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些学习习惯的总结

 Purefact 2016-04-02

一口气看完了刘未鹏在博客上发表的读书心得,觉得醍醐灌顶。做了部分摘录,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Google&Wiki    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homework)最先用到的东西。

2.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这个习惯是一年前才养成的,发现受益极大。)

4.提到思考,我有一个小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

5. 重要的事情优先(详见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或《要事优先》)

6.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

7. 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

8.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判断它是不是essentialknowledge

9.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Thinking:这里我想提一下即时思考or及时思考。我有一个毛病,看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值得挖掘的部分会下意识的回避它。尽管我知道它真的很有价值,但是我会告诉自己因为它很有价值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他,所以先放一放,等到时间充裕了再来直面这个问题,但是天知道等到等到,往往就是等不到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尽管我知道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探索,但是我什么收获都没有。我对于改掉这个坏毛病的策略是即时思考or及时思考。如果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要想太多,更不要寄希望于以后你会怎样,要做得就是马上Y开始深入学习或思考,只要开始了,即时中途被打断,我们也有可能续接上。相反,如果我们都不曾开始,那么可能一个小时后你就不会记得自己曾经有个想要深入学习的问题了。

10.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11. 关于习惯的养成。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这里转一个认知技巧的例子: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顺便也推荐这本开放电子书)中提到他一个朋友用另一个认知技巧来克服背单词的枯燥的:

12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OK,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Thinking: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检验效果的方法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参见《Psychology ofProblem Solving》第11章)。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等等。:

13.重视知识的本质

14.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

Thinking:所以针对这一策略,我现在应该做的是对目前已有书籍,按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对于书单亦是如此

15.好资料,坏资料。好资料的特点: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rationale),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

坏资料的特点是好资料的反面: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 我们称… 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根本不讲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人们最初是因为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了这么个方法的,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

Thinking:好资料与坏资料差别的本质在于有没有阐述现象背后的本质逻辑

16.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记得大学里面的课本总是瀑布式地把整个知识结构一览无余地放在面前,读的过程倒是挺爽,连连点头,读完了很快又忘掉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带着疑问去学习。

Thinking:我倒认为之所以充分思考积累疑惑之后再去阅读会更加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你以己之力对抗问题势必会遇到你无法攻克的难关,当你带着对难关的思索和疑惑去看解决方法是往往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感觉就源于长久以来被堵塞的思路不瞬间被打开的通透,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恍然大悟!如此,记忆自然尤为深刻!

17.有选择地阅读。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

Thinking:在这一点上我是做得不好的,我往往倾向于随着作者的顺序进行阅读,尽管会碰到觉得废话家较多或意义不大内容也会硬着头皮读完。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阅读本身失去主动权。这里就可以跟之前的主题阅读结合起来使用,通过有选择的主题阅读来构建自己在这一主题下的知识构架。

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

Thinking:阅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带着思考阅读从而帮助完善你的知识体系,改变你的行为,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1.问题是什么?2. 方案是什么?3. 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

1.现象是什么?2. 解释是什么?3.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 例子是什么?

18.如何搜寻到好书。几个线索:1.同作者的著作。2. Amazon 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类似豆瓣的豆列)。3.一本好的著作(或一份好的资料——不管是书还是网页)在参考资料里面重点提到的其他著作。4.有时对于一个主题,可以搜索到好心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那是最好不过的。

19.抓住不变量。把知识分为essential和non-essential,关键是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带着第三只眼来敏锐地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或不易变的量,是否完全可以在用的时候查手册即可,还是需要提前掌握(一些判断方法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并且学会在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我在之前的part里面也提到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该知识的(体系或层次)结构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

essentialknowledge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

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

Thinking:之所以要如此划分,私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2.essential knowledge往往指导影响着 non-essentialknowled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