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纵英才还是天妒英才?首先,你得是英才:说说三国里的英雄少年

 唯二之选 2016-04-12

喜欢听评书的同学一定不会错过袁阔成的经典评书《三国演义》,我之前已经听过两遍,最近正在听第三遍,这次听着听着,又听出了新的“味道”。

在东汉末年那个“浪花淘尽英雄”的时代,小小年纪就扬名朝野的大有人在,其中以周瑜、诸葛恪、孔融、曹植最为著名,他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或以文章传世或以武功留名,或备极哀荣或暴尸街市,然而共同点都是天资异禀少年得志,留下了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

周瑜(175-210),安徽庐江舒县人

“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执掌东吴六郡八十一县之兵权……”这是相声《八扇屏》里的经典惯口,听着非常过瘾。不过相声毕竟是相声,13岁当海军司令这事儿却很不靠谱,那时候身体还没发育完呢,三观还没定型呢,如果按照史书上说的先结婚后当都督而且小乔比他小8岁,那彼时小乔才5岁呀!我我我必须反对这门亲事!!虽然这条被否定了,可7岁学文9岁习武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今天的小花朵们也都是7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还动不动就报个游泳班跆拳道班呢。汉朝时期的教育属于稀缺垄断资源,只有部分阶层中的部分人能够获得,而周瑜出身官宦,爷爷和老爹都坐过高官食过厚俸,自然也就很方便地接受文化教育了。更主要的是,周瑜没有浪费这个资源,他文学方面虽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就,然而一曲《长河吟》也能窥见一二了:问人生,叹华年,时不我与华叶衰。举杯醉,对月吟,愁肠千结寒声碎。 长河水,奔腾急,壮志难酬空悲切。知音少,洒泪还,断弦残曲与谁听?

怎么样,临水而歌,有没有听弦音而知雅意的感觉?

与之相比,周瑜更为人所乐道的便是“曲有误,周郎顾”了,说的是他精深的音乐造诣,有一次和宾朋畅饮,席间有交响乐助兴,喝着喝着周瑜就喝大了,然而在酒酣耳热一片嘈杂声中,他竟瞬间听到了交响乐中的一个错音,于是转过头去向那位演奏者微笑示意,意思是“出错了吧,我可听出来啦~”那眉朗目秀的转头一笑,简直帅呆酷毙!再加上周郎从小就姿貌出众身材健美,又如此文艺范儿加狂拽炫酷屌炸天,简直不能忍!从此以后,女伶们为得周郎一顾,纷纷故意弹错音调,一大波心机婊从东汉末年滚滚而来……

当然了,周瑜最耀眼的还是他的武功,保孙策辅孙权,联刘备抗曹操,打下了孙吴的一片天下,形成了三足之一鼎,不仅成为当世之英雄,身后还被唐武庙和宋武庙作为历代良将之一配祀享殿,接受膜拜。能拥有这样的盖世功绩和历史地位,原因有三:家世、志向、眼光。首先,周瑜绝对是系出名门,堂祖父曾官居太尉,一品武官,老爹也做过洛阳令,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作为官三代官二代,他拥有常人没有的圈子;虽然有显赫的家世,周瑜却并没有沦为纨绔子弟整天声色犬马,而是跟着发小孙策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平定江东,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在孙策霸业未成之时,袁术曾经想要收罗他,彼时袁术挟“四世三公”之荫庇,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有凌凌之盛气。可周瑜没有被一时的景象所迷惑,他坚定地拒绝了袁术的媚眼,认为孙家才能给他施展人生抱负的舞台,结果也确实证明周瑜有准确的识人眼光。至于周瑜英年早逝,那只能怪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交通和通讯技术原始,就一个华佗还无处寻觅,真是徒唤奈何!否则如果周瑜再活个几十年,成就绝对不止如此。

诸葛恪(203-253),山东沂南人

周瑜撒手人寰之时,东吴的另一颗政治明星正开始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诸葛恪,诸葛瑾之子,诸葛亮的侄子,少有才思,反应机敏,能言善辩,有神童之称。孙权与诸葛瑾既是君臣又是朋友,经常在一起畅饮,可诸葛瑾天生木讷谨慎忠厚老实,难免成为饭局上遭人调侃的对象。而诸葛恪和他老爹却正相反,小小年纪就机灵可爱,所以孙权经常让诸葛瑾带着诸葛恪一同赴宴,这种待遇连孙权自己的7个儿子都很少获得,更别提其他大臣了,可见孙权对诸葛恪的喜爱程度。

