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身体是“矫情”还是 “皮实”?

 新浪跃春江 2016-04-11
同是感冒,感受的病邪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体质的不同,反应各不相同。
先知先觉,后知后觉,无知无觉

一提到感冒,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吃些解热镇痛药或多喝热水就能好,有人认为即使不治疗7天后感冒也能自愈。

但是出现上述症状并不是感冒的开始,7天后症状逐渐消失也不是感冒的结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实际上,小腿或腰部受凉的那一瞬间就是感冒的开始,意识到自己感冒时,寒邪已经从下肢沿经络传导到了头面五官,等邪气再从头面五官传导到其他部位,所谓的感冒症状就消失了。

接下来怎么传,是向内脏传还是向体表传,本经传还是跨经传,就因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而各有不同。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同是感冒,感受的病邪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体质的不同,反应各不相同。根据每个人“身体的灵敏度”的差别,“感觉、知觉、觉知”的能力不同,分为三类人群:先知先觉,后知后觉,无知无觉。

我们来看一下这 3 类人对感冒的反应有何不同:

先知先觉的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的人对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能够体察到天气细微的变化以及身体上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天人相应”。

正因为是敏感体质,这类人群比较“矫情”,可能隔三差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但一有不适感就立马解决,不会积攒成大病。

高敏感的人群特征,例如:
①洗完澡后暖洋洋的,出了浴室能感觉冷空气趁虚而入,从脚底、脚面沿着小腿往上传(扫地风);
②半夜醒来,被子被踢到一旁,小腿和脚露在外面,或肚脐~腰带一圈晾着,或肩膀上肢晾在外面。用手摸一下暴露的部位都是冰凉的(夜凉);
③下雨前4个小时,会感觉到身体发紧,胸闷、腹胀,气机不畅;
④节气更换前后,身体不舒服,肌肉发紧,晚上入睡困难。
⑤医生给寒气重的病人把脉时,手指下会有“冰冷、刺痛”的感觉(病气);
⑥打坐、站桩、练拳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皮肤腠理松弛,灵敏度提高,能感知到经络上哪些穴位受寒了。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普遍,年纪大的患有风湿骨病的患者,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每逢阴天下雨或天气转凉,膝关节准有反应——沉重、肿胀、冷痛,预测刮风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

身体敏感的人比较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觉知到自己受凉后,就会及时增添衣物,适当吃些发散风寒的食物,或者打打太极拳活动活动,身上出点汗就好了。



后知后觉人的体质特点
后知后觉的人占大多数,这类人工作非常忙碌,平时没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对外邪侵袭机体的感知能力比较迟钝,自我感觉身体还挺皮实。

可是当感受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已经是感冒初期或中期了。除了感冒症状外,还有因寒气在身体里传遍所带来的伴随症状,腰痛、胃肠感冒、咽痛、落枕、肩周炎、网球肘、手腕疼。

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如果属于“着凉、受寒型”感冒,就比较好治;但是如果感受的是流行性感冒、传染性疾病,那么症状可能会表现的比较剧烈,治疗起来也相对紧急。

作为后知后觉的人,因为身体不够敏感,意识上忽略对身体的及时关照,而让病邪乘虚而入,诱发感冒或其他疾病,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这类人群平时要多多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敏感度。



无知无觉人的体质特点
无知无觉的人对外界痛温觉刺激的感知能力异常下降,即使受凉了也不知道,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失去了正常的防御能力,等出现症状了就是危重症。提示神经系统不健全,对潜在的外来侵害不敏感。

例如: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脚对温度的感觉极其迟钝,泡脚的时候,脚都烫伤了还没有感觉。感觉减退到这种程度,不可能察觉出自己受没受凉。这类病人血液循环不好,免疫力低下,无力跟病邪抗争,体温也烧不起来。

一部分更年期的患者自我感觉手心、脚心热,睡觉的时候不把脚晾在被子外面睡不着,可是摸上去根本不热,反而还是凉的。这样常年处于着凉状态,低温使得手脚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神经得不到营养,对温度的感知就会更差,加重感觉异常。



如何提高灵敏度以早期预见感冒?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敏感的、先知先觉的人,能够洞察疾病微小的苗头,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将感冒消灭在萌芽阶段。

那么我们就要练习体察自己,提高自身的灵敏度。

白天忙碌了一天,睡前花半小时的时间,放空自己,让身心清静下来,体察身上细微的变化,很奇妙!或者平躺在床上,摆一个舒服的姿势,放松缓慢的呼吸,轻柔、细微、均匀、缓慢,放松一天紧绷的神经,放下烦心事,享受独处、自在、惬意的时光,无忧无虑,身心愉悦。

身体放松下来了,眼、耳、鼻、舌、身的感知能力自然会提高,能感知到身体上哪各部位是凉的、哪个部位是热的,哪块肌肉是紧张的、哪块肌肉是松的,渐渐的本来就有的预测天气的功能也会显现。从而达到 “天人相应”的状态。


体察到自己受凉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跟苏老师出诊时,病人来了苏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趴那敲小腿,先解决小腿着凉的问题。”

有个病人的孩子感冒发烧,夜里哭闹,吃了医院开的感冒药也不管用。我给她示范了一下,让她回去挠孩子的脚心、搓搓脚后跟、抚摩抚摸小腿。第二天来,她就说“我按着您说的给孩子做了,他觉得很舒服,一小会儿就不哭了,一直睡到天亮,体温也降下来了。”其实小孩感冒就是家长造成的,家长爱干净,天天给孩子洗澡,洗完了又不赶快把小腿擦干,而是让他晾干,这一晾就受凉,过两天就感冒。

民间有句谚语:“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意思是清早下床时吃点生姜,晚上上床时吃点萝卜,强身健体,不生病。为什么生姜要在早上进食呢?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鼓舞阳气的升发,早上吃生姜不但能解决晚上蹬被子所受的“夜凉”,还可以温散胃中寒气,温化肺中寒痰。体质虚寒易感冒者可以每天早上嚼一块姜。




郎松医师
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跟随苏有余先生、黄炳荣先生等明医学习。将结构调整、力系调整、气血调整、心法调整有机结合,意气力血合一、形精气神合一。对骨架变形、内力失衡、气血分布紊乱和运动模式不良引起的躯体疼痛、内科、妇科、儿科等诸多疾病疗效显著、迅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