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The Bishop's Church Of Diocese Linyi
Catholic
【所在省份】中国山东省
【所在城市】临沂市
【所在区域】市区(兰山区)
【所处路段】市区兰山路中断(王羲之故居北门斜对过)
教堂宽18米,长43.8米,钟楼高36米,是临沂城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建国前临沂市最高的建筑
1903年破土动工,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于1913年(民国二年)工程竣工。由于当时正处在清末军阀混战年代,这给施工造成了很大障碍,据悉,教堂里的大石柱子是从沂水借沂河的“航道”,水运到临沂的。包括祭台上的圣母像和古瓦等,也是从德国空运到临沂的。修建教堂的工程款也是由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的神长教友们,给予不断地捐助。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房兴耀代理主教由兖州教区赵凤梧主教主礼,济南教区郭传真主教、周村教区马学圣主教襄礼祝圣,成为临沂教区第二任正权主教(临沂唯一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教区事务。房兴耀主教成为当时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最年轻的主教。
临沂市三区九县,分五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一位本堂神父从事牧灵管理。本教区现有两位执事,另有三位修生就读于北京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所辖教区范围包括:兰山、罗庄、河东、苍山、郯城、费县、临沭、蒙阴、平邑、沂南、沂水和莒南,全教区现有教友约六万人。
天主教在元代已传入中国。当时虽然也曾在北京兴建教堂,但随着元朝的覆亡,天主教的发展也随之中断,一直到16世纪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影响,天主教在中国的开展,才又逐渐热络起来。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于次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传教会所,天主教于是逐步深入中国,并在内陆扎根。 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得到较顺利的发展,神职人员像汤若望、南怀仁等,都受到朝廷相当的礼遇,甚至封为朝臣。但由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再加上是否允许中国教民祭祖祀孔的礼仪之争,导致了从康熙后期开始的百年禁教,使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挫折。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才解开天主教在中国被禁教的束缚。此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及军事干预,天主教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到19世纪末,各国传教士已在多数府、州、县建立教堂,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各式教堂已急遽增加至4000余处,教民约有近100万人。 宗教的信仰,本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本国的历史及习俗有极大的相关性,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与文化差异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令人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灾难。1900年义和团和天主教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庚子事变”,就是这种遗憾的具体史实。 在“庚子事变”中,北京包括东堂、南堂、西堂和北堂在内的多座教堂,均遭义和团团民焚毁攻击。特别是在1900年6月21日,当慈禧对各国下达“宣战谕旨”后,清军亦协助团民攻击教堂和使馆,而其中以攻打北堂西什库教堂最为惨烈,团民和防守在教堂的教民,均有极大的死伤。 从1900年6月16日开始至8月14日为止,约10000名义和团团民和清军,联合攻打由法国天主教驻京总主教樊国梁所服务的西什库教堂。樊国梁在中国除了宗教的活动外,还长期为法国在华侵略的利益服务,因此,在事件发生后,他从法国及意大利公使馆借来部分水兵,连同当时大约3000多名的华人信徒在内,以武装抵抗义和团的攻击。由于他与当时权倾一时的军机大臣荣禄关系甚笃,在荣禄的授意下,命清军不必猛攻,并在调拨攻击的炮弹中,混入整批的废品,致使手持大刀长刃、奋力攻击教堂的团民在法、意军队机枪的扫射下,伤亡极重。连续数十日的围攻,义和团始终没有办法攻入教堂,只是让更多的团民和教民,在这一场谁也说不清对错的事件中,含怨牺牲而已。 |
|
来自: 老刘tdrhg > 《3、寺庙/道观/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