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3:最新题型综合检测(十五)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5·湖北省八校届联考)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南北向的地形、地质剖面和气候要素图,回答下列1~2题。
1.读图可知(
A.①地海拔700m左右,1月均温- B.该山脉是我国年降水量1400mm的地理分界线 C.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断层深谷密布 D.该山脉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
2.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侧比南侧水能储量更丰富 B.①地发展草原畜牧业②地优质苹果是地理标志性物产 C.南侧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清澈 D.①地区风沙、盐碱和旱涝严重,②地石灰岩广布,地表缺水干旱
(2015·四川省成都高新区统一检测)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下图3为“邢台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剖面图”。据图完成3~4题。 4.图中揭示的降水规律是
A.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C.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降低 (2015·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期中)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某大陆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区域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可能出现于图幅的
A.东南部 6.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图甲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B.影响图乙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C.一般情况下图甲所示月份h地农作物受寒潮影响最严重 D.图乙所示月份h地可能出现伏旱天气 (2015·福建省漳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2014年12月26日,西北地区首列高速铁路一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这是中国首条穿越高海拔、高寒、干旱地区的高速铁路。读图回答7~8题。
7.与兰新高铁相比,建国初期修建的兰新铁路最终未能通西宁。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8.不属于兰新高铁带来的影响是
A.优化西北省区之间的交流环境
C.促进沿线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
(2015·北京市第二十四中摸底考试)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9~11题。
A.冲积扇
C.喀斯特地貌 10.图中①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A.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较好,肥力高 D.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11.图中②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A.甘蔗、柑橘
C.花生、苹果 (2015·北京市第二十四中摸底考试)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年蒸发量 A.丙地小于600毫米 B.35°N以南地区由南向北递减 C.空间变化幅度乙地区小于甲地区 D.400毫米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重合 13.正常年份,乙地区处于多雨期时丁地区正值
A.伏旱 (2015·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月考)读我国局部区域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区域的降水量分布特点为
A.东部多,西部少
C.2-4月少,5-7月多 15.图中甲地降水特点的成因是
A.受台风的影响
C.锋面雨带的南移 二、综合题(40分) 16.(2015·福建省莆田一中考前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该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立体农业的典型区。左下图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右下图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⑴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并说明理由。(8分) ⑵请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对该区山高谷深的地形特征作出解释。(4分) ⑶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并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该地蔬菜远销北方市场成本高的原因。(8分) ⑷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4分) 17.(2015·河北省保定市一中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腾格里沙漠腹地生态脆弱却生机勃勃,这里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地下水资源也十分充足,当地还蕴藏着丰害的芒硝、原盐、煤、铁等资源,许多牧民策居于此。近年来当地“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吸引了江、浙、沪众多重化工企业在此落户,这些企业一边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生产,一边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 (2)生态专家认为“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请分析原因。(6分) (3)为了促进该地经济发展,当地是否应该承接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C
3.D
【解析】
5.A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东南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气温年较差在12℃;西北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4℃,气温年较差在32℃;东北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8℃,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4—28℃,气温年较差在24—36℃;中东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8℃,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4—28℃,气温年较差在16—28℃。第6题,图乙表示夏季气温分布,h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7、8月份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图中有等温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图乙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图甲所示月份为1月份,h地因北部有山地阻挡寒潮入侵,农作物受寒潮影响较小。
7.D
9.A 【解析】第9题,①地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位置,冲积扇发育。第10题,该地地形为缓斜的冲积扇;利于排水,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较好,肥力较高。第11题,②地为山东丘陵,花生、苹果种植较多。
12.C 【解析】第12题,图中丙地位于闭合等值线600mm内,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mm;图幅南部地区三条年蒸发量等值线都是600mm,说明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先递增再递减,然后又递增。图中甲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乙地区等值线分布稀疏,说明甲地区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图中400mm等值线位置偏南。第13题,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时,华北地区正值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正值伏旱天气。
14.C 【解析】第14题,由图可知,该区域降水5—7月比较多,2—4月降水比较少。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局部地区降水也比较少,西部局部地区降水也比较多,并不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区域中间地区局部地区降水也比较少,南北局部地区降水也比较多,并不呈现出中间多、南北少的特点。图中降水量从2月至7月并不持续增加。第15题,由图可知,甲位于30°N附近地区,7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 16.【答案】⑴天气特征:多晴天,少云雨;(2分)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2分) 理由:因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地形阻挡,为冬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不易降水;(2分)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小;避风: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伴有增温。(2分) ⑵由内力作用出现山体褶皱或者断层;(2分)然后河水在山体间流动,从山谷中穿过,流水的长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2分) ⑶山地多,相对高差大(2分);河谷海拔较低(2分)。 运输方式以公路、铁路为主,线路少,密度低;山地多,地表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运输距离长,蔬菜易腐烂。(答出其中2点即可) ⑷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2分)(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不佳,不适宜度假)(2分) 【解析】⑴该问主要考查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根据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在上题的基础上,推测天气特征,天气特征可以从“阴晴雨雪、气温气压、风力风向,表示天气状况”的角度描述。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受地形阻挡,风力较小,大气较稳定;我国冬季降水较少,晴天较多。
⑵地形地貌的形成往往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于该地区而言,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上升是形成该地“山高”的主要原因 ⑶该地区山高谷深,山地多、相对高差大、河谷海拔较低,是发展立体农业的良好地形条件。该地地形起伏大,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铁路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小,运输效率低,且因运输距离长,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易腐烂,因此造成该地蔬菜远销北方市场成本高。
17.【答案】⑴生产用水量大,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水位下降,湖泊萎缩(2分);大量污水排放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污染(2分)。 ⑵地下水污染不易被发现和诊断(2分);沙漠环境水循环周期长(地下水流动速度慢),不利于水体的净化(2分);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2分)。
⑶应该
不应该 【解析】⑴注意题目要求是工业生产对“水体的不利影响”。由题可知重化工企业生产用水量大,而且该地区工业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水位下降,湖泊萎缩;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污染。
我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