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手工砣琢生古痕 砂石水磨见莹润

 郑俊杰god 2016-04-09

古今制玉磨切间        心中有砂不茫然

赏玩古玉多年,每品古玉工痕,总有不同感触,随时间推移,感触越来越生动,欲记之与大家分享,然则工痕之文,已数倍矣,可谓老生常谈,谈彻底、说明白当属不易,余反复揣摩,多方探询,以为从“砂”和“磨”一静一动两角度阐发,可厘清其中之玄妙,遂成此文,不当之处大家斧正。


   注:本文所用图片除来自馆藏品和本人藏品外,皆来自盛世网和雅昌网;

   在此鸣谢fallwind、秋士、音乐、六合斋主等各位行家图片。


心中有砂

一位古玉文博大家曾经说过,品鉴古玉一定要树立“心中有砣” 的观念,这观点我非常赞同,也深受启迪,但窃以为“心中有砂”或许更确切和具体一些。古今制玉磨切之别,庭经之差也。

     从新时期晚期的原始古法手工制玉,到商、周、战、汉以来及至清末民初制玉工具都没有改变,一直使用手工砣具制玉,但每个制玉环节都离不开“解玉砂”。

透闪石的硬度远远高于铜铁,为了能解决切割雕琢的问题,先民们在新时期时代就找到了比玉更硬的他山之石----“解玉砂”,采取了“以柔克刚”的手法,使用原始工具和砣具作为力的传导工具,借水砂的锋利摩擦作用,在秀美之石上打磨出了千年的痕迹,遗留下了入骨的莹润。

熟练了解原始工具和砣具碾压、推磨、挤压解玉砂留下的遗痕,深刻品味水湿的解玉砂在砣具的旋转搅动下滚动、摩擦的韵味,对于品玉和鉴玉有极大益处。

心中有砂”是指品鉴古玉时要做到“心中有砂痕”,做到“心中有水磨砂痕”,做到心中有“压力下滚动摩擦的砂痕”。一句话:古玉是解玉砂磨出的,而不是砣刀切出的。再简单一点:“古玉是磨出的,不是切出的”。


他山之石

先民们找到了比玉硬度更高的矿物质 如:石英石、石榴石、刚玉、金刚石等石砂。将大小不等的石砂、石块捣碎、研磨成小的颗粒,分类成大小粗细不同的等级,粗的用于切割开料,细的用于雕刻纹饰。不同型号的解玉砂配合不同的工具进行切割琢磨。就像是不同型号的砂纸用于不同的工序一样。

清代李澄渊作《玉做图》,将玉器制作分为十三道工序:“捣砂、研浆、开玉、札砣、冲砣、磨砣、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这十三道工序中每道工序都离不开 “解玉砂

何以攻玉

     我们今天用科技手段能将解玉砂牢固的粘在钻头或轮片表面,用电动马达带动钻头或轮片旋转,可以非常快速的进行玉器的加工。但在古代无法将解玉砂粘在工具上,玉器制作难度极大。

        新时期时代,先民们用麻、皮、竹、木、蚌、骨、等材料制作成线状、棒状、管状、片状的工具,手持工具不停的旋转,来回推拉,带动水湿的解玉砂,进行切割、琢磨、镂空等。

        即使到了商周、战汉时代发明了青铜和铁器,利用铜和铁加工的砣具也仅仅是作为动力传导工具而已,切割和琢磨功能是通过水侵的解玉砂来完成的。因为铜铁的硬度远远低于透闪石的硬度。

        这与钢锯锯木头不同,钢锯锯木头是锯片直接接触木材,中间不需要解玉砂等第三者作为媒介,因为钢的硬度远远大于木的硬度。现代的制玉工具犹如钢锯锯木头,解玉砂是直接粘在锯片上的。所以大家要记住这个关键点:直接接触玉器的不是砣具而是水砂,玉器表面的痕迹不是砣刀切割的痕迹而是解玉砂摩擦的痕迹。古玉不是切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此砣彼砣

究竟现代的电动工具和古代砣具有何区别?痕迹又有何不同呢?