有一次孙权摆饭局请大臣们喝酒,喝着喝着便有些醉了,他转头一看诸葛瑾还是那样正襟危坐不拘言笑的样子,再加上一张天生的长脸,在摇头晃脑开怀大笑的众人当中显得又可爱又可笑。孙权于是坏水儿一冒,命人牵进来一头驴,然后在纸上写了三个字:诸葛瑾,命人把纸贴在了驴的脑门上。众人一看马上就明白了其中含义,立时哄堂大笑起来,诸葛瑾则大窘,头颈通红,脸也拉得更长了。孙权冒完了坏水儿,一看诸葛瑾的样子,马上发现自己的玩笑有点儿开过头了,爽倒是爽了,可怎么收场呀?大臣们哄笑过后也觉得打开的方式有点儿不对,人脑纷纷陷入死机的状态,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诸葛恪迈着小步轻飘飘拜倒在孙权面前:“主上,请赐我笔墨。”孙权不知何意,让他自行取用,诸葛恪拿起笔蘸好墨,走到驴前,在那纸条上的诸葛瑾三个字后面加了两个字:之驴,顿时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局面也随之打开,孙权大喜,众人也都松了一口气,继续喝酒吃肉,谈笑风生。饭后孙权特命把驴赐给诸葛父子,这既是对诸葛瑾的歉意,更是对诸葛恪的褒赞。

在另一次宴会上,孙权频频劝酒,主上劝酒,众人自然得喝,只有老臣张昭拒不饮酒,给出的理由倒也充分:自己年岁已高,喝不动了。这倒不是他托大,张昭是孙吴重臣,江湖地位显赫,而且确实上了岁数,可孙权毕竟是一国之主呀,一点儿面子不给也太让孙权下不来台了。僵持不下之时孙权忽然想起了诸葛恪,他让诸葛恪替他向张昭敬酒,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诸葛恪领命来到张昭面前:“张爷爷请喝酒。”张昭看着诸葛恪的嫩脸,微笑着说:“晚辈向长辈敬酒,要表现出尊敬长辈的样子,你要能说出让我感觉受到了尊敬的理由,那我就喝。”诸葛恪不慌不忙地说:姜太公90岁的时候还要手拿兵器在前线指挥作战,又辛苦又危险,现在主上为您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着想,一有战事就让您在后方歇着,可同时又考虑您的地位,饮宴的时候让您坐在最前面,这难道还不够尊敬您吗?张昭听后竟无力反驳,只好把酒喝了。其实诸葛恪是话中有话,张昭是东吴出了名的投降派,赤壁之战时他力主降曹,要不是周瑜和鲁肃坚持东吴早就完蛋了,孙权后来还讥笑过张昭,说当初要是听了他的话,他孙权一家恐怕要沿街乞讨了。这次诸葛恪拿张昭和90岁还上战场的姜太公对比,到底是尊敬他还是寒碜他可就两说了。总之这一席话既替孙权解了气,更再一次展示了诸葛恪过人的聪明才智。

可叹的是诸葛恪聪明反被聪明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显露出他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的一面,孙权那么喜欢他,到最后也看出他不可重用,临终之时不想把大事托付给他,无奈群臣属意,再加上权臣孙峻的坚持,最后孙权不得不把后事托付给了诸葛恪,但还是留了一手,没有把军事大权交给他。然而孙权刚一死,诸葛恪就凶相毕露,他迅即消灭政敌,一步步独揽大权,后来又好大喜功,不顾大家的反对执意兴兵伐魏,打了胜仗就沾沾自喜,把功劳全算在自己身上,打了败仗就推脱责任,板子全打在别人的身上。最后终于天怨人怒,被吴主孙亮和当初力挺他的孙峻联手击斩于酒宴之上,并诛连了三族。

孔融(153-208),山东曲阜人,孔子第19世孙。

说到小时成名,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孔融必居其一,四岁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就不必再说了,孔融的机辩之才在他10岁的时候就已经初露锋芒。那年他随父亲去洛阳,想看看名士李膺的样子,可李膺牌子大,家人看孔融还是个孩子,连通报都不通报。孔融于是说他是李膺的亲戚,这下守门人一听不敢怠慢了,赶紧通报。李膺见到孔融,死活想不起来这门亲戚,孔融一笑:“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承的关系,那咱俩也算是世交啦,自然也算是沾亲带故了。”众人听了拍手称奇。后来李膺把这件事跟另一位名士陈韪说了,陈韪却并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见得有出息,孔融听了反唇相讥:“那陈老先生想必小时候就很聪明吧!”陈韪一时语塞。

