不宜。则所比不当。匪人不正之人也。失其自守者曰匪人。犹言非人也。人固有其自守之道。亦曰人道。传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人之正道也。犹天之有阴阳。地之有柔刚。本来固有。非由外所传也。曰人道。人人所必遵之道路。亦舍此不能行。若失之。则举足荆棘。举步陷阱。非艰即危。其害大矣。人道不可一时离。而离之则非人。故曰匪人。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此与比之匪人相证。非道犹匪道。亦即非人道也。言其不正而肆行焉。所谓盗贼是也。匪人者盗贼之流。其所集合也。以利之相与。其利一尽。反面成仇。无信羲可言。无仁慈之念。则其乖戾之德。所使然也。感于正者曰良。感于邪者日戾。戾气所集曰厉。戾德所合曰劫。皆淫暴杀害之所为。而为人类之毒。故曰匪人。言失其所以生之道。则唯有胥归杀亡之惨劫。故匪人不可比也。今六三非内非外。不刚不柔。失阴阳之和。违天地之正。而乃相比。则可喻之于盗贼之结合。盗贼以图害他人。杀伤良善。亦自有其类。以相济其恶。此六三之所比也。夫否曰否之匪人。比曰。比之匪人。其义正同。皆当天地否塞之时。阴阳乖戾之际。上失纲纪。无以正万民。下失顺从。无以事长上。相怨以利害。相责以恩仇。相执以兵相示以戾。不顾名器。不恤廉耻。不计利害之大。不问得失之终。遂驱而相杀。从而相残。乃末劫之年。离乱之纪。人类至此苦矣。比之六三。虽一爻之所为。有异于否。而其势已比之匪人。其情已介于盗贼。欲免于祸。诚难矣哉。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六三之吉凶。非寻常所同。故以嘅叹之语。示其祸害之然而已。伤有伤害意。有悲伤意。有创伤意。有悼伤蠢。皆事所必至。以匪人而相比。举国家而畀之盗贼。连国内而窟宅盗徒。率人民而追逐匪众。则其伤可知矣。盖六三之时。实自致之。内既不和。外又不适。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纪纲以隳。强暴以肆。良善莫保。祸乱安止。此辞所以称为伤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六四爻辞也。六四已属外卦。阳气接阴。外德交内。处相交之间。当阳动之始。虽为阴爻阴位。而以上为九五。刚柔相得。乃相从以顺。故其辞曰。六四外比之贞吉。外比。言其由内之外而相比也。贞吉者与六二同德。二与四同功异位。皆以纯阴为用。故皆有贞吉之占。阴本乎坤。德本乎贞。唯能自贞。始能外从。贞见于内。德推于外。有诸内。始形诸外。六四之能外比者。以有六二也。故以贞吉相应。所谓诚信相孚者也。诚以致之。虽远亦服。是贞者、必能用于外。内有其德者。必能建其功。此内外相倚。体用相协。克孚贞吉之占矣。且所谓外比之者。有其人也。人者指国之贤言。内本其贞以自比者。则能外推其德以比于贤。所谓近者悦而远者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者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比之有用。非徒比也。内比于亲。以推化及外。犹文王太姒之化行南国也。外比于贤。以推忠从上。犹文王之三分有二。以服事殷也。皆能自贞不失其正。故能相比以成其德。辞特举圣人用比以济时。因比以成教。德泽日远。功业日隆。诚信昭于天下。誉望系于诸侯。此周代开国之功。而文王济时之志也。夫文王当纣之暴。有比匪之患。人民受其荼毒。实可伤之秋。而文王乃因之以广其仁。施其德。以比而克成其大用。圣人用时之道。于此可见。故吉凶在人事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卦九五爻辞也。九五在外卦之中。当全卦之正。乃得时位之爻也。以一爻御五阴。其势尊。其德溥。有非他象可比。盖彖辞已喻之天子。当封建之政。为诸侯之主。此与乾九五爻有相近之义。故称之为王。明其主天下。临众民。置侯国。行征伐。有取于师而用兵。有拟于大有而举政。有仿于同人而联合邦国。制作典章。归于一统。威仪文物。趋于大同。此时势所宜。地位所适。居之不疑。行之有耀者也。爻辞明示九五之尊贵。与其光大。德备而功彰。治成而时裕。故曰显比。显者。昭明也。光耀也。以比而无所蔽。光大高明。临于尊严。上下左右。服事周章。以拱中极。远近内外。听从和协。以勤王命。此有应于师之上六。而克效先王之德业者也。故显比者。示于万国而咸服。昭于有众而克顺。无所隐蔽而达四聪。无所隔阂而协万邦。政令不严而威。德教不专而化。有拟于明明上帝。昭昭在天。斯名显比。卦爻亦象之。一阳独明。众阴同照。如日中天。万物同光之谓也。在前各爻。或内比。或外比。或比贤。或比匪。皆廉隅之事。隐晦末去。臣下之位。德泽末光。故难称显比。而不得指为王用也。王用者天子之事也。天子以之。王用三驱失前禽者。天子于政治之余。从田猎之事。春秋蒐狩。以供祭祀。而励武术。训彼有众而勤兵。教以礼仪而重勇。与师六五之义同。师六五曰田有禽。而比九五曰三驱失前禽。以与师反。故师曰有禽。此曰失禽。师以师为主。故贵有获。以见其功。此以王为主。故重好生。以见其德。三驱有所制。.以示毋作田荒。失禽以开网。则明仁慈及物。此所以为盛德也。前禽者。指可得而弗得。在前者易获。而犹舍之。故曰失也。且与师应耳。此禽即师六五之禽。师则取之。此则舍之。舍之犹失之也。王无私得。故不自贪功也前者。不逆取也。前来为逆。后去为顺。舍逆取顺以失之。实天子之德。犹网开三面也。邑人不诚者。王行不戒严也。王者、众之主也。德之所及。仁之所布。人人皆其卫也。故不必戒严。而自无虏也。且王亲贤近民。人人欲见其颜色。又田猎之事。与民同乐者也。故不戒途以警跸。而予平民以瞻仰。此万众闻鼓乐而欢歌。见羽旄而舞蹈。诚圣王之治。亦颢比之孚也。故其为吉大矣。本节含义尚多。此其最要者。读者毋忽之。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之用。贵在位正而时中。既正则能大。既中则能远。斯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而称显也。诗日。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德之已显。天下是依。兆民是托。则中庸所谓有位有德者。故能君天下。子万民。而为封建之主诸侯之尊。此在昔时二帝三王。均孚是占。而后人有未逮也。非位之不及。乃德之未明。是虽贵而不尊。比而不克显。此世不克上治也。故显比者。天所畀也。天与之。人归之。其吉至矣。而辞者。释象者也。其显比之象。由于九五之正中。故释文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而失前禽。则由王者田猎。贵仁不贵物。以生为先。故不逆取。舍逆取顺。不使禽之痛苦惊悸。亦仁术也。虽田犹寓仁德之念。非失也。舍之也。邑人不诚。固由王德之宽。王威之温。而人民久化其政。自不警惕。亦由取顺之义所推。人民不自戒饬。而官上亦不罪之。则其上下之和。相得之深。非能与民同乐者。不可致也。而九五辞如此。则以得位之王。明德之君。能以大中致民也。故释文曰。上使中也。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而民亦化于中和也。情者偏激。而发中节。则中和矣。中和者。无大喜盛怒。过哀极乐。故无惊惕之心。扰攘之念。无畏避之志。忽遽之行。用能悠然自在。恰然无骇。虽临君王之前。一若家人父子之侧。虽际礼仪之盛。一同平居谈笑之时。固不复诚。亦不足诚也。可见中和之化。位育之至,譬诸天威。而无慑于一时。譬诸神德。而无骇于顷刻者。习于闻见。饮于耳目。不觉而然。所以为化也。故释文上使中也一语。为至精弘之义。此中字乃天下之大本。性之体也。能以中行。天下无不悦服。而比九五之德.即在此中字。而能推之。天下同中。更何患乎凶。有比之中。以孚中孚。则大小过可以免矣。大哉中乎。为夭下国家者。其善用诸。

