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中,本可使用“平平平仄仄”句型的时候,实际上使用了“平平仄平仄”句型,这在唐人的近体诗创作中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形。我们先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笛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上面两首五言诗,都是平起仄收式,首句平仄本当为“平平平仄仄”格式,实际上使用的都是“平平仄平仄”。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多是平声,但也有例外,如下面这首诗的首字“昔”是一个入声字,就属于仄声: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应地,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也可以换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同样,七言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看两个例子: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 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上面两首七言诗,七绝一首的第三句、七律一首的第一句的平仄,都应该用“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实际所用平仄格式则为“平仄平平仄平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