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196】就是这个高考作文题,让我迷恋和不甘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4-09

 


这是上海2013年的题目——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就这么几句话,叫我欢喜叫我“忧”。直到今天,我依然不能说自己有把握把这个题目给说清楚。事实上,我曾经在南宁和重庆,面对上千同行,尝试着去分析过这个题目。很遗憾,两节课我自己都不满意。这个当然不能怪学生。在重庆现场,某卫视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节目,记者善解人意地问,是不是学生的思辨力不行,让您的教学设想未能充分实现?我否定了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话应该倒过来说,应该是我自己的思辨力和引导力不够,妨害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辨。借机也澄清一下。


 

下面我讲的,仅仅是一种理解。这是我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种理解。
 



 

当然,就教学而言,我未能与学生达成我所期待的那种自由而又指向明确、富有激情又不乏理性的对话,显然与题目本身的复杂性相关。有同行说我想得太多,我承认是想多了;但这个题目能让我想那么多,我能制止自己,干脆不想了吗?


这个题目的“诡异”,首先在于“往往”“似乎”两个词。命题者显然在力求谨慎而缜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与意图。这就让我们的判断具有了某些不确定性和选择性。不确定性的才有魅力,才让人迷恋。尤其是“似乎”这个词,将人们在判断和选择时的思虑与权衡的心态表达了出来。


 

生活不就这样吗?人生不就这样么?能够一锤定音的事情毕竟有限,能够一言九鼎的人物毕竟不多,能够一揽全局的智者毕竟稀罕。像我这样的碌碌无为之人,捡了芝麻害怕丢了西瓜,前怕狼后拉虎,难免斤斤计较,总想东食西宿,左右摇摆,在矛盾、犹豫、摇摆与选择中,大好青春就这样被耗掉了。即使人生再来一次,恐怕我依然还是会这样的纠结和摇摆。


 

这个总是题目让我想起卡希尔的名言:每个人都是个乡巴佬。


 

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更重要”?“重要”的标准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推断——


 



从主体看,你觉得重要的,别人未必觉得重要;别人觉得重要的,你未必觉得重要。什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似乎“旁观者”的判断更为客观和清醒。但真的吗?还有句话,叫做“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局者与旁观者,我和你,哪个更有资格和能力说“更重要”?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一个“似乎”。


 

从时间的维度看,今天觉得重要的,明天未必还会觉得重要;今天觉得毫无价值的,明天可能会“悔不当初”。有些选择,即使我知道我会后悔,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如此选择。说是“悔不当初”,但若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重新回到当初的情境,你可能还是死不悔改的再走老路。身处历史中的人,似乎难有事后的清醒。有多少人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多少人不是“事后诸葛亮”?从时间的维度看,“重要”与“更重要”,恐怕也是个“似乎”啊。


 

从空间的维度看,在此境下觉得重要的,换个场合未必还那么重要。换个情境,诸葛亮还会让马谡去冒险吗?司马懿还可能成全诸葛亮的空城记吗?多少历史与人生的悲剧不就是这样上演的吗?



如此说来,人类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每个人在具体的时间和场合下,都会做出自己认为“更重要”的选择,这就是人的理性;但人的理性毕竟是有限的,这使得“重要”与“更重要”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短,可能一秒钟的时间,比如“转瞬之间”,或者一毫米的空间变化,比如“越雷池半步”,都可能让“重要”与“更重要”发生了错位。




 

在教学现场,我问过那些利用休息日来听课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选择的。有学生说,我听说余老师的作文课很精彩,我很期待您的课;有学生说,是学校安排来的,不敢不来。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心甘情愿来听我课的学生,或许几分钟后对就对我失望了,而原本心有不甘的学生,或许在几分钟后就喜悦诚服了。这“重要”与“更重要”之间,就是这样在变化。


 

不仅于此。“重要”与“更重要”的关系如此复杂,还因为主体的自由属性与环境限制。看起来人都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选择决定人生,你选择你负责;但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得不受制于各种因素的束缚。那么,这个选择本身也有了“似乎”的色彩。


 

有时候,选择看起来是自由的,但未必是自愿的。那些不想来上课的学生,他们来上课并非出于自愿,但最后毕竟来了。因为他们是理性的,他们会在放弃上课违背学校纪律与上课获取知识之间权衡利弊得失;那些甘愿牺牲休息来听我课的学生,看起来他们做出了理性的选择,但他们对我的了解可能源于道听途说,何况上课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怎敢保证这40分钟,对他们来说是“更重要”的选择呢?



 


这个题目的魅力,全在于这种种“似乎”的存在啊。无论是人类,还是人的个体,都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都是智慧的,也是愚蠢的。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才是人最伟大的智慧。


 

 

当然,这个题目让我迷恋,也与它合乎我理解的高考命题相关。高考写作同日常写作一样,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思辨的空间,选择的空间,所谓写作,应该是一个呈现思维与抉择的过程,而非为既定的结论辩护的过程。结论并不重要,思索的过程最能显示写作者的价值理解、文化视野和表达素养。因此,题目应该尽可能保持开放性与选择性,这样考生才能有一个从容的表达空间。关于“重要”与“更重要”这个话题,满足了我理解的这个要件。

 

此外,我在本公号 137  期推过我的学生阅读《俄狄浦斯王》并运用《俄狄浦斯王》来写这个题目的课(有视频)。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或许正可以解释“重要”与“更重要”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