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理清思路”的关键一步(上) ——社科类文章学习方法例析 王志成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始终遇到这样的困惑:一篇社科类文章初读、再读,大意似乎是了然于心,但总有种“不解渴”的感觉,作者的行文思路自己把握得还不是很准确。笔者从选文取向、应对策略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作进一步说明,希望能给广大学生以帮助。 选文取向 社科类文章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实用类文本三种样式。所谓“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从表达上看,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如选入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的《说数》,第四册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都属于这一类。 所谓社科类的文章,包括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这些文章都非常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现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如第三册中的《爱因斯坦与艺术》,2007年上海高考试卷第一篇现代文有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的话题,都属于这一类。 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体,要求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从2003年开始高考中未以“全貌”出现过,而是结合社会科学行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科学类论文语言内涵更加丰富,阅读难度会比自然科学文更大,更能衡量考生的阅读水平。而实用类文本,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上看,主要从“人物传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集中在第一篇文言文上。这些特点,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未完待续)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