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观殿堂

 願隨身 2016-04-02


白云观邱祖殿

      邱祖殿:为白支观建筑群之中心,原为长春宫下院。始建于元朝托雷监国时(1228年),原名“处顺堂”。一说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曾名“衍庆殿”、“贞寂堂”。明代全真龙门派后裔改为专祀邱处机祖师。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为“北七真”之一。金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世为显族,敏而强记。十九岁出家于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南),次年拜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六年,潜心修道。行携蓑笠,人称“蓑衣先生”。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问以至道,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泰和七年(1207年)章宗元妃赠给《大金玄都宝藏》一部。兴定三年(1219年)居山东莱州昊天观。南宋及金朝先后遣使相召,都被婉言推辞。后元太祖成吉思汗于冬月遗使刘仲禄往迎。兴定四年(1220年)处祖毅然率弟子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十八人从莱州出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程万里,历时二年,到达西域大雪山,进谒了成吉思汗。太祖问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太祖深契其言,厚礼相待,赐号“神仙”、“大宗师”。后来其弟子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记述了西游经历。此书不仅在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旅游等方面有引人入胜之处,还在天文、生物学方面亦甚有参考价值,尤其在中世纪的地理游记中,占有相当重要地地位,亦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作为宗教方面的典籍,可与唐代玄装《大唐西域记》相媲美。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祖返回燕京,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和道众一切赋税差役。后道侣云集,教门大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今白云观),赐邱祖金虎牌,主领道教。同年七月,羽化于宝玄堂,仙寿八十岁。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 明应真君”。邱处机继承全真道法,开创龙门派。主张清心寡欲,即为修道成仙之本根。著有养生著作《摄生消息论》、丹书《大丹直指》及《鸣道集》、《磻溪集》等。
正月十九日为邱祖圣诞,又称“燕九节”。传说此日邱祖下隆或化冠绅,或化游士,有幸者有缘者可以见到。白云观此日要举行隆重的庆祝道场,热闹非凡。香客游人比肩接踵,络绎不绝,期望与真人相晤。
大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面成。钵口上镶有金边,且刻有十八个字“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观”。此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言观内道士可用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祖师之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殿左右两壁所挂书法作品系梅花篆字《道德经》碑贴,为元代大书法家高文举手书。劲力苍古,风韵独特、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其绚丽的风彩,被誉为“近看是字,远看是花”,给人以朵朵梅花之感。该碑现在存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
殿外柱上对联为: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联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原来柱上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今存于东陈列室内),这正是对邱祖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道行高深、护国爱民精神的高度评价。
由于龙门派祖师邱长春在元代住持本观。他羽化后又藏仙蜕(遗体)于这里,故后世全真派道徒便尊白云观为龙门祖庭.

 白云观遇仙亭 

 
遇仙亭 是云集园最吸引人的地方,遇仙亭内有人们十分熟悉的“八仙”,在这里可以观八仙过海:“乘风赶浪驾飞舟,各显神通下海游。借问八仙何处去,笑声同答上瀛洲。”

白云观云集山房 

    云集山房 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戒台为道教全真派传戒时演教之处;云集山房为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之所。
传戒是道教十方丛林的重要活动。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受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授受仪范,王常月方丈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使全真之道风大振。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有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传戒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是教徒日常生活和修行实践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道者首务持戒、积德、定念、修德、理身。道教认为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戒律,即道教约束道徒言行以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自来品级有别,条文有繁有简,多者千余条,少者五条。一般分授《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是为“三坛大戒”。传戒受戒,其目的在于益善止恶、舍妄归真。
孙中山先生曾对宗教戒律给予过高度评价,他说:宗教戒律能弥补国家法律之不足。
三山 云集园中三个庭院各有人造石山一座,即象征道教三神山。东边山上建有“有鹤亭”,西边山上建有“妙香亭”,北边山下建有遇仙亭,加上其他建筑如云华仙馆、曲经回廊、云集山房、戒台,等等,真是“小有洞天”(山中石刻),无愧“小蓬莱”(云集园门匾)之美称。

白云观救苦殿

     救苦殿:原名“宗师殿”,殿内奉祀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即太乙真人,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受苦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化凶为吉。据书载为: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民间盛传《拔度血湖宝忏》是由太乙救苦天尊所传授的。
殿外柱对联为:
七宝骞林演说回生之道
九光莲座提携返魂止真

白云观钟鼓楼 

     钟楼、鼓楼:大型道教宫观均建有钟鼓楼。宫观内早晚开静止静时要敲钟、击鼓。旧时,丛林执事中司职开静止静击大钟者为钟头,司职开静止静击大鼓者为鼓头。钟鼓法器,乃丛林号令之所寄。除此,道教还认为:晨钟暮鼓,以召百灵,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因此每日晨昏不可缺少。道教宫观敲钟、击鼓为八十一下,以应太上道祖八十一化。敲钟时要念钟文:“闻钟声,拜老君,离地狱,出火坑,愿成道,度众生”。白云观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宫观的钟鼓楼截然相反,其钟楼在西侧,鼓楼在东侧。这种独树一帜的布局,令人遐想。考白云观建置沿革:元末,因连年战乱,长春宫原殿宇再次衰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时(公元1403—1424年)敕命重修,以处顺堂(即今邱祖殿)为中心进行扩建,始定现在的规模。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殿宇的中轴线位于处顺堂(今邱祖殿)以西,重修时保留了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鼓楼,故形成今日所见之格局。这一做法,反映了道教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给人以启迪。
白云观药王殿  

