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僖公二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4-10


【原文】二年春,诸侯城1楚丘而封卫焉。不书所会,后也。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与垂棘之璧2,假3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4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5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6,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78,以侵敝邑之南鄙9。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秋,盟于贯,服江、黄也。

齐寺人10貂始漏师于多鱼。

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11,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12。”

冬,楚人伐郑,鬥章囚郑聃伯。

【译文】二年春,诸侯联军在楚丘筑城是因为齐桓公将楚丘封给卫国。不记载诸侯的会见,是因为鲁僖公最后才到。

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国借路以征伐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在虞国得到道路,虞国就象是您的外府。”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强行劝谏,而且从小就在宫里与虞君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虽然劝谏,也不会听从。”于是派荀息向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軨入侵,征伐了鄍地的三门大族。我们对付冀国很困难,那么唯有依靠君主。如今虢国无道,保护不顺从的军旅,以侵犯我国南部边境。敢请借给我们道路,以便到虢国问罪。”虞公允许了,而且请求让自己先去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不听,随后出兵。夏,晋国的里克、荀息率领军队会合虞国军队,征伐虢国,灭亡了下阳。先记载虞国,是因为虞国接受了礼物的缘故。

秋,齐桓公、宋桓公、江地人、黄地人在贯地结盟,这是因为江地、黄地人归服了齐国。

齐国内宫小官貂始在多鱼泄露军队情报。

虢公在桑田打败戎国人。晋国的卜偃说:“虢国必然要灭亡。亡了下阳他们不害怕,而今又有战功,这是上天夺取的镜子,而加重他们的作恶。他们必然轻视晋国而不安抚自己的民众。不会超过庄稼成熟五年。”

冬,楚国人征伐郑国,鬥章囚禁了郑国的聃伯。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58年,周惠王十九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五件事,一是诸侯联军帮助卫国在楚丘筑城。二是晋国向虞国借路,借口是要去征伐虢国,虞君贪图良马和珠宝而答应了。三是江地、黄地人归服了齐国,齐桓公与他们在贯地结盟。四是虢公不顾下阳的灭亡仍在桑田打败了戎国人。五是楚国人征伐郑国,囚禁了郑国的聃伯。

——————————————————

【注释】1.城:(chéng)这里用作动词,修筑城邑。《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2.璧?(bì毕)《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诗·卫风·淇奥》:“如圭如璧。”《诗·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管子·形势》:“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韩非子·十过》:“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说文》:“璧,瑞玉环也。”《白虎通》:“璧者,方中圆外。”这里用为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之意。

3.假:(jiǎ贾)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管子·法禁》:“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管子·四时》:“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韩非子·十过》:“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代虢。”《广雅》:“假,借也。”

4.暱:(nì溺)古同“昵”。《书·说命中》:“官不及私昵。”《书·泰誓中》:“昵比罪人。”《诗·小雅·菀柳》:“无自暱焉。”《尔雅》:“暱,近也。”《说文》:“暱,日近也。”这里用为亲近、亲昵之意。

5.冀:(Jì季)古国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年》:“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

6.病:(bìng)《管子·君臣下》:“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韩非子·说林下》:“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史记·商君列传》:“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这里用为困难、不利之意。

7.逆:(nì溺)《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诗·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管子·重令》:“而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左传·昭公四年》:“庆封惟逆命,是以在此。”《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孟子·离娄下》:“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玉篇·辵部》:“逆,不从也。”这里用为不顺从之意。

8.旅:(lǚ吕)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书·多方》:“不克灵承于旅。”《诗·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管子·小匡》:“春以田,曰蒐,振旅。”《孙子·谋攻》:“全旅为上。”《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这里用为军队之意。

9.鄙:(bǐ比)《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这里用为边邑、边境之意。

10.寺:(sì四)寺人:春秋战国时代宫内供使的小臣,东汉后专指宦官。《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诗·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韩非子·难三》:“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

11.鉴:(jiàn)《诗·邶风·柏舟》:“我心匪鑒。”《周礼》:“春始治鑑。”《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老子·十章》:“涤除玄鉴,能如疵乎?”《庄子·则阳》:“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淮南子·主术》:“借明于鑑以炤之。”《说文》:“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广雅》:“鑑谓之镜。”这里用为明镜之意。

12.稔:(rěn)庄稼成熟。《左传·僖公二年》:“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国语·吴语》:“不稔于岁。”《说文》:“稔,谷熟也。”《后汉书·明帝纪》:“岁比登稔。”庄稼一年一熟,五稔,即是五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