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真情至性动人心 硕博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20期 一封《陈情表》,篇幅不足500字,却千古传诵,以至人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作者李密也因而成了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时至今日,击节称赏的仍然不乏其人,而这恐怕要归因于表中所陈的一种不假雕饰、打动人心的真切之情。 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文章首先叙述自己命运的坎坷,介绍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进而激起晋武帝怜悯之情,突出自己的尽孝之情。作者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写出自己幼年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此其一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一不幸。更甚的是,由于家境凄惨,自己自幼便疾病缠身,九岁还不会走路。而家境又“零丁孤苦”“门衰祚薄”,老祖母带病把自己拉扯成人,当付出多少艰辛。读此怎不让人顿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且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今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在老祖母床前尽孝,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是用事实倾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哀痛,声声落泪。李密将自己对祖母的这份孝情大肆渲染,让人感受到祖孙之间那份深厚的不离不弃的感情,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因“沐浴清化”而对于朝廷的感恩之情。为了使皇上不致于对他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作者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困难;另一方面,又以退为进,表达自己对于朝廷的感恩之情。其中有对晋武帝的颂词,更有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奉圣朝”,臣子称君之词,“沐浴清化”,更是臣子无比感激新朝的话。接着作者具体地陈述事实,先写州郡两次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因“辞不赴命”接着又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马”,后两次官职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达,而且都是委以重任。叙述朝廷的优礼之后,李密写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极为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无比感恩戴德的情怀。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自己是否是“矜名节”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自身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自己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文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更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情。 (111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