 

上六:比之无首,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比上六爻辞也。比之上六。为数之穷。乃气之尽。以比而无主。成群阴相构之时。此数之极也。故爻辞曰比之无首凶。在乾上九之后。亦以数之尽。而有群龙无首之象。然此异乎乾。乾以纯阳之极。比则众阴之穷。有不同也。其占凶者。处众阴竞乱之日。而失乾纲独振之人。则乱将靡已。故曰凶。在易之用。皆以一阴一阳之道为正。若偏则有灾。今比卦阳少阴多。而上六又值阴之盛。阴极无阳其害必烈。故为凶。彖辞释之曰。后夫凶。即此意也。言己过九五。阴不逮阳而独用。虽为无成。虽进无地。是无可用也。比之为妇不配其夫。而独往来。则其不得终也。乃气使之耳。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极于其位。进退俱。而为无首。首终一也。有始有终。今无首。将何以终乎。盖比之用。贵得主也。上六无主。乱将用长。此无终之为凶也。总观比卦六爻。吉凶互见。则以比之阴阳。一往一来。一逆一顺各不同也。而在人事之自择耳。舍逆取顺。守贞用中。为全卦主旨。亦易教大义。读者当于此细求之。比与师反。而用相引照。故辞有相关合处。可见其往来顺逆之道矣。

