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应对碎片化学习挑战

 凡人sypls 2016-04-05

一、碎片化是如何发生的

 “碎片化”及其所产生的相关后果,是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

2016310,笔者通过百度检索 “碎片化”一词,找到相关结果约16,300,000个;以“知识碎片化”为关键词检索,找到的相关结果约1,550,000个,以“学习碎片化”为关键词,找到的相关结果约1,590,000个;以“时间碎片化”为关键词,找到的相关结果约1,660,000个,这几个词密切相关,将在后面逐一讨论。在超星数字图书馆里检索,“碎片化”有20,678个相关结果,总被引频次30903次;而且相关论著发文量从2010年开始直线上升,到2015年达到年均4000篇文章(中文)左右,而且趋势显示2016年将再创新高。

那么,到底什么是“碎片化”呢?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1]

对于教与学来说,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学习碎片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笔者认为,知识碎片化是指知识由整体分裂为多个相对较小部分的状态。知识碎片化的本质是知识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被中断或弱化,变得杂乱无序,以至于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知识碎片化产生的原因有下列两方面:

()知识的载体由以纸质媒体为主,转变为以网络媒体为主。网络的超链接结构取代了书本的线性结构。超链接带来的多向选择,导致知识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弱化,导向知识体系外部的超链接更容易导致知识体系的崩解。

()知识传播形态的碎片化。微博、微信、微课等短频快的信息传播形态是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时间碎片化则是由快节奏的生活与多任务处理所导致的,知识的碎片化与时间的碎片化共同导致学习的碎片化。此外,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也是导致学习碎片化的原因之一。建构主义主张在真实情境下开展自主、协作和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打破了原有的以书本为载体的线性知识结构,导致学习过程也不再是线性的了,而呈现出某种碎片化特征。学习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三者的关系见图1

 
 

1 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三者的关系

 

二、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碎片化学习是网络时代学习的普遍特征之一,具有学习时间更可控更灵活、分割后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获取、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短更容易维持学习兴趣、知识的吸收率有所提升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年轻人所推崇的新型学习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手机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功能的不断扩展也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碎片化的信息与知识往往涉及一些最新和热点的信息与知识,是众多网友自发提供的,尚未经过专家学者的结构化改造和系统化整理,大体属于西蒙斯在关联主义著作中所提出的“软知识”范畴,对这些信息与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人们紧跟时代步伐、追踪领域前沿。

 

然而,随着网络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碎片化学习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由碎片化学习所引发的认知障碍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2]总结起来碎片化学习有如下几方面弊端:

 

一、碎片化知识虽然因为相对简单而更容易吸收,但由于知识之间的联系被中断,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能难以发挥作用。给人以“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的印象。

 

二、大量的短、频、快且图文并茂的碎片化信息进一步加剧信息超载现象,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和选择难度,导致被动接受、缺少深度思考、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等不良表现。

 

三、碎片化信息中大量的虚假、劣质、不完整、不准确的成分产生信息污染现象,占据了有限的时间,屏蔽与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

 

四、碎片化学习对系统性学习造成干扰。当前很多学校的学生人手一部手机,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上网浏览、聊天或游戏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如何应对课堂上的“低头一族”让学校老师伤透脑筋;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碎片化资源,如微博、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开展碎片化学习,也使得课堂讲授失去以往的吸引力与重要性。

 

三、如何应对碎片化学习带来的挑战

 

碎片化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的不系统,知识碎片与碎片之间原有的联系被切断或弱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曰复原,二曰重构。

 

所谓复原,就是参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对碎片化知识进行还原,恢复失去的“联系”。如有人主张开发专题化微课,让大家按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微课专题化、系列化、层次化,以方便学习者按部就班地学习;学校内老师在各种教学平台上按照系统性学习要求开发各种成体系的教学资源;慕课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微课组织的结构性课程。这些方法对于校内的系统性学习也许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校外的自发性学习就不一定有效了。网络时代的学习者习惯了碎片化学习,未必会主动按照专家学者们制定的体系去“复原”原来的知识结构。慕课的高辍学率本质上是结构化课程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重构是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所主张的一种应对知识碎片化挑战的方法。重构意味着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将碎片化知识重组成新的、蛛网式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创新。[3-4]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复原,还是重构,都是零存整取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只在于,是根据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还是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来进行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社会化知识构建,同样体现出零存整取的原则。如维基百科式的知识建构,就是在众多网友碎片化贡献(零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名词概念体系(整取)。因此,零存整取可视为解决碎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律。

 

四、如何处理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笔者曾将今天的学习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又称为零存整取式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校内学习以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网络学习则包含碎片化学习与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两种类型。[5]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系统性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是指新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的、以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果说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位于两端,那么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两方面的某些共性。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见表1

 

1

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上述三种学习方式都有必要。对学习者来说,打基础还是以系统性学习为主(包括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和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碎片式学习为辅;作为某种职业训练,也以系统学习为主,碎片式学习为辅。系统学习在下列几方面很有必要:①价值观的形成;②培养读写算和应用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④培养广阔的知识视野;⑤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等。

 

在今天,任何人都离不开碎片化学习,无论他们承认与否。碎片化学习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前沿信息、辅助系统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对于高端学习者来说,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创新的最好方式是采用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即零存整取式的学习)。

五、实现创造性重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如前所述,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是网络时代最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包括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阶段。[6]但这种学习只适合于高端学习者。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采用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往往会出现“零存容易整取难”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到零存整取式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创造性重构阶段比较困难。

 

实现创造性重构需要具备下列几方面条件:①学习者已形成个性化知识体系,这表现为学习者通过长期的个性化学习,已经围绕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建立了某种蛛网式的知识结构,其中既包括相关的显性知识,也包括更重要的隐性知识。例如,要想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是不行的。②熟练掌握并经常运用零存整取学习策略进行学习;③懂得运用笔者提出的包容性思维法整合知识碎片与不同理论观点;④在上述基本上产生了灵感与顿悟。只有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的条件,创造性重构才会出现。这是应对碎片化学习挑战的最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