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资源868 2016-04-10


一:早期的政治制度

1. 宗法制

(1)特点:

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

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①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

(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再由尚书省交给六部执行。

(3)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补充二: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分封制:西周推行分封制,给予地方诸侯权力太大,此时没达到中央集权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由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也由中央垂直管理,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行省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行政区划分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三:古代中国政治演变的趋势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五: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

同时,由于封建政权和封建官吏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监官本身因贪赃枉法而获罪者也不乏其人。

2.选官制度的演变


3.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城邦制度与希腊公民

1. 城邦制度

(1)含义:

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性质:

是奴隶制国家。

(3)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 希腊公民

1)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公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奴隶、妇女、外邦移民则是非公民。

(2) 公民的素质:全面发展,珍视个人自由,集体荣誉感强等。

3.地理环境

①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多地少,面临海洋

②地理环境对民主影响:山多地少——产粮不足,面临海洋——进行海外贸易,换取粮食;海外贸易——逐渐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社会观念。

二:雅典民主政治

1. 发展过程

(1)奠基:

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确立:

克利(里)斯提尼改革,使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3)顶峰:

伯利(里)克里(利)执政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 主要内容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和常设机构(成员由抽签产生)

  ③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陪审员由抽签产生)

  ④每日轮值主席(由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轮流坐庄)

  ⑤十将军(选举产生)⑥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3. 突出特点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4. 历史评价

(1)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世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局限性:

①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就其参政方式而言:轮流坐庄方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5. 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三:罗马人的法律

1. 发展历程

①习惯法——法律被贵族所垄断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③公民法(前509年元前3世纪中叶)

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④万民法

它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与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⑤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2. 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历史作用

(1)维系了罗马的统治: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四:人文主义的起源

1. 智者学派

(1)出现原因:①古代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②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③古希腊社会中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④原有自然哲学家忽略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

(2)主要代表及主张: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3)影响: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2. 苏格拉底

主要观点:“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评价: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启蒙思想的先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