宗主疏述

  此爻之辞。吉凶亘见。而相差太殊。则以比之为用。包吉凶二者。非他卦比也。而比之内外卦亦不同。正由阴阳升降异道也。凡卦皆从下爻而上。而阴阳之气,则有异。阳顺阴逆。阳卦为顺者。阴卦则为逆。反之则阴为顺者。在阳为逆。如比与师反。虽皆属阳卦。比乃阳中之阴。盖师为阳。比为阴。以相继而成循环。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气与卦逆。其行亦相迕。此六爻辞之不同也。上坎为阳。下坤为阴。阳升而阴降。其道如否。故逆者永逆。顺者暂顺也。其辞在六三曰。比之匪人。与否之匪人意义正同。既由否之乾坤不交。阴阳各殊。其道与比之逆同,故虽配而不和。随而不亲。顺少而逆多也。观此可知比之用矣。

  易自屯蒙以下。至比为一段。上应乾坤。下启泰否。如屯蒙。如需讼。如师此。两两相继。一往一来。为数之起伏。气之消息。升降有次。动静有序。而所象天地造化。人物生死。与夫国家兴败。事业始终。皆有一段因果。相与推嬗以迄无尽。犹一岁之四时。一日之昼夜。各为节候。自成刻度。积则为一。散则为众。分而愎合。合而又分以应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递之状。大小不异。远近不殊。皆以此卦象之。爻效之。而犹称为比类。以众而后有类。类而后有比。天地人物。生化日繁。不有比类。无可纪识。比者相此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比类之为用。乃生化之大则也。比之于人。其关尤切。以人类自古迄今。愈衍愈多。愈趋愈分。设无所比类。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故有族、有乡。有邑。有国。有部分。有派

  别。有种、有系。有色。有体殊。有言语文字之不同。有宗教习俗之不一。而皆自成其类。自相为比。而后长保其土。克享其利。各安其生。以乐其业。此比之用、所以为大矣。序卦曰此乐。象辞曰比吉。皆极赞其效。明其功。此诚人类不可不知者也。故有比之道焉。有比之情焉。有比之识焉。有比之规矩焉。而莫不存乎六爻。见乎辞义。特世人或熟睹而末察。或罔顾而末信。或浅测而未深。或轻绎而末达。邃使圣人制易卦之旨不明。垂易教之意不显耳。宁非可慨也耶。

  比卦最要之旨。为明易内外之义。序卦以一家人主内。睽主外。而比爻六二。则称内比。六四、则称外比。凡众所集团。无大小、皆有内外之交。既至夫妇。亦有内外之别。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外皆定。则国家安治。故齐家治国。莫不先求内外之定。有一末定。遑言齐治。此比卦必以内外之比。为致用之本也。夫内比者。亲亲也。外比者。尊贤也。在人言之。则入孝弟。出敬老亲仁。亦修身之道。故比卦六爻。直包修齐治平之道。而中庸九经一章所举。莫出比卦之用。不独建国封侯已也。有家者。必齐其家。而齐家本于修身。有天下国家者、必求平治。而平治本于修齐。此比之封建之功。必自内外之比始也。内亲其亲。仁之用也。外尊其贤。义之用也。仁义。人道也。二者备而礼生焉。此大同之治也。不外于比卦之用焉。封建之制。礼之文也。治之成也。礼立而治明。内安而外定。天下归服。万民听从。则唐虞之世。二帝三王之所尚也。而犹忧乱国之民。违命之敌哉。故天下不足平。国家不足治。其功至矣。其道大矣。而溯本探源。则由于用师之反。师者兵也。圣人备而不用。故先德而后兵。以仁义怀柔万邦。而不贵武功。以爵赏劳来天下。而不尚诈力。此内外能成其比也。亲亲则九族以和。而无怨言。尊贤则万邦以服。而无远志。此诚信之所孚也。中和之所化也。故能卒成其乐。永占其吉矣。大哉比乎。大学中庸之义。咸备于此。读者其识之哉。从之则泰。违之则否。泰否之分。此德之成否所致。故比卦六爻。赅顺逆之行。概吉凶之数。唯人自履之。而大有同人。正其验也。

