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孤独薰依草 2016-03-30

湿热体质常常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小便短赤,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湿热体质常常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

湿热诊断


  1、湿热质人的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2、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

3、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4、舌象:舌质偏红怠黄腻;脉象:多见滑数。

  5、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

  6、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屑病、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

  7、脉象检测:脉象多见滑数。

  8、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

  9、易患疾病:易患黄疸、火热症、痈疮和疖肿等病症。

  10、失眠、心烦意乱:如睡觉时东想西想,即使很困也睡不着,或者睡着了很快就会醒,或者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就彻夜难眠。


分证论治

1.湿困脾胃

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厚具,夏曲白芷加姜枣,

风寒暑湿并能除。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方为治疗湿阻之常用方剂,有较好的化湿功效,适宜于湿从寒化之证。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加减:⑴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加强芳香化浊之力;

⑵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砂仁、山楂、山栀、神曲、鸡内金消食北滞;

⑶若腹胀便溏者,可在此方基础上,合用平胃散,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

④若兼有表证而见恶寒发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注意:芳香之药,不宜煎之太久,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2.湿热中阻

症状:四肢困重,胸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迟,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化湿,法夏、厚朴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和中清热。

加减:①湿重者,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或改用三仁汤。

②湿热并重者,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热邪易伤阴,若见伤阴之象者,当忌利小便。

3.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肮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以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

加减:⑴湿重者,可加葛根、藿香、苍术升清化湿。

⑵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薏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⑶兼阳虚者,可加肉桂、干姜。

本证宜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此外,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口渴多饮,尿频而长,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迟,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所致,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五、转归预后

湿阻一般预后良好。初起湿因脾胃,正气未伤,治疗及时,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于恢复。若湿邪化热,湿热交阻,多难以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迁延失治,脾气虚弱,湿邪留恋,易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又可发作或加重。

六、预防与调摄

为预防湿阻病的发生,可在夏令梅雨之时,取鲜藿香、鲜佩兰及焦麦芽之类,水煎代茶饮用,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并注意保暖,不要淋雨受潮。

 七、结语

湿阻为东南及沿海地区的常见外感病证,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外湿从体表肌肤而入,内湿为饮食生冷所伤,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邪阻滞于脾胃之后,临床以寒化者为多见。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湿阻之初,湿困中焦,脾虚不是主要矛盾,应以祛湿为主,可选用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品,使邪外出;在病情发展出现脾虚之象时,则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湿阻病情不重,传变少,变证少,预后良好,不过有人可反复罹患此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