   药王殿:原名“宗师殿”,殿内奉祀孙思邈真人。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字。年青时,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后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活了一百零一岁。相传他擅长阴阳术数,神应无方。他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若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他广搜民间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不方面做出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药王”。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等等。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他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殿内墙壁上所画之图为孙真人医龙救虎图。据说海中一小龙外出游玩,化为一蛇,被一小孩所伤,而被孙思邈所救,替它针炙用药而致康复。小龙回到龙宫后告诉龙王。为感谢大恩,龙王送给孙思邈许多金银财宝,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龙王送给他二部著名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进行潜心研究,终成一代药王。由于他的医技高超,连深山老虎都能知晓。一考虑一口中受伤,多日不愈,跑到孙思邈身边毫无恶意地伏下身子,请求医治。于是他就在虎口中先放上一个铁环,然后将手伸进去给考虑手术用药。治愈后,考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后来这铁环就被称之为“虎衔”。
殿内柱子上的对联是:“除病解危千金仙方普受惠,坐虎针龙广施兹悯救众生”。殿外柱子上对联为“弃爵位著千金精究医院行阴德,辞珠宝取仙方济世救人心存慈”,此联由当今著名书法大家、中国书协代主 席沈鹏先生所书,书风飘逸,结体俊美。这二幅对联正反映了孙真人本人提倡的“大医精诚”思想,即作为一位医生,技术要精湛,品德要高尚。也说明他看破红尘,不顾人间功名利禄,一心向道、济世救人的精神。

白云观窝风桥 

进入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身、桥面为叶青石所砌。桥栏采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桥下没有滚滚的流水,也没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  风桥”。关于此桥的来历,有多种传说,现简介二种:
 

其一:相传为记念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祖师而建。原来,王重阳祖师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弃家外游,在甘河桥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后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并创立了全真道。后世全真派教徒,于山门后修建“甘河(干河)桥”以记念创教祖师,实属情理之中。如陕西西安八仙宫内亦修有一石桥,名“遇仙桥”。

 

其二:由于北方风猛雨少,庙外原有座“甘雨桥”,当时人们便在观内修建了这座石桥,取名“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时有和风细雨滋润苍生之意。
 
窝风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后毁坏,1989年重建。桥下两侧各悬挂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有“铜响福兆”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人们向钱眼投掷铜钱(现今用铁片代替),若是击响铜钟,则为大吉大利之兆。这一活动称为“打金钱眼”,已成为北京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白云观三官殿

原名“丰真殿”。现殿内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中座为天官,即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左边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右边为水官,即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
三官神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时早期道教吸收传统的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很高。道教认为三官是指尧、舜、禹三帝,为元始天尊气化成。
三官又称为“三元大帝”。上元节即天官诞生日为 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即地官生日为农历七月十五,下元节即水官诞生日为农历十月十五。每逢三元节日,白云观都要举行盛大的道场,善男信女纷纷沓至而来,虔诚祈祷,赐福消灾解厄。信仰三官者在三元日要进素斋,称为“三官素”。
三官中以天官信仰最为普遍,民间视为“福神”。“天官赐福”的年画、民俗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着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容慈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派。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人们常于新春或祝福祝寿时贴挂这种图画,以求天官赐福。天官又和员外郎、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三星,三星图常挂堂中,象征多福、多禄、多寿,喜气盈门,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地美好心理。
三官殿外柱子上对联为:
赐福解冤录风乡之鬼藉
举功奏过司阳谷之龙文
殿内对联为:
上元、中元、下元,网维三界十方,较藉功过
天官、地官、水官,赐福赦罪解厄,善恶攸分

白云观灵官殿 

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明代英宗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再修,殿内主祀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
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亦称“王灵官元帅”、“豁落火车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或“ 隆恩真君”。他三只眼睛耀天地,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统领百万神将神兵,能走火行风、穿山破石、飞腾云雾、祈晴祷雨、镇妖伏魔、至刚至勇,还能治病驱邪,收瘟摄毒,普救生灵,法力无边。因此为镇受山门的护法神。对他的传说记载不一。有说是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候之人。有说他原是湘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因威猛无敌,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而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老百姓赞之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殿内灵官像为明代木刻雕像,高约1.2米,比例适度,雕刻精美。红脸虬须朱发,三目怒视,金甲红袍,绿靴风带,左手掐灵官诀,右手执金鞭,足踏风火轮和祥云,形象栩栩如生。其左边殿壁上为赵公明和马胜之纸本画像,右侧为温琼、岳飞之画像,兼工带写,白描淡彩,勾勒铁线遒劲流畅,清新脱俗,具有文人画风,生动地表现了四大护法元帅刚正威猛的形象,为清代神像画中少有的佳作。
殿内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为“重修白云观殿宇桥梁碑”,1924年建立,记载白云观第21代方丈陈明霖集资修建观内中路殿堂及窝风桥之事。西边的为“白云观表德述异记”,记载民国时檀越施主向本观赠助布施之事。碑下负碑者谓“××”。据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好重者谓“××”,能负石碑;好险者谓“嘲风”,站在大殿角上;生性好杀者谓“睚眦”,故被雕在剑柄上;好望者谓“螭吻”,站在大殿屋脊上;好水者谓“趴蝮”。好鸣者谓“蒲牢”,刻在铜钟上;好乐者谓“囚牛”,被用在乐器架上,好烟者谓“狻猊”,雕刻于香炉上;性情温顺者谓“椒图”,铸在门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