孔融也确实没给他的先祖孔子丢脸,文采位列“建安七子”,做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和北海相,交友更是每日高朋满座,弦琴不辍。曾作诗“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苏轼评他“有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虽有些溢美,但大抵是不差的。

然而孔融也有文人的通病:自负。而且名气越大病越严重,挟名恣肆,专挑官儿大的灭,越是不爱听什么就越说什么,越是哪壶不开就专提哪壶。尤其是对曹操,先是力荐祢衡,结果祢衡击鼓骂曹,到今天还是京剧名段,曹操能不把账算在孔融身上吗!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孔融听说后又来劲了,他欺负曹操读书少,愣是自己编了一个“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故事说给曹操,曹操开始还挺高兴,过几天知道被耍了又羞又恨,著名的白脸都给气红了。再后来曹操在全国范围内禁酒,谁都知道他是为了发动战争节省粮食,可没人敢说破,只有孔融又抖起了小机灵,先是引经据典洋洋万言表示反对,然后干脆挑破窗户纸,说曹操是在备战,是穷兵黩武。孔融专注黑曹20年,不断挑战曹操底线,终于把自己的小命挑没了。曹操指使手下列举了孔融几大罪状,最后挑了个“不孝”的罪名把他给宰了,并夷其全族。其实孔融的“不孝”不过是他说过的两句话,一个是说父与子没什么恩情,不过是一时情欲的产物而己,母与子也没什么亲情,不过是寄养在罐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就没关系了。另一个是说发生灾荒的时候,如果父亲是个恶人,还不如把粮食拿去给别人吃。这些话虽然刺耳,但在哲学和道德方面也并非完全站不住脚,更是罪不至死,却带给孔融杀身之祸。实际上这是曹操的精心谋划,他既要消灭孔融的肉体,更要让他的名誉受损,以挡住天下人的非议。可怜以4岁让梨而得孝名的孔融,最后却死于“不孝”,这位在孔圣人所有的后代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就这样“说”死了自己。让我们以孔融的《临终诗》表达对他的哀悼吧: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曹植(192-232),安徽亳州人。

最后来说说曹植。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他10岁就通读《诗经》、《论语》,出口成章,以至于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还以为是有人代笔。在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植随父出征,以自己出众的才气写了很多著名的诗赋,在征战的间隙带给曹操难得的休闲快乐。曹操在邺城建成著名的铜雀台后,命众人写文章以示祝贺,曹植挥洒立成,写下著名的《登台赋》,曹操看后大喜,越发喜欢曹植。下面摘录几句曹植的乐府诗《美女赋》,看看人家是怎么撩妹的: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短短几十个字,一个肤白貌美气质佳的女子就浮于脑海,映入眼帘。试问哪个女人能受得了这般才气?!

曹操喜欢曹植的诗情画意,一度想把他立为世子,接革命的班。可惜曹植没有把握住几次关键的机会,常常喝酒误事,终于伤透了曹操的心,最后让曹丕得了逞。曹丕称帝后惮于曹植的名望与才气,逼他七步成诗,否则就以名不符实空有其表的名义杀了他,结果不但没能杀了曹植,反成就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传诵千载的名篇。

此后曹植又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并顺带成就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当叔叔的曹植一度又燃起了治国安邦的希望之火,可曹叡只是客客气气地敷衍了事,年仅40岁的曹植最后在郁闷之中死去。

曹植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失意的,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占据了傲人的高峰,享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就连李白他老人家也如此评论:“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并谦虚地说:“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文章写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说,你写的这四位至少都是官二代呀,含着金汤匙出生,人人背景深厚,个个起点超高,不成功才怪呢!关于这个问题,800年后的王安石在他的名篇《伤仲永》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个人小时候再聪明,天份再高,如果不认真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长大以后一样是个不成器的家伙。以上四人如果自恃家威,都像海淀银枪小霸王似的整天不是飙车就是泡夜店,怎么作死怎么来,也就不会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留芳千载的名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