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测脑内血肿增大的新方法

 springer009 2016-04-01


【Ref: Orito K, et al. See comment in PubMed Commons belowStroke. 2016 Apr; 47(4): 958-63. doi: 10. 1161/ STROK EAHA. 115. 011578. Epub 2016 Mar 1. See comment in PubMed Commons below】


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原发性脑出血中,血肿增大是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之前的研究认为,CTA中造影剂外渗出现的“斑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预测因素。但近期研究指出,“斑点征”对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性较低。日本久留米大学神经外科的Kimihiko Orito等提出使用“渗漏征”预测ICH增大的新方法,结果发表在2016年3月的《Stroke》在线上。


研究纳入8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7.9±12.9岁。血肿位于基底节(45%)、丘脑(35%)、脑叶(11.3%)、脑干(10%)和小脑(8.7%) 。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在CT造影结束后五分钟再行一次CT平扫;然后将动脉相和延迟相病灶周围宽1cm的区域作为考察区(ROI),分析动脉相和延迟相在考察区内的HU值前后变化;HU增加>10%视为“渗漏征”阳性(图1)。



图1. 脑出血患者渗漏征的判断标准。在动脉相和延迟相上,标出血肿周围一宽为1cm的观察区(ROI)。分别测量动脉相和延迟相ROI区的HU值,HU增加>10%视为渗漏征阳性。


通过CTA和CT平扫检查,判断“渗漏征”为阳性的患者35例,“斑点征”阳性患者18例。24小时后对非手术患者进行CT平扫来判断血肿增大情况,结果发现,“渗漏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肿面积有明显的增加,分别是136.2±8.09%和95.8±2.67%(P=0.002);而“斑点征”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的血肿面积没有明显差别,分别是122.3±25.1%和104.5 ±4.35%(P=0.0837)(图2)。此外,“渗漏征”比“斑点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3.3%)和特异性(88.9%),并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包括严重残疾、植物状态以及死亡。


图2. 血肿变化与两种征象(斑点征和渗漏征)的关系。A. Dotblot分析,x轴代表入院时最大的血肿面积,y轴代表24小时后同一层面的血肿面积。B. A图中局部放大样本分析。C. 入院后24小时血肿面积的变化。上为渗漏征,下为斑点征。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性脑出血中,CT和CTA检查发现的“渗漏征”比“斑点征”能更敏感、准确地预测血肿增大,这不仅有利于手术时机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观察脑出血的动态变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帆编译,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郑锋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