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但凡知道一点唐诗的人,就知道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看到的所有解释,大致都是这样: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不由地生出思乡之情。但这个解释中有一个大谬:李白诗中的“床”,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我们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游牧民族带给我们很多耳目一新的东西。当时我们坐在地上,游牧民族的兄弟们翻身下马,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叫马扎,意思是马背上扎捆的东西。这么一件历史久远的家具,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们的起居方式。 马扎,它有一个学名叫胡床。“胡”字打头的词,一定是外来的。比如胡椒、胡琴、胡萝卜。《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灵帝是东汉人,这是我们有关胡床最早的一个记载。 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已有定论的历史。比如李白那首《静夜思》,他说的床,就是马扎。他的语境非常清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 我们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如果你对建筑史有了解的话,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门窗非常小,月亮的光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 杜甫有一首写景的诗,对李白这首诗做了一个诠释。杜甫的《树间》: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杜甫说得非常清楚:我衣服上沾了树叶上的露水,都不记得在树下坐了多少回了,说的是室外。 李白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长干行》。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诗中以小女孩的口吻说:我小的时候,拿了一个马扎子坐在门口,折了一枝花,在门前玩耍。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我绕圈起腻。说得多清楚啊! 我们一般的书里,往往解释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解释不通了。小女孩坐在门口玩,“折花门前剧”,剧是戏剧,当玩耍讲。“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下一个镜头进了屋了,小男孩围着一大床转。这种解释根本不通。且不要说当时的床,是顶着墙放,根本不能绕圈转。就算可以转,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也不是李白的原意。 我们对李白这首流传最广的诗的误解,来自于我们起居的彻底变化。千年之后,我们不知道我们民族已彻底告别了席地坐。我们古代很多名词是一词多用,今天很少有这个现象。今天,由于文化的进步,名词都尽可能分类。一个事物就是一个名词,说得很清楚,不清楚就要用附加词。古代不是这样,古代的一个名词可能代表多种事物,比如“床”。 (马未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