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老刘tdrhg 2016-04-05
      兽面纹玉琮,底面直径约6.4cm,高4.9cm。
      兽面纹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过渡自然的绺裂。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兽面纹玉琮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一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二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三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四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五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六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七


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八

兽面纹玉琮顶视图


兽面纹玉琮底面图


兽面纹玉琮顶面透视图


兽面纹玉琮底面透视图


兽面纹玉琮底部绺裂沁色观察图


玉琮底部土蚀土咬观察图


玉琮孔内壁打磨痕迹及土蚀土咬观察图


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一


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二


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三


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四


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一


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二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过渡自然,放大图上可观察到白化现象,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符合龙山文化期加工工艺的特点。
       1、玉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孔内壁再经人工反复打磨,从顶视图上看,琮孔非正圆;
       2、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从整体图上观察,上而的兽面纹眼部周围有弧形轮廓,且管钻加工的眼部由于人为管钻受力不均出现了倾斜,后又经减地阳起弧形轮廓,眼部周围的玉质被打磨去掉部分玉肉,从而管钻加工的眼部基本明显呈现不完整的圆。
       3、从弦纹放大观察图看,阴线底部较宽较圆润,有深浅不一、宽窄不一、长短不一的打磨痕迹,有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这与“良渚文化的玉琮主体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的刻划痕迹不相同,工艺上更符合龙山文化期的加工工艺的痕迹
       并且,加工工艺在先,各入土特征在后。绺裂在工艺上的延续;沁色由绺裂沁入,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包浆厚重统一,无处不在;土蚀土咬在工艺上自然分布。

       再次,从器型和纹饰上分析: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

       最后,从其他方面补充印证: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属地方玉,玉质和沁色符合龙山文化期玉器玉质和沁色特征。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阴线、器型上自然过渡。

       综上所述,从入土特征、加工工艺痕迹、工艺和入土特征先后关系、器形纹饰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判定:此玉器为龙山文化兽面纹玉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