  又曰。比卦辞讲解极详。而最要者。既吉凶由时定。先时者吉。后时者凶。莫非人事也。古时封建之制。实本于比卦。大小有众。莫不有主。此既以阳统阴。使上下相从。而无违背也。今封建虽废。而比之用末改。果率之以正。则仍统于一。若比之匪人。则民早离心。岂独失时之凶巳哉。读比而念及国家者。当思所以挽救之方乎。

  比字古文亦二人。如从字。言二人相比并也。并字为二立宇。古文作。亦二人相并立之意。比古文作。而众作建。皆非一人也。皆以二人以上、相集合而成。众则有大小之分。此则为匹敌之义。故师卦象。而比卦象。以比卦两两相对。非如师之统于一正也。然卦亦五阴一阳。何以不为而名比。则从师之反也。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言其末能和辑也。虽有一阳。孤立高标。势不下接。上与下暌。众志不一。故为比。各相比也。此正与师反。而势易乱。故圣人因之制卦。建设诸候。利其相比。而各自为邦。假其同比。而间接其众。则不属者属。不亲者亲。比而免于乱矣。此人事所以济时之穷。若不然。时已非师。势已阶乱。各昵所好。而不能大同。各背其主。而不克定一。则嫉妬之情必炽。仇杀之害不免。以乐生悲。反整为散。将何以领其民。而安其国哉。故比卦示其戒。比辞垂其义。以取则于师。取证于同人。取譬于大有。皆先人事而建其极。立候国而辨其方。此周官所称维王建国。辨方定位一节之义也。而最近则见于师之上六爻辞焉。师上六已极将变。与比无多殊。故垂训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此十二字。足抵礼仪三百篇。盖治平之道。巳尽于此。读者其留意耳。夫大有同人。既礼称大同之象。春秋太平之世也。而其对面则师比之势。致用之得失。成治之大小。全系乎人。细审此数卦之辞。必了然于指掌矣。

 

此卦义例。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复杂者之一。盖古卦、先天后天各异。而其关于乾坤离坎四卦者。尤为难明。以后天离坎。既先天乾坤之位也、故皆有先后天之异。虽异于辞,不异于象。故卦辞位互释先后天。以明其体用动静各不同也,此为坎坤。先后天同位。而后天在先天上。与师相反先后倒置,则占者必逆而推之。此一例也。先后既以异而同。占者必分合细推之。此二例也。先后天有阴阳之殊。坤阴而坎阳。则逆顺互异。占者亦当互推其逆顺。此三例也,先后天有母子之分。坎为子而坤为母。则有相生成之义。占者必两求之。此四例也。故卦辞最为难解。而吉凶至不一。或吉而凶。或凶而吉。皆由其顺逆之道。阴阳之情。刚柔之德。各不同也。古来释者。多不得经旨。勉强附会。实乖原意。在六十四卦。此例尚多。而于比卦先为揭出。读者应留意及之。勿以辞之矛盾为怪也。事之利害兼至者。亦多矣。则比之吉凶相随。又何奇哉。何以必释之成一贯哉。故辞之半属吉。半属凶者。正其数之所成也。此固吉。而人朋比则为奸。比固乐。而事相比则为害。此天数不可尝试也。何况比之六爻。已吉凶互见者乎。