 1、流动之别:

      古玉是手工工具或砣具搅动、推碾解玉砂研磨出来的,解玉砂是流动的;而现代的电钻,金刚砂是直接粘在钻头和轮片表面的,是直接转动钻头和轮片来切玉的。

2、转速之别:

      古代制玉,无论是纯手工或砣机,其动力都来源于手或脚,速度比现代的电动工具要慢几千倍,现代的电动工具每秒可达上千转。

3、韵律之别:

      古代砣具是用手拉或脚踏来完成动力转换的,带动砣轮的皮绳长度有限,砣轮有正反转,玉工手持玉件一起一落,配合砣机一正一反进行琢磨,正转时落下琢磨,反转时抬起等待,遗留下的砣痕粗细、深浅、明暗、有节奏和韵律。

4、朴拙之别

      原始的线切割、桯钻、管钻、片切等使用麻、皮、竹、木、蚌、骨、等材料,磨棒晃动旋转,磨痕粗糙,纹理颠簸,波纹大小悬殊,磨面凸凹不断,如山丘般起伏连绵。而电动工具留下的痕迹则规律性强,机器感明显。

5、光气之别

      原始手工或古法砣具,速度缓慢,水砂在雕琢的同时还进行了玉器的打磨,琢磨同工,雕抛同效,所以古玉的砂痕有漫反射的水亮光泽,不但工痕的边缘顺滑,底部也光亮,而电动工具由于速度快,工痕边缘有明显崩茬毛刺现象,工痕底部干涩无亮光。

6、饱满之别

      柔软的工具是不能功玉的,攻玉的任务是由解玉砂来完成的,所以玉工一定要时刻保持工具与玉器的作业面上有足够的解玉砂,平面雕刻时要保证玉器表面覆盖一层解玉砂,钻孔时要保证孔洞是一个盛满解玉砂的腔体,这样才能保证工具搅动解玉砂时充分研磨玉体,所以解玉砂研磨出的孔洞或雕刻出的阴线,其底部一定是越来越小而且饱满圆润的,因为砂是流体,它在研磨玉器的同时也研磨工具本身,砂具有散落的属性,它会充分化疏散扩大它的研磨面积,所以研磨痕一定饱满。


此时彼时

除以上因素外,鉴定古玉砂痕,还需兼顾以下要点:

1、砂不同痕不同

      古代使用的解玉砂,是用原始的矿石采用碓捣的方法获得,现代的解玉砂一般是合成的有色碳化硅工业原料,且经过机器球磨而成,所以颗粒的外形棱角都比较小,和古代石器碓捣出的多棱角解玉砂是不一样的。目前即用砣制玉,解玉砂依然是有色碳化硅等工业原料。同样的碾琢速度下,不同的解玉砂,其碾琢的微痕也是不一样的。

2、沁不同浆不同

      古玉的器表砂痕,经数千年风吹日晒,外表形成了厚厚的氧化层俗称包浆层,玉质本身也会发生质的变化,个别玉质疏松处甚至会发生钙化变色,玉表呈现出不同的风化状态。虽仿制者尽其所能进行烟熏火烤,侵泡染色,而大自然千年日积月累风吹日晒形成之状态绝非快工所能极,倘用心也体会当容易区分。

3、功不同利不同

      假如今人也用手工古法或砣具仿造砂痕,然则由于高昂的时间成本所限,实在不划算。另现代人由于利益驱使,六根不净,心态不端,功法自然凌乱无朴拙之感,其仿制的产品自然真假易辨。


       下面,我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玉砂痕的图片,与大家一起分享品味古玉手工砂痕韵味,领略古玉雕琢的大拙大雅。

      狂放不拘开大料

     开料是玉器加工的初级阶段工序,一般追求速度,所以采用大型的古轮砣、古线锯等原始工具,使用粗大的解玉砂。玉器表面往往留下深浅不一的砣轮及线裁痕迹,为了尽可能保留较厚的玉料,后期雕刻及打磨时往往就料而用,打磨时不全部磨平,因此很多古玉成器的表面仍可见到古砣及古线锯开料时留下的朴拙痕迹。

我们可依稀感知砣轮飞转带动解玉砂的旋转滚动,砣具定位不稳,砣轮摆动、沙粒起伏飞溅、时快时慢、时断时续,玉表留下了深浅凸凹而有韵律的圆弧,圆弧内有凸凹的起伏的小圆弧和小鼓包。弧形呈大致的方向,粗中有秩。水砂磨擦留下的痕迹明显,如山川般自然粗扑。


