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书要读到通,才能见乾坤

 东方竹马 2016-03-31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虽然像面壁而立一样,所见所思的世界,不过眼前的方寸之间。

但其实是挺幸福的,因为他看到的基本上就是一个纯动物的物质世界,每天吃饱喝足就好。只不过这样的人生,未免因为天地太小而可悲。所以这种人,在现实中其实很少见,而且这种幸福与快乐也很低级。

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所谓的学习读书,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站的更高了,而看得更远了。所以他们会看到更加残酷甚至黑暗的现实。

由于这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如此的强大和可怕,所以让许多人感到恐惧与无奈,因为它将迫使人们放弃本真的自我,放弃那些人们在孩童时代就憧憬的快乐。

顺着无奈与恐惧,会发展成两种心态,两种不同的人:

无奈的人,会产生顺从的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最终会变成市侩。他们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会羡慕嫉妒恨,有机会了就会坑蒙拐骗偷,甚至贪赃枉法,在他们的嘴里,我们经常会听到那句鬼话——适应社会。

恐惧的人,会产生愤怒的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最终会变成愤青。他们的表现就是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敌视一切,在他们的嘴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就是各种牢骚和谩骂。

这两种人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愤青翻过来就是市侩,市侩翻过去就是愤青。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因为见识不足,境界不高,所以对事情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所造成的结果。

更大的共同之处,则在于,他们的行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建设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什么用。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是为人之学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的后遗症,副产品。在经历了所谓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在失去了因为绝对无知而导致的纯朴的同时,获得的往往是对事物一知半解的认知,以及并不很高的境界。但是这种状态,已经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看到作为的黑暗;让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应当说两句,可以说两句。所以,今天的互联网上,才总有许多人在那发表所谓的高论。而这些高论当中,相当一部分都要么是市侩式的自鸣得意,要么就是愤青式的愤世妒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上,那么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真是有点不如不读书。因为不读书,看到的还是满眼桃花开,读了反倒是满眼假恶丑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一条不归路,要么不读,读了就应当持续的读下去,因为只有通过持续的读书,才能最终站到更高的境界上,突破眼前具体的世俗红尘的迷雾,看到真正宽广开阔,真正美丽的世界万物。

当然这里所说的看到,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看,用心去感悟。是在强调心灵的视野的拓展。

用我们熟悉的词汇来表达,这就叫胸怀与格局,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见识有多高,心里能装多大的事。

举个例子说:

在孔子去世之后,鲁国的一位大臣在朝廷上公然对其他的大夫说:其实子贡这个人,要比仲尼也就是孔子贤明的多,有能力的多。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客观的说,叔孙武叔的话是有依据的。因为:

在政治上,子贡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在当时的政坛上纵横捭阖,对当时的政治时局,国际形势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评价他的外交成就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就是说,他出使一趟,就影响了五个国家的命运,和十几年的国际形势的变迁。因此,据说子贡先后被聘为鲁国和卫国的宰辅。这和四处碰壁的孔子来说,显然要成功的多。

在个人经营方面,子贡是当时与陶朱公范蠡齐名的大商人,可以说富可敌国。当时诸侯国之间作战,被俘或者被掳掠的人口,往往就成了奴隶。但是,彼此之间也允许对方用金钱来赎回这些人的自由。所以,子贡就经常利用他的财富,赎回那些在别国为奴的鲁国人。这其中的功德,不言而喻。相对于自保尚且有所不足,儿子死了只能有棺无椁的草草埋葬的孔子来说,显然又不知道成功了多少倍。

所以,这话并非是空穴来风,应当是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看法。因为即使是今天,如果我们摘下孔子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来对比这两人的话,相信许多人都会得出与这个叔孙武叔同样的观点。而且,那个被评价者应当还很是得意的。

可惜他评价的是子贡,而这个子贡不仅是跟孔子情感最深的弟子之一,孔子去世后,子贡由于出使在外而没有赶上葬礼,所以其他学生都在孔子坟前守灵三年,子贡在其他同学离去之后,又单独一个人守灵三年。可见师徒间情谊的深厚。同时子贡还是孔子门下因为精通言语辩论而位列孔门十哲之一的著名语言大师。

所以,当这话被一个叫子服景伯(氏子服,名 何,谥号 景)的人告诉给了子贡之后。子贡做了一段精彩的批驳——

子贡曰:

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譬之宫墙”就是拿院墙做比喻的意思。子贡说:我们家的院墙,才刚刚到人的肩膀那,所以路过的人,一歪头就能看见我们家房子的漂亮。

但是孔子他们家的院墙,有数仞之高,所以如果不找到门走进去,永远看不到里面房屋楼宇的华美。

这什么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叔孙武叔你这人境界太低下,见识太浅薄,只能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成败得失,根本就没有达到领悟孔子的精神所需要的境界。本来长得就矮,看不到墙后面的景致,又不虚心去寻找进入院落的门径,当然只能凭着一己之见,在这大放厥词了。

最后那句话最气人——“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他这么说,不也是很应当的吗?基本上就已经把个叔孙武叔,归入了不可救药的范畴。

原因就是境界太低,心灵的视野太窄,心灵的眼界太低,所以只能从一时一事的利害得失上,来论成败,品高下。眼光根本没有对时空的超越性,不能做以更加宏大的时空领域为背景的利益展望与思量。

我们就以子贡与孔子为例——子贡功在鲁国一国之内,限于当时眼下之间,这是叔孙武叔能够看到,能够理解的;孔子则功在于万古千秋,功在普天之下,功在对全体人类心灵的滋养,这是叔孙武叔看不到的,也不能理解的。原因就是他心灵的视野既狭窄又浅近,根源则在于知识与思想方面积累的不足。

反之,我们就会看到,读书,读那些富含知识与思想的书籍,所能带来的对心灵的视野的拓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