文王八卦讲义

宣圣讲义

  文王八卦。世所称为后天卦象者。即今本易经所传。以别于连山归藏。故曰周易。

  其八卦方位次序。与伏羲者不同。易传帝出乎震一节。即指明其位次也。其位次之定。亦由于太极图及洛书之象。

  合伏羲卦而互阐其用也。盖伏羲之卦。位次依于河图。文王之卦。位次仿于洛书。一体一用。一天一人。其异者正其变化之迹。其变者正其自然之象。初非文王故异之而变之也。

  文王之卦。原伏羲所制。八卦及六十四卦。六爻及三百八十四爻。皆无异也。

  其所异者。方位次序而已。因方位之异。而见主客之殊。因次序之异。而见生化之别。

  无非就天人之间。事物之内。尽其情状。推其始终。以象之于卦。而足为推测之用耳。

  故位次之不同。乃卦之自变。文王不过因而演之。以成易耳。他如连山归藏。亦如此例。各以不同而徵其变。以变而成其易而已。

  夫易固取变易为旨者。则推异致变。亦伏羲易之所有。而人事变易无穷。一易之象。无以尽之。则虽屡变屡异。

  既为易道所包者。自可顺其然。而推衍其新。盖后天之事物日繁。气数日变。而易亦象之。以成后天之卦也。

  故卦之方位。非前之地位。次序非前之交代。其各类以殊。道路以别。观文王之制。即可见后天与先天之不同也。夫先天八卦以乾坤居上下。而后天则易以离坎。先天以日月列东西。而后天则易以震兑。而乾坤反在其则。与巽艮同处于隅者、何也。