婉约推拉竖砂

        片状开料一般用于较小的玉器,玉工手持类似砣具的磨板,来回推拉带动水湿的解玉砂在缝槽中来回摩擦,留下匀称、并排的磨纹痕,磨纹有粗有细,有高有低,隐隐成排,痕迹明显,如沙滩沙粒组成的画面,鸡皮疙瘩般、毛糙、小亮山包错落成队,连绵不断。

 

以柔克刚的珏痕

先民们用麻棉、兽皮等做成绳子,浸湿增加强度后,淋上解玉砂,用来开磨珏口,珏口处留下与绳子拉拽同向的弧线群,解玉砂在绳子的抽拉下,形成波光粼粼的弧线,夹杂玉中硬度较高的尖点凸起,这些弧线相互嵌套错落,纯手工原始的绳磨线裁磨痕跃然纸上。

       柔线才能掏大膛

     这是红山玉器中斜口筒形器的开膛方法,先在玉坯子上端的边缘处钻一个通孔,再穿入沾湿的绳子,利用湿润的解玉砂,来回抽拉,完成掏堂的功能。一般的筒形器在掏堂后,要进行二次再打磨,馆藏筒形玉器很少留下线裁磨痕,然由于线裁时个别玉器跑偏度较大,为保持玉料的厚度,难以打磨平整,便留下了如此大拙的砂痕。

      绳子一旦形成一个弧线台地,便会沿着这个趋势裁磨下去,改变绳子的方向后便会再次形成一个新的弧形台地,图上可见如开料般的深度磨痕,磨痕呈长弧分布,绳子两端向一侧抽拉,筒形器内壁绳子中部呈现类似横向的U型,玉工需要时时把控绳子的方向,其难度较大,没有娴熟经验很难成功。


       横看成排侧成峰

     这是直片开珏时留下的砂痕,与直片开料的砂痕几乎一致,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流砂随片状物来回推扯摩擦的感觉,磨纹时断时续大致平行,有单面开口的,也有两面开口的,单面开口时残茬在一侧,双面开口的接茬在中间。


 玉未琢韵已生

     以下几图是管钻在最初定位时的磨痕,管钻顶端与水砂摩擦,留下如车辙一样的环形沟壑,形成初步的砂池,为进一步研磨提供保证,细察可见环沟底部布满了流砂在压力下入骨的磨痕,玉质坚硬处留下的小而尖的高光小包,砂子拖拉碾压的拖线,起伏环绕,高低错落,动感无限,自然而朴拙。

      砂波荡漾生涟漪

    随着时间的延长,钻杆下部被沙池沉积的解玉砂磨得越来越细,解玉砂在磨玉的同时也在磨钻,使得钻孔呈现喇叭口装。珠子、管子之类稍长玉器的开孔,一般都采用管钻对钻的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工们使用纯手工的方法,双手来回搓捻钻杆或制作简单的锯弓用绳子拉拽钻杆旋转,从而在管子内壁上留下粗扑而有旋律的螺旋痕迹,因为速度慢,水砂在完成钻孔任务同时也对管壁进行了无意的抛光,所以光照下玉管孔壁能呈现出粼粼的水亮波纹,由于解玉砂的沉积作用,两面对钻的接头处往往呈现出自然饱满的U型窝状衔接。

 名器之韵

    这三个红山玉猪龙都是馆藏品,中间珏孔开磨时采用了管钻对钻的方法,留下了优美、舒服、极富韵律的磨痕,旋转磨擦动感跃然纸上,细观可感之解玉砂的跳动,钻杆的旋转和晃动,孔壁上留下高低错落、凸凹琳琳、时断时续的动感磨痕。5000年前玉工的制玉之制作精神可见一斑。

      余料尤珍

     这是管钻对钻开孔后留下的芯材,其边缘磨痕与管子内壁上的磨痕对应,对钻错台敲击痕、粗扑的螺旋纹痕明显。依稀可感知钻管的晃动、解玉砂的搅动的变化......

