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米斜街探古寻幽(之四)

 wodedoc910 2016-03-30

 上世纪30年代初,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扰。哲学家冯友兰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虽说住在清华园的“三松堂”,却总感觉心里不那么踏实。冯友兰夫妇便商量在城里买一处房子,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旭生说,张之洞家的后人急于出售祖上的房产,愿从中搭桥介绍与张家洽谈。(下图:哲学大师冯友兰)

白米斜街探古寻幽(之四)
    当时的白米斜街3号,是张之洞府邸的中间院落,因张家的后人急等着用钱,所以要价并不高,双方很顺利的就成交了。

既然是“以备不时之需”,当万事俱备之后(粉刷房屋,购置家具和生活用品),冯友兰并没有搬过来居住,而是请好友徐旭生全家及著名的民俗学家常维钧先住进“新房”。直到几年后战事吃紧,日本人已经全面进攻中国,冯友兰全家方从清华园搬到了白米斜街。同时搬来的还有冯友兰的堂妹冯兰、妹夫张岱年(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共买下了院里的大小14间房屋,冯友兰将张岱年夫妇,老友徐旭生、常维钧等都安顿好,各家各户,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据徐旭升的女儿徐恒回忆说,当时我家有6个孩子,冯家有4个,常家有2个,凑起来正好一打。都是读书人的后代,孩子们玩耍之余,坐下来争着背唐诗宋词,《红楼梦》《水浒》阅读之后,再凑到一起交流和表达各自喜爱的人物。(下图:张之洞府邸院内)

白米斜街探古寻幽(之四)
    以后,院子里又来了新邻居。据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回忆说,李戏渔先生住在垂花门外南屋,当时他在辅仁大学任教,曾多年随冯友兰一起工作。还有著名翻译家李霁野夫妇,他们住在正院内。李霁野是应辅仁大学英语系之聘从天津搬来的。那时他刚结婚不久,夫人已经怀孕;伴随着两个男孩方平、方仲接连降生使院子里又有了新气象。母亲(冯友兰夫人)成了李太太的育儿顾问,事无巨细都要照料。晚上,母亲到李家一起听重庆广播,讨论时局的发展。

李霁野当年是鲁迅先生资助其入燕京大学学习的,也是鲁迅先生的得力助手和学生。如此,当李霁野住进白米斜街之后,又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每月都会按时来到李霁野家,那就是鲁迅的母亲鲁瑞和原配夫人朱安。(下图:朱安)

白米斜街探古寻幽(之四)

原来自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负担。由于鲁迅结识许广平之后,周老夫人只承认原配媳妇朱安,并始终与其生活在一起。所以老人每月的生活费,还要由许广平从上海寄到李霁野处转交。

据说朱安是个非常传统本分的女人,她在与周老夫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一是照顾周老夫人的生活,再就是守护着大先生(朱安对鲁迅的昵称)留在北京的家产,包括大先生的大量藏书。当时有些人曾找到鲁迅家,提出以高价收购鲁迅的藏书,均被大字不识一个的朱安拒绝了。而此时人们看到朱安吃的是开水泡饭,连咸菜都没有,日子过得虽然艰难,却毅然拒绝金钱的诱惑,守护着先生留下的“遗产”,彰显人格的魅力。

朱安在京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遗作。在鲁迅去世之后,朱安曾带信给许广平,邀请她带着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到北京生活,共度余生。表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慈爱和胸怀。

徐恒回忆说:“那一时期,许广平先生正在上海编辑出版《鲁迅著作集》,每出版一部分就寄给李先生一套。我就是从李先生的书架上读到鲁迅全部著作的。同时也读了李先生的译作《简爱》,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想想真令人羡慕,那时人与人之间相处淳朴、善良,即便是文化思想上的论战,或是婚姻发生变故,大家也能相安无恙,把生活和工作做好。宗璞回忆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后,清华不再提供住所,父亲(冯友兰)就答应闻太太和孩子搬过来住(白米斜街)”

晚清大臣张之洞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当他辞世多年后,会有如此多的学界名人进出他的宅府,使得那座幽深老宅文脉日新。冯友兰生前曾经说过,在我成功的路上有三个女人,读书岁月有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年又得儿女孝。(下图:作家宗璞与父亲冯友兰)

白米斜街探古寻幽(之四)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数十年守护在他父亲身边照料父亲冯友兰,身兼数职:秘书、管家、医生、护士带跑堂,她自己也是著名作家,如今已是八十岁的高龄。

1979年起,冯友兰每天上午在书房两个多小时,开始口授《中国哲学史新编》。那时,已经80岁的冯友兰曾引孔子的话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冯老先生的心目中,活着是为了多明白哲学的道理。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就不必治了。”果然在书写成四个月,一代哲学大师便安然离去。

至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以极低的价格将白米斜街房子出售。从此,白米斜街“安静”了许多。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哲学泰斗。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深入人心,每一个粗通文化的中国人,都是通过阅读这部著作而开启智慧的人生。冯先生早在1924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回国在国内多所名牌大学任教,最终受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