  盖即后天之气数然耳。后天者本生生不息之例。为变化不居之规。不息则位无定方。行无定所。不居则气有消长。数有盈虚。与先天者自异其趣矣。

  以先天之气。变为后天事物。则体用自殊。如后天之二气。以水火为主。水火代乾坤大用。为五行之首。为阴阳主器。司万物之生。故坎离二卦为上下正位。示后天生化之本源。

  如先天之乾坤也。且先天之气纯。一交而分后天。则相错以行。相和以化。不可划为二也。

  如水火为阴阳合体。水以阳合于阴。火以阴藏于阳。其成固非纯。

  而水以体阳用阴。故坎属阳而在下。火以体阴用阳。故离属阴而居上。

  其行固交错以推演之也。故连归之后。文王又重演之。得文王之易。

  而伏羲之卦象更明。以用能昭体。人能合天。其义一贯。其道互证。而其象数变化。尤能全始终。

  一本末。足以探天下之繁赜。极事物之常变者也。故以先天名伏羲之易。后天名文王之易。示虽有异。不过先后之分。

  其如一人亦有先后天。事物皆然。则先后天之易。犹一易也。何可异视之耶。

  文王卦位次之变自伏羲卦者。由于先天之气数。因动静往来而生变化。如河图之象。因五行之交代而生变化也。故河图易而洛书成。先天卦易而后天卦见。其例然也。

  先天之象。阴阳始判。天地始位。气动而升。形定而降。

  乾坤定位于上下。日月交行于东西。阳由地升而为震。阴自上降而成风。泽则近天。以示阳之近极。艮则近地。以明阴之将盈。其位定而次明也。

  定则不变。明则不化。不变则穷。不化则灭。而天地将息。事物何生。此先天之气数。必由穷而变。明而通。生而继灭。化而继尽。以太极之运。本不息也。

  天地之气。原贵生也。故不息以行其位。而性使然也。水性流下。故就地。火性炎上。故亲天。故天火为同人。水地为比。

  且其致用。则水以体阳宜上升。火以体阴宜下济。如天道尊而下。地道卑而上。

  故水火为既济。火水为未济。皆以其所得于二气者交错。所行于天地者同化。

  而足以为万物生化之本。代乾坤上下之用也。此后天八卦方位。皆定于坎离。不复同于先天矣。

  夫坎离既主后天之位,为全易之宗,则犹先天之乾坤。为诸卦之主。已无疑矣。

  而先天日月之象。东西之行。今既以坎离象水火。而代天地。则必易以震兑。而指日月之升降。明阴阳之道路。

  在先天以天言。则为东西。在后天以人言。则为左右。先天之日月升降。即后天之昼夜往来。

  故震在东方。示日所生为阳所始。兑居西方。示月所出为阴所行。在一日为旦夕之分。在一年为春秋之别。

  而以五行言之。则震为东方之木。兑属西方之金。木生火而相亲。则阳升之道。金生水而相近。则阴降之途。

  既以水火主生化之中枢。自当以金木司生化之相位。此震兑在后天居左右之地。

  代日月之明。本阴阳升降之机。为天地生杀之宰。而与先天之象。以变而殊。化而易者。正由后天五行之气。万物之生化。

自然而然。自至而成。其方位次序遂依此而见矣。

  河图之易为洛书。由五行化为九宫。此自然变化所至者也。先天卦之变后天亦如是。以先天之卦。分阴分阳。统于乾坤。

  而后天之卦。则阴阳交错。或老或少。升降往来。或多或少。而统于四正。即坎离震兑也。

  四卦应四象。而推演之。以加于四隅。象气之多寡。数之进退。而仍附于四正。

  以其数不止四。卦则演为八。犹阴阳之复分阴阳也。故八卦出于四象。

  而四隅之卦。本于四正也。四隅之卦。乾坤巽艮。在先天为正位。与老阴少阳。所象重要。

  而在后天。则系坎离震兑之所分化。以明气之往来。数之大小而已。故反置于隅位。不似先天之重要矣。

  盖天地生化有主宰。气数有权衡。当位者贵。逢时者宜。坎离震兑。位当时逢。其纲领全易。如一岁之四时。天下之四方。为拄持全体者也。

  而乾坤巽艮。则其节目。附庸于四正者。故处于隅位。而当于闲时其取象自异于先天也。

  先天以乾坤为主。故二者独尊。后天以四正为纲。故余者贱。道有轻重。物有先后。

  不独后天之乾坤。非先天比。且所象者亦异于先天。犹洛书之数虽同河图。而其名类已非河图之旧。

  故乾坤在先天为全易主体。在后天则仅一枝节之用。与巽艮同观。人或疑其退处一隅为不伦。或意其甘退让为自卑。皆误也。

  皆不明后天卦象所取义全异者也。夫后天之乾坤。为本五行之物。推演而得之象。与各卦象同。非复统二气之乾坤矣。

  后天二气之主。以水火当之。水火之外。则皆升降往来之象。乾在西北,坤处西南。其象不过阴阳升降之迹,水火往来之道耳。

  后天之用。以事物为主。不限于气。而气行有形。气至有质。所象有物。非空言天地也。故后天乾坤。自水火之升降。阴阳之往来。而见其所象之物。不可与先天乾坤等量齐观。

  若不明此义。而仍视如先天。则将坎离混观。而乱其序。抑将天地颠倒。而失其真。则何以明文王卦位哉。故乾坤巽艮之在后天。正同先天之震巽艮兑。其位序既易。其象数随殊。

  此即先后之分。体用之别。学者不可执于名。而忘其实。滞于象。而遗其位。混先后天而一之。使体用不彰。变化不明。而无以探易之蕴也。

  文王卦位。以后天二五之气。分布天地间而不息。为阳者求于阴而成生育。为阴者近于阳见变化。

  故系以分。类以别。正如洛书之数。阴阳次序。分为两系。奇偶之数。交错以行。不似河图之一气相环。终始相属也,盖动愈久。则变出愈多。生日众。则类分日繁。有必至之势也。

  文王之卦。既以坎离震兑。分列四柱。则乾坤巽艮。自随之而各属其类。因后天事物。以形为主。形气所成。以方为定。二五所生。随其类而位于一方。水从北。火归南。木在东。金居西。土行中央。而运四季。各有其序也。

  水与金接。火与木连。风木相依。水天一气。山土成地。而载万物。相生则承其气。相制则抗其位。各有其次也。

  故先天乾为天。包举宇宙。后天则属金。建位西北。先天坤为地。载育群伦。后天则属土。序次西南。

  南为离火。与土相生。北为坎水。与乾相得。

  而西方之兑属金。亦生自土而类于乾。艮为山。为气之终。与土同类。而水泉潜焉。

  震为木之生地。木虽生于水。必得土之培。故自山出。巽亦木也。风之所见。风亦气也。火之所燃。其性相宜。其位相接。故成环也。

  水为火仇。金为木敌。土受木制。金被火刑。水逢土掩。气为风摇。相异其性。相抗其位。相制其能。相隔其次。故成错也。环则气顺生成。错则气变化见。分则为四为八。推之无尽。合则为五为二。返之太极。此固后天自然之象。亦文王卦位次之所定也。