       芯材中间粗两头细,对应管子内孔壁的两边粗中间细,螺旋纹几乎平行环绕芯材,如隐若现,发散出内敛的亚光。

      只要功夫深

     桯钻(类似木棒的实心钻)一般用来打眼,木棒在砂池中旋转,解玉砂在打磨玉的同时也打磨木棒,木棒被磨得孔来越尖,孔洞(也就是砂池)被磨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呈喇叭状,喇叭孔的内壁在解玉砂滚动摩擦下,呈现出自然而动感的磨纹,磨纹间距大小自然不拘,高低自然错落,表面凹凸自然,磨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滚动摩擦的状态。由于解玉砂的堆积摩擦作用,孔底往往呈现饱满润泽的窝状,类似缓慢大底U型窝,底部自然磨薄,一击便透,大家可体会到那种砂子堆积到孔底,木棒压迫解玉砂研磨孔底,越磨越薄渐渐要透的感觉。

        而仿品,往往用现代的小钻轮旋转扩眼,只要仔细看,个别处总会留下锯刀有次序旋转切割的痕迹,绝对没有那种纯手工砂子磨出的自然圆满,大U型窝的痕迹。

      

      隧道神韵

       下面这种孔称为隧孔或象鼻孔,这种孔一般用粗细两种桯钻两次斜角对打交汇而成,先用粗钻斜磨出第一个八字孔,再用细钻增加斜度将孔磨通,与所有的桯钻和管钻一样,这种斜打的遂孔孔壁上一定会留下原始手工的螺旋痕,大略粗细高低错落自然分布,螺旋纹由锋利的带水的解玉砂在磨棒的旋转摩擦下形成,依稀闪烁漫反射的宝光。

 薄璧幽痕

     以下是红山时期的几个双联璧或单孔璧,尽管玉璧很薄,但仍可见管钻或桯钻磨琢的旋痕。依稀可见与器表大略平行的水波纹痕迹,孔芯呈外阔内收的研磨孔状,解玉砂堆积研磨的饱满而润泽的痕迹明显。

 无心插柳

    以下三图分别是斜孔研磨、管钻对钻研磨、直孔研磨留下的磨痕,其共同特点是底部都有一个光亮润泽“小亮窝”,行内称“孔底亮”,它是解玉砂在孔道腔体堆积下,管钻或桯钻挤压研磨下,无意留下的磨痕,因为是慢工,所以解玉砂在研磨的同时也对孔底进行了慢抛光,无心插柳柳成荫。现代工具需要在切割后进行二次抛光,底部是死角,抛光轮二次抛光无法触及,几乎做不到“底亮”。


齐家锋芒

        我们推测齐家玉璧在开料和开孔时使用了一种叫“截锯”的工具,截头旋转轨道精度较高,解玉砂快速磨出了直边截痕,截头(类似薄砣)坚硬而薄,解玉砂对截头的磨损度很小,截头对解玉砂的尖锐压力增大了解玉砂的摩擦力,截头牢固不晃动,砂的腔体很窄,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截裁得璧边呈直口状。


游丝韵律

       上面精选了几个战汉典型工痕的图片,与大家分享富有节奏的阴线磨刻的魅力。你是否听到了沙沙的砣声?是否觉到了砣轮的起落? 我们知道砣轮是正反转的,脚踏下时砣轮正转,手落下开始磨玉;脚抬起时砣轮反转,手抬起等待,一压一抬、一入一出、砣机开始压下时,吃砂少,工痕尖细,中间时吃砂多,砂槽宽,工痕粗,抬砣时压力减小,吃砂少,工痕细。

从工痕的粗细看呈:细---粗---细的变化,从工痕深浅看呈:浅---深---浅的变化,从光感亮度看呈:暗---亮---暗的变化。整个工痕呈现出节奏明快的韵律。


锋利冷峻

下面的几个战汉蒲纹的工痕,则让人感觉到了刀剑般的冷峻、感觉到车轮般的速度,感觉到了玉工娴熟的技艺,仿佛看到玉工像工厂的车工一样,一脚踩下去,砣机飞转,手腕麻利地用力压下,旋转的砣轮便撵压着附着在玉表的解玉砂发出“嚓”、“嚓”的声响,瞬间玉表上便留下了这千古永恒的冷峻辙痕。

 蹭磨出的质朴

下面两个图片,能帮助我们理解解玉砂的功能,也许用蹭、磨更准确些,解玉砂在慢砣的推碾下,在玉表蹭磨出了瑟瑟的痕迹,您能感觉到摩擦的要退了皮的感觉,你能感觉到砂子磨玉的咯吱声,您能感觉到砂子被碾碎的感觉......

