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京漂不容易,他三次才获得成功!

 C音MM 2016-04-08

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它其实不算是新鲜事物,京城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机会多多,自然吸引了无数谋求发展的外来人员,早在唐代时,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在长安当过“京漂族”。清代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权的统治逐步稳定,许多明代“遗民”画家淡漠了对异族统治的对抗意识,开始与官场结交,有的甚至通过科举成为朝堂重臣,连明王室后裔石涛都曾去京城闯荡了一番。不过,京漂不仅仅靠实力的,有时候也需要机遇和运气,以及成功的个人营销策略,有三次京漂经历的王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王翚 仿李成雪景山水


    王翚,字石谷,江苏常熟人,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与其他三位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王姓画家不同,他出身贫寒,祖上几代人都是画画的,虽然画得也不错但不太出名,社会地位不高;他读书也不太多,没有机会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在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古代画坛,正常情况下他或许应该与其父辈一样,做一名民间的职业画家,虽技艺不凡却终身默默无闻。


王翚 辋川雪霁图

 

   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王翚继承家学自幼嗜画,先是跟着同乡张珂学画,后师从当时最知名的大画家王鉴、王时敏,通过两位名师的引荐,他认识了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文化精英。而今我们在他的早、中期绘画作品,可以看到不少题有赠送某人的画跋,他把自己的画作,变成了一种公关手段,用这种以画交友的方式,他的作品遍布上流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士人增进了友情,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渐渐地,他的画名不仅声震江南,而且远播京城。


王翚 仿唐寅竹溪高逸图


    1678年,应在京城做官的同乡蒋伊和王时敏第八子王掞的邀请,王翚进行了第一次京漂之旅。此前蒋伊推测他进京城能够得到赏识,于是极力劝说:这里虽然冬天有点冷,但很多王公贵族很喜欢绘画艺术,你来了肯定会大受欢迎(“长安虽有风霜之苦,而公卿间颇多识者。台旌一至,当令纸贵”)。可是,王翚这次京漂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很快就回到了江南。


王翚 溪桥峻岭图


   七年之后,1685年,他接到当时名为清代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的邀请,带着得意弟子杨晋第二次进京,准备担任容若的家庭画师。不过,这一次依然不那么走运,他还没有京城,容若就突然因病去世了。这时候,他的知名度已较第一次京漂时高得多,因此到北京后受到了官员名流们的隆重接待,他刚表明自己此行是为知己者而来,而非为纳兰的炙手可热的地位。为了报答容若的知遇之恩,他决定放弃在北京发展,南还虞山,通过此举为自己塑造出了一个重情轻利的清高形象,成为一时美谈。


王翚 深山求诗图


    又过了五年,1690年的冬天,他得到第三次进京发展的机会,这次是在王掞、王原祁和宋骏业的共同推荐下,担任总指挥,主持清康熙政府官方特大型艺术宣传工程《康熙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绘制《康熙南巡图》的目的在于志在展现满清政府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统地位,经过他和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共同努力,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历时将近六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康熙皇帝看了非常满意,赐书“山水清晖”四字作为对他的褒奖,还要授予他官职,他婉言谢绝,带着杨晋衣锦还乡。


王翚 仿王蒙秋山萧寺图


    和同时代著名画家恽寿平、龚贤相比,王翚在艺术事业和经济生活两方面都是相当成功的,他生活优越、事业辉煌,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嘉许,最后以86岁的高龄无疾而终,一生荣耀之极。他的成功不仅因为绘画技艺高超,也在于他善于进行个人营销、抓住机遇进入了上流社会的文艺圈。曹刿留下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是用在打仗上的策略,至于闯荡京城艺术圈,看来还是得多花点儿功夫,动点儿心思,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本文作者:赵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