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音乐沙龙,Marry坐下准备演奏钢琴,在座的都满怀期望这位漂亮可爱小姑娘给大家带来惊喜,女孩很开心,弹得很投入,摇头晃脑。Marry的琴艺其实一般,弹得曲子极其简单,母亲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甚至还有人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自己女儿的话时。Marry似乎也意识到别人的议论,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焦虑地看著母亲,眼神仿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没想到,母亲看着女儿说:‘你可以边弹边唱,我最喜欢你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了’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弹着唱着,从那一刻起,母亲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表演。在这里,其实母亲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结果,孩子的歌声和琴声获得了在座的喝彩。
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时,大部分家长都会尴尬,如果这位母亲用力瞪女儿一眼,说:“拜托你,别弹了,赶紧下来”,如果她这么做,等于是“背叛女儿,拯救自己”。以后孩子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演,甚至会因自己的不足羞愧,造成心理疾病。 经常听到琴童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练琴,没有在老师上课时表现好。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关爱孩子的学琴。当孩子弹琴不流畅时,有的家长会痛斥孩子。不会坐下来同孩子一起寻找种原因,学琴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特别是遇到瓶颈的时候。要同孩子一起,需找到问题所在,为什么会厌学,为什么会不流畅,问问为什么老是在一处出错,多问几个为什么?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法解决,立即问老师,或者把问题留下,下次上课问老师。动不动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或者唉声叹气,这样可能会“无心”地伤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虽然我们不是故意的,但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孩子眼里,都会被放大解读。错误和瓶颈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追问,不去寻找答案,更糟糕的是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遇到过一些家长,当孩子几次课都在弹一首曲子时,会表现得很不高兴,会指责孩子弹琴不进步,或者进度不够。没有站在孩子一边,问问是不是这首曲子很难,思考一下这首曲子为什么需要弹几次课,是不是这里面蕴含了很多东西,包括技术和表达。有的技术是需要不断练习、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先不说学琴,举个例子,刘翔为什么跑得快,除了天生资质,更多还是要训练,训练除了要学会跑的技巧,还要通过训练促进肌肉机能的健康生长。经常看到有些家长,为了攀比,拼命考级,去啃一些孩子根本无法完成的东西,大部分时间就弹几首考级的曲子,肌肉发育不成熟,导致很多孩子弹琴动作畸形,手指僵硬,只剩下痛苦,何来乐趣,以至于厌学,最终无法继续学习。这是学琴的悲剧,谁的原因,其实是家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所致。攀比,觉得比别人级别低就是差,就是羞愧,没有意识到音乐学习的规律,和学音乐最终意义是开启心智。
当别人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有的家长很容易会去比较,说出:你看谁谁多厉害,你还这样,学了这么久。特别是当下,很多琴童家长都在攀比谁考级多高,谁几年就考十级了......。这种比较心理,往往会忽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成长环境的差异、教育条件的差异等。很多孩子体验不到父母是“站在他(她)这一边”、支持他(她)的,甚至,他(她)体验到的,几乎都是父母的“背叛”。 学音乐是美好的事情,但也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苦在于音乐学习,特别是器乐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长期坚持、拥有耐心的品质。它要持之以恒,每天都要练习、每天都要坚持学习。这种坚持指的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坚持,还有父母坚持,有时候父母的坚持更重要。父母的陪伴、包容和耐心尤其重要。孩子很多时候的放弃,就是源自于父母的责怪,源自于父母的不坚持,源自父母的没耐心。“孩子的心很脆弱,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碎的。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一个理想的期待(我们会过度美化父母),期待被呵护、被接纳。于是,只要经验到父母恶意、不友善的对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伤、感觉被背叛。这是很真实的感受。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受伤的感觉,会一直‘过不去’,停留在记忆里,一辈子不散。 学习音乐本应该是一件益智益情的好事情。切记:把冷静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许自己释放热情、耍宝搞笑、流露真心、表达真实的自己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再背叛自己,我们也会背叛我们所爱的人。孩子不管多丢脸,父母都要和孩子站一边,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少一些斥责,多一些陪伴,发现问题,与孩子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琴历程中,不管孩子多么不完美的演奏,父母都要学会和孩子站一边,给予掌声和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