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乾不欲飲,--口膩

 孤独薰依草 2016-03-30

口膩,是指口舌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

本症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多混雜於「口乾不欲飲」等症中,至清代溫病學派始稱為「口粘」、或「口舌粘膩」等。

口膩一症,常兼有口苦、口甘、口酸、口淡等口味異常,而以口舌粘膩為主要臨床表現。其它以口味異常為主者,均不屬本條討論範圍,可參見有關條目。


【證型治則】

  1. 寒濕困脾:口中粘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體胖淡,苔白膩水滑,脈濡緩。係患者素體脾胃虛寒,濕從寒化,脾陽被困,運化失司,故口膩較輕,口淡泛味而不渴。治宜芳香化濁,健脾燥濕,方用藿香正氣散平胃散
  2. 濕熱中阻:口粘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退,大便溏垢,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多因脾胃積熱,濕熱上蒸於口,故口膩滯澀較重,而口氣穢濁,口渴而不欲飲。其鑒別要點是:寒濕困脾之口膩較輕,口淡乏味,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濡而緩;濕熱中阻之口膩較重,口氣穢濁,味覺不佳,或苦或甘,口渴不欲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藿朴夏苓湯。若兼口甘者,濕熱多在脾胃,兼以芳香辟濁醒脾,方選蘭香飲子、甘露消毒丹;若兼口苦而脅痛者,濕熱多涉及肝膽,可選用龍膽瀉肝湯,或用連朴飲化裁。
  3. 痰熱阻滯:口中粘膩,口渴不欲飲,胸膈滿悶,心煩不寧,痰黃而粘滯不易咯出,食少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而乾,脈滑數。多由脾虛不運,聚濕生痰,蘊久化熱;或氣鬱化火,煉津為痰,痰熱阻滯,而見口舌粘膩。其臨床特點是:口中粘膩,口渴不欲飲,多有黃痰而不易咯出,胸膈滿悶,心煩不寧,舌紅苔黃,脈滑數。其與寒濕困脾口膩的鑒別較易,而與濕熱中阻口膩頗多疑似。濕熱中阻口膩,大便溏垢不爽,小便黃赤,脹滿在脘腹部位,脈多濡數或弦數;痰熱阻滯口膩,多有黃稠痰液咯出,滿悶部位在胸膈,脈多滑數。痰熱阻滯口膩治宜清熱化痰,方選黃連溫膽湯,或用清氣化痰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