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0404 作者:孙连忠 文人书法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谓文人书法,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历史上每一次文字演变中,文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论是仓颉、史籀,抑或李斯、赵高、程邈,以及萧何、史游、王次仲,当然都是文人。然而他们所创造、变革、整理的文字,还不能算是文人书法。他们所做的主要是文字定型方面的工作,至于书法美学的建构以及个人风格的确立等,这个时候都还尚未提上书法史的日程。文人书法的出现,是从东晋南朝开始的。中国书法史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本来有至少4000年的文字和书法的历史,然而在人们的观念中,书法艺术的源头,却似乎只是在1700年前的东晋,至多再上才会到1900年前的汉末蔡邕。东汉末《熹平石经》的创立,标志着文字规范已经确立。随着八分向今隶(亦即楷书)的演变,各种书体差不多已经完备。汉文字的三个基本问题:造字方法(六书)、书写方法(字体)已经解决,剩下的就只有书法艺术(美学)的问题了。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依靠群体意识的集体创造,而要解决书法美学问题,只能由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期,中国的哲学思想、社会风气、审美观念为文人书法的出现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特别是当时的南方因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的精致细腻、玲珑隽永的阴柔美比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之美,更适合文人的性格和心态。所以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在以魏碑为代表的隶楷方面虽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然而在审美观赏却仍然停留在群体意识阶段。南方则由于文人的倡引,书风俊秀飘逸,轻灵爽健,而且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流派。此后1000多年的书法史,是文人书法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文人书法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奠定了书法的审美内涵。从文人与书法艺术的美学和渊源来看,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书家首先是文人。书法史上一般认为,在书法艺术上达到自觉与高度成熟的时代是魏晋时代,最成熟影响亦最大的是王羲之。世人或以为他每每被称为“王右军”,便以为他是行伍出身。其实这位王右军很少率军出征,而多是出任地方文官,是地道的文人,一帖《兰亭序》彰显魏晋之风度。再如唐朝狂草名家怀素,其父是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人,而他本人最为人们称道的代表作《自叙帖》,便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述自己学书的经历及其个中甘苦的,显示了相当高的文才。历史上的其他书家,如蔡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米芾、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郑燮、何绍基等等,就其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来说,无一不是文人。倘若失去“文人”这一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要追寻到书法这门高级艺术的妙谛,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从中国书法史的实际情形来着,从事书法艺术的“主力军”无疑是文人士大夫。 以文化素养提升书法造诣。作为书法家,从古至今一向被视为文人中的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书法家都具备一般文人都需具备的文、史、哲方面的学问所决定的。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既是文学家,又兼通经史、音律、天文,亦能画。其知识宏富,促其书法艺术臻于佳境,史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其女蔡文姬,文化素养源自家学,书艺亦精。至于“二王”、颜真卿、张旭、虞世南、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等,莫不旁能他艺或广泛的知识领域。如元代的赵孟頫,就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兼精各体,并工篆刻,同时又善诗文,所作自然温婉,有《松雪斋集》传世。“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既是著名的书画家,亦善诗文,尤其是他那经常出现于画幅之上的题诗,意味隽永,迄今仍时为人称颂。正是由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才有可能会创造出这舒展恣肆、纵横有象、波磔怪奇、妙趣叠生的书法艺术作品。 书为心画造就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书法作为艺术是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载体,在书写的层面上赋予了一定的意境。意境,亦称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给观者美的感受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词,源出于我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应用于书论中,泛指书法的神采、气韵、笔意、书意等内在的精神境界。在初级阶段,书法家有意识地通过写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到了高级阶段,他们往往一任感情倾泻,进入“物我皆忘”的境界。近代书法家沈尹默称书法是“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这是对书法意境美的概括。由于有了意境美,书法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意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一件书法作品的意境,常取决于书作者的立意与审美观点的形成,又取决于他的学养与阅历。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书读得多、知识渊博,写文章就能得心应手,神思焕发。苏轼把它引到书法上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我国古代对书画的品评,素来有“雅”与“俗”的区别,并由此而决定其艺术境界的高下,其中关键就在于读书。学问渊博的人,有独见卓识,下笔不落常套,不同凡响,习惯上称之为有“书卷气”。这种“书卷气”被认为是书画上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近代书法家陆维钊说: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上,然后再潜心临池,则可能把字写好。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不注意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或所书之字只能大致看得过去,然而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