  且文王卦。为推伏羲卦之用。而尽其变也。即本先天气数。推至后天事物。以求其递嬗之迹也。

  故伏羲卦位次。为易之体。文王卦位次为易之用。因用得体。因体得用。原无二致。则伏羲卦之位次。即文王卦之前身。而文王卦之位次。即伏羲卦之变象。

  二者一而二也。由其异以求其同。知其同以辨其异。此习易者之所先务。而不可不通之为一。以明其旨之所在。与象之所示也。

  如文王八卦之序自震始。与伏羲似同。而一则出于坤。为阳始生。一则变于艮。为阳已动。是不同也。盖先天之气。一六为水。三八为木。其序同也。

  后天之物。因土制水。因水生木。其用殊也。故甲乙为木。必得壬癸之生源。而甲已化土。方成生化之大用。

  若徒水不生木也。有土以培之。有山以蓄之。则水用见。而木道成,此后天之序。有异于先天。

  而震坤之位。有殊于前象者也。先天生化本乎气,故五行顺序。后天生化存乎形。故五行错行。

  一年之序之自春始。一日之气自寅见。一地之气自东起。故后天以震司动令也。动者自静出。则震必自艮出。艮者止也。由动而止于静。此艮为气之终。

  由静而渐于动。则艮又气之始。故艮者始终之地。先天以艮入地。后天以艮出水。故艮之先后天。皆为终始之枢。而在后天尤至显也。

  东北之方。正生机所息。如春之先。冬之尽也。山土之中。正生物之所始。如木之根。草之荄也。故艮者万物之所资以生育者也。其同者则为坤。故与抗位。然后天之序分相次也。以升降言。则坤艮相对。

  以出入言。则巽艮相当。巽为风木。草也。气也。草木之出于地。已异于艮之根荄。

  风气之流于空。却近于乾之金气。故与乾对。

  而同艮比。乾为气。若天空之气。与水一类。化而为水。凝而为金。位在坎兑间。则西与北之相生也。次于西北方。则净土之天所在也。

  佛称净土在西方。而佛身金刚不坏。佛相非空非色。其义与乾象同。佛言四大。地水火风。独少金。而以西方净土为佛地。

  亦与五行之言一也。故乾为天。而性属金。而以西北。与巽对。

  以用言。则与坤对。坤司载物。乾司覆物。坤为生。乾为化。乾知大始。坤代有终。

  皆功用之相当也。故位相比。此亦先后天之同异也。

  在五行生制中。万物生化以成。固气之所推荡也。八卦之分五行以象物。因二气生降消长。以象生化之迹。而以后天之卦为最明显。

盖先天之卦。为示气之本体。与其行至之序。非如后天均可按之事物也。

  后天卦象。全体生化。有行至之序。有变迁之迹。有相生制之象。有相循环之式。故分观之。则一节一方之物。合观之则全部全体之事。均贯通者也。

  如先天之卦。天地水火对列。山泽风雷抗居。其气布于两间。其数分于万物。而不相联接也。故分为二。以属于乾坤。

  后天则不然。以水火为主。金木为辅。四隅相错。皆相接也。因后天之象。由合而分。本无穷尽。虽本先天一气。可统于阴阳。而应五行生化。可变为万用。故水火司乾坤之用。金木助阴阳之功。功用以全。物事以备。

