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阳光满城6536 2016-04-11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 

 那一年,苏霍姆林斯基二十九岁,他回到了自己家乡的帕夫雷什中学担任了校长。在最初的时间里,他只是观察每天都发生的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他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好像把重点都抓住了,难点都解决了,但是,学生呢?他们仍然不会解题,因为他们的智力没有得到训练。不行,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在课堂里,孩子们回答问题往往缺乏生动的、个人的思想。语言也显得单调贫乏。语言是“在缺乏形象的情况下进入学生的意识的。”语言“本来是鲜艳芬芳的花朵,现在却变为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的花片。”不行,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最后,他还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吸收着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没有获得精神生活幸福;一位学生对母亲说,让我们搬到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不行,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他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终于有一天,他向全校教师说,现在要着手解决问题了。

 他引导全体教师观察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情景使得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各科教师在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没有达到足以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

 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不会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言语里就出现了坑坑洼洼,模糊不清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许多学生的阅读尚未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孩子们在读课文时:全身紧张头上冒汗,唯恐读错了单词,碰上多音节的词往往读不顺畅,因为他们不会把这些词和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他们的全部精力已经放在了语言工具的使用上,而对于用这个工具来干什么,他们已经无暇顾及了。

 数学老师说:“原来,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算术应用题,是由于他们不会流畅地阅读的缘故。”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让他学好我的物理课呢,”

 问题的症结终于找到了:

 为什么学生不会思考,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会学习,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因为他们不爱阅读。

 而为什么学生不会阅读、不爱阅读呢?

 那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没有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去的阅读。更没有恰当地引导学生的阅读。

 全体教师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而在这个总的能力中,阅读能力又居于首位。

 这样,治理一所学校思路出来了。那就是从抓全体学生的阅读开始。

 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只有当学生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和思考的王国。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世界里遨游。

 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末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就会给他带来欢乐。研读书籍时的喜悦和精神振奋就是一个强大的杠杆,靠它支撑,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在今后的谋生中直接需要的;它们之所以需要,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触了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产生一种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的尊严感。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或数本他“自己的”书,这些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对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提出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他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

 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程度;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末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育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做了二十二年年校长,直至他最后死在校长的岗位上。在这二十二年里,他与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老师一道耕耘着这块实验田。他提出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并以毕生的努力地实践着这些理念。老师们说,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每一堂课,又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的。苏霍姆林斯基本人从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发展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教育专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四十多部专著,八百多篇论文。他的这些东西被人们称作中学教育的百科全书,称作活的教育学。而帕夫雷什中学也成为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们,纷纷前去参观学习,他们从这所学校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所能做到的,这就是一所普通中学所能做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意义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中学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

 他的人格意义和智慧意义至今仍然在昭示着我们。

 因为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时,总会感到很多的遗憾,扪心自问,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距离帕夫雷什中学究竟有多远?我们中学教师的队伍中,真正用思想、用智慧在教学的人,究竟有多少?我们能否从教育中获取的像他那样的幸福和成功?看看我们周围吧,教育这种本来是智力型的工作,竟然成了拚时间,拼体力,单调而重复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我们不能不忧虑的是,如果我们这个制造智慧的部门都平庸了,钝化了,我们上哪里去寻找民族的智慧呢?这个现状如果不改变,我们这个民族拿什么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承担,那我们打算推给谁去承担?

 今天当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理论资源来诠释教育实践时,—我们本应该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解读他,并且超越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被人们遗忘。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