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例子(也许有人会称之为“产品系统化”)是密歇根州的赫尔曼·米勒家具公司(Herman Miller)。这家公司最初因制造早期的现代家具——埃姆斯椅而著称于世。等到其他家具公司开始追风效仿时,米勒公司又转向制造和销售整体办公室和医院工作台,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最后,当“未来办公室”概念出现时,米勒公司又成立了“设施管理学院”,该学院的工作不是销售办公家具和设备,而是向企业提供有关如何以低成本获得一个最佳工作流程、提高生产力和员工士气的办公室设计建议。米勒此举的目的是为顾客界定其所需要的“价值”。它告诉顾客:“表面上,你们是在购买家具;但实际上,你们是在购买工作、士气和生产力。这才是你应该花钱的地方。”
上述例子看似相当明显,好像稍具头脑的人就应该能想出类似或相同的战略。然而,系统经济学之父李嘉图曾说过:“利润的创造并不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别人都比你愚蠢。”上述战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运用战略的人太高明,而是因为大多数厂商(包括产品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机构)都没有对此多加思考。这些战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太“显而易见”。然而,为什么采用它们的人又会如此稀少呢?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任何人只要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就能赢得比赛:“顾客真正想购买的是什么?”事实上,这根本算不上是一场比赛,因为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人和他竞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