  在先天以元气为贵。故乾包坤。而后天以生化为先。故阴先阳。

  此离上坎下。与乾上坤下各不同也。生化之用。以阳求阴。得阴始生。阳不独生也。

  故曰阴阳。而上离下坎。离阴以代乾。坎阳以代坤。阴阳互济。生化乃见。此实天下至理。万物大本。而后天卦象位次之要义也。

  若仍如先天之象。则生化不成。气数不续。道之穷也。穷则必变。变则后天之象见。此文王之卦。必继伏羲而明。而离坎之位必代乾坤而立者也。

  物变必因阴阳之交。事变必因气数之易。天地尚不得不变。况下者乎。

  后天者变象也。变于先天。而成现在之象。故人道存焉。

  人道以为主。则乾坤退用。此离坎属人。为后天位次之枢。而主八卦之用也。学者当思之。

  文王六十四卦讲义----宣圣讲义「孔子」

  六十四卦。自八卦出。无论伏羲文王一也。其次序自伏羲八卦方位定。无论先后天一也。

  唯六十四卦。有本宫次序。有本卦次序。有相错次序。有相和次序。各以其变化而定。

  本宫者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各八变。成六十四卦。此序卦之自生也。

  本卦者亦依八卦之生化。而以乾兑震离巽坎艮坤之序。分属一卦。以成八属。

  此明卦气之消长为循环也。相错者以卦之交错。分乾坤坎离震艮巽兑。相交错而成行。以循环而为序。即周易上下经之序也。

  相和者亦卦之交错。合其体用。明其常变。和先后天之例。一伏羲文王之序。并及连山归藏之成规。

  与本宫本卦参照而为序者。即杂卦传之序也。盖卦变本多。变必有例。易以明变。则一变有一序也。以此四者举其凡。若尽其变。尚不止耳。

  六十四卦既由八卦出。八卦之序。已有不同。

  则六十四卦之序。自分多类。不过后天易象重在交错。二五流行。无不交互。天下万类无非错行。合则以生。分则以化。推之不尽。用之不穷。则当以文王所序之例为主。

  以能象现在之事物。而可推诸往来之气数也。其他各例。以备参考。俾知序变则用殊。易道不穷。则变例无尽。

  有后圣者出。推而广之亦足与文王易同。则变例之存。将有待于推阐。不独溯源探本已也。

  文王所定六十四卦次序。大别之为上下篇。而上篇统于乾坤坎离。下篇统于震艮巽兑。此大略也。

  其实皆相错交互。明气之周流。二气消息往复无已。自为环行。系后天自然之象。

  由先天既变。气随形化。数随事见。天道存于人物。化育寓于时位。皆莫为而为。莫致而至。以继往启来。垂今鉴古。无不符合。故为易之主体。而见卦之大用也。

  上篇三十。首乾坤而终坎离。明先后天之卦象异主。坎离即以代乾坤。为宇宙之枢机。运阴阳之中极。而天地间万物从此生化也。

  下篇首咸怛终既未济。即本上篇乾坤坎离交错。而成人类之万事万象。

  以震艮巽兑纵横其间。明事物之回环曲折。无穷无尽。人主其中。以代天地。并化育。为世界开化。为物类建极。以成天地人三才之德。

  而全易卦六爻之用。此下篇三十四卦始终。与上篇大同。皆以乾坤起。坎离终。而更交错之也。

  盖后天之象异先天者。以多变也。变因于交错。而天地既判。人物已繁。往来其中者。形与气也。司形者数。司气者神。神主于隐。数行于显。于是一者分为二矣。

  先天一气。同属乾坤。虽二仍一。以气同也。后天之变。乾坤分居。坎离代用。形气并具。二者乃分。

  故后天统于水火。分于木金。而同寓于土。非复先天二气之一源。生化尽于乾坤。周回归于阴阳。其象简。其数单。而明显易见。纯一易名也。

  故后天之卦。必以交错为用。愈交愈生。愈错愈化。生化日众。交错益多。此六十四卦。虽大类统于水火。属于四正。而其往复之迹。消息之机。无不纵横如织。回环若轮也。此文王六十四卦定序之义也。

  文王六十四卦次序。虽因交错。而因异本宫本卦之序。而其取法者。则仍乾坤对列之八卦位次也。

  盖乾坤对列之位次。虽属先天卦象。究为卦象本体。不得弃之而别取法也。若上离下坎之象。虽名后天位次。其为用只与本宫本卦之序相证。而非文王六十四卦序所本也。

  此其异者。以先天之至后天。因其变。变有其例。因于体用。体此而用则彼。体先而用则后。文王八卦位次。仿自伏羲八卦。而与本宫本卦之序相应。一先一后。一体一用也。

  二者同出异用。一常一变。常者不变。故其用能变。变而不失其常。若体已变。则何以用变。以变为变。将不复知有常矣。

  则易道乱。乱则何以神其用哉。故变者本于不变。而后天必本于先天也。

  世之习易者。以文王六十四卦。不合其八卦位次。而其八卦位次。恰与本宫之序同。

  有疑为不如是者。不知六十四卦者。全易之象。八卦亦在其中。文王六十四卦之序。即后天之象。与伏羲本宫卦序。正为体应。非可疑也。

  苟就六十四卦之象前后观之。其气消息。其数盈虚。其行往复。其道回环。无不与伏羲八卦位次同。盖可见其取法所自矣。

  且六十四卦之序。不有数例在乎。试各按之。皆足以参证其用。以本宫言之。三变而后。则属对宫。七变为游魂。八变为归魂。仍本先天八卦方位者也。

  盖变多必因交错。气交数错。变乃无尽。后天以变为主。固必取交错之例。

  交错以对位为主。以旁行为辅。对位为交。旁行为错。如乾之坤。对位也。之离坎则旁行也。

  文王六十四卦序。其例正如此。故以乾坤为首。以既未济为终。明后天之交错。而象事物之生化也。

夫本宫之序。终于归妹。与此之终于未济。其义亦可互参。

  传曰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即乾坤也。乾坤即天地也。天地即阴阳也。

  阴尽于归妹。明体静也。阳尽于未济。明用动也。

  先天主静。内阳外阴。后天主动。内阴外阳。

  故文王之序。以乾始。以未济终。示阳气之循环。为后天生化之本。

  而阳气之终尽。为人物穷竭之时。此其取义。亦象天地自然之气者也。况易者尽而无尽。穷而复通。以其循环也。

  天地为一大循环。终则有始。非不续也。故未济穷而不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