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古代爱情典故

 pengxq书斋 2016-03-30

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古代爱情典故

发表日期:2015-06-01 08:32 来源:80后励志网 编辑:80后 点击:3977次

文章标签: 历史典故爱情典故历史小故事 文章导读: 古人也爱玩浪漫,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带你看看古人那些浪漫的定情信物。盘点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看看古代爱情典故

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

 

古人也爱玩浪漫,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

 

80后励志网带你看看古人那些浪漫的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一:簪子——爱意坚决

古代定情信物一:簪子——爱意坚决

 

《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古代爱情典故

这首《铙歌十八曲》描写了一位女子,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玳瑁簪”。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

但这却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听闻远方的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毅然决然将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

古代定情信物二:同心结——缠绵悱恻

 

古代定情信物二:同心结——缠绵悱恻

 

《相思令》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古代爱情典故

关于同心结最令人唏嘘的当是北宋林逋所作的这首《相思令》,古代民间男女定情,常用香罗带打成心状结,送给对方作为信物,表示双方同心,永远相爱,但是诗中这对男女分手在际却“结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终身。而最后江潮已涨,船儿扬帆也要远行。

古代定情信物三:香囊——情义怡人

 

古代定情信物三:香囊——情义怡人

 

《太真香囊子》张祜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古代爱情典故1

这首诗所描绘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一段可悲可叹的爱情故事。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

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

 

古代爱情典故2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古代定情信物四:钗——重逢有期

 

古代定情信物四:钗——重逢有期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古代爱情典故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在这首《祝英台近》中所表述的就是恋人间的这种离情。

古代定情信物五:花椒——直截了当

 

古代定情信物五:花椒——直截了当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古代爱情典故

这首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