      挤压出的春秋

     下面三个标本是典型的春秋纹饰,您能感受到砣机挤压解玉砂的力量,砣轮转,手腕压,砂子溅,坑洼不断,划刻相连,挤压出的春秋粗朴之美令人赞绝......犹如在陶泥上用竹片压出的花痕一样润泽而富有弹性......

 汗水心血之美

     虽然古人找到了以柔克刚的制玉巧方,但手工雕刻难度依然很大,一个小小的谷文要砣上十几刀,一个小小的眼睛要砣上几十刀,砣、砂、玉三者磨中见痕,去直求圆,琢磨中砂子不断打滑,砣刀不断错位,玉工不断正砣,终成正果,每一件古玉都饱含着玉工的血与汗。

    手磨出的细腻

    这是红山文化时期特殊的磨刻功法,玉工手持圆的磨片,依靠解玉砂,一下一下磨出玉器的轮廓,玉工胸怀对巫神的崇拜之情,一刀一刀磨出了这么精美的玉器,匠心可敬啊。

 细砂磨宝光

     器表的抛光,一般用较细的解玉砂,使用平砣或手工进行,以下几图可见,即使是最后的抛光,古代玉工也能做到手法熟练,功法有序,不凌乱,不拘谨,充满活力,细细观察可见解玉砂磨擦有旋律的牛毛细痕,器表呈现出漫反射的珠光宝气。

  归纳提炼

辨析古玉功痕,要始终做到“心中有砂”,概要如下:

1、 攻玉的不是软砣而是硬砂,我们看到的不是砣痕而是砂痕,工痕是磨出来的而不是切出来的;

2、 砂与水融合后才更锋利;

3、 砂是在力的作用下滚动的,砂痕有动感韵律;

4、 砂的运功状态取决于砣的运动状态,砂痕是有方向性;

5、 有个盛满足够砂的腔体作业面是研磨的条件,古玉的孔道和阴线底部圆润而饱满。


仿品辨析实践

下面对照现代仿品大略辨析一下,以加深磨砂之印象:

1、 出现明显台痕可断仿

第一件是红山枭仿品,观察象鼻孔内螺旋痕迹,可见有明显凸起的跳跃台痕。我们上文讲过,象鼻孔洞是作为盛满解玉砂的腔体被研磨的,解玉砂在磨棒的挤压下,研磨出的孔壁一定是圆润而饱满的,不可能出现这样个别超出正常分布的凸起台痕。

      2、 平行旋痕可断仿

     下图这件仿品,尽管表面进行了打磨,但依然遮盖不了有规律的现代砂轮的切割痕迹。解玉砂磨不出这样的痕迹,只有锋利的切刀能切出这样的痕迹,一句话这是切痕而不是磨痕。

     3、 阴线内有横纹可断仿

下图这件玉人仿品,阴线中可见依稀有规律的平行橫纹,这是明显电钻的切割痕迹,不是解玉砂的磨痕。

     4、 工痕沟底尖涩可断仿

    下图这件凤鸟仿品的阴线,工痕尖锐干涩呈斜V型,砂子能磨出这样的痕迹吗?砂子是无形的流动的颗粒,其形也缓,其边也圆,其底也满。

     5、 转弯拼接可断仿

     下图这件被染色的鸟,看其眼睛及翅膀的圆痕,明显可见电钻生硬的拼接痕迹,类似火柴棍般拼接出的多边型,明显不是解玉砂磨出的痕迹。


  结束语

       真假古玉,湖海之间,辨析非一日之功,绝非读几篇文章,看几本书所能极。然则逻辑对头,方向对路,多学多看,进步终会显著。工痕的鉴定只是鉴赏古玉的方法之一,万不可一叶障目。鉴赏古玉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多上手真品,多看馆藏品,形成直观印象,去除捡漏发财之梦想,进步定当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