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MRI包括: 正常范围:1。鼻咽部恶性病变。2。鼻咽部良性病变。3。由其他部位侵入到鼻咽部粘膜间隙的病变。4。喉部良、恶性肿瘤。 检查介绍:对鼻咽肿瘤检查,MRI比CT对鼻咽部正常解剖以及病理解剖的显示,比CT清晰、全面。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正常范围: 1 肝、胆、胰、脾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以及肝海绵状血管瘤 2 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3 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变、脂肪肝、色素沈着症 4 肝、胆、胰、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5 肝脓肿 6 胰腺炎及其并发症 检查介绍:能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及其特征,并能和其他肿瘤鉴别。对肝、脾囊肿、海绵状血管瘤有确诊作用。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检查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临床意义: 适应症: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 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 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 正常范围: 1 椎管内肿瘤:包括髓内、髓外肿瘤、硬膜下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 2 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 3 脊髓外伤。 4 硬膜外脓肿和硬膜下脓肿。 5 椎管内血管畸形。 6 脊髓空洞症。 7 脊髓萎缩。 8 椎间盘突出。 9 椎管狭窄。 检查介绍: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MRI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正常范围: 1 功能性肾上腺病变:(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嗜铬细胞瘤;(3)皮质醇增多症:(1)肾上腺皮质增生;(2)肾上腺皮质腺瘤。 2 无功能性肾上腺病变:(1)无功能性腺瘤;(2)转移瘤;(3)囊肿;(4)骨髓脂肪瘤。 检查介绍:MRI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CT高。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正常范围: 1 MRI能清楚地显示肾脏,不用造影剂就可区别肾皮质与肾髓质。 2 MRI能查明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可鉴别肿块为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确。 检查介绍:MRI能查明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可鉴别肿块为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确。 临床意义: 1 MRI能清楚地显示肾脏,不用造影剂就可区别肾皮质与肾髓质。 2 MRI能查明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可鉴别肿块为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确。 3 静脉尿路造影,MR检查可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或先天性发育异常。 4 对肾结核的诊断优于CT。 5 能较好地鉴别肾周脓肿、含尿囊肿、淋巴囊肿等。 6 可判定肾脏损伤的部位、范围、肾周血肿或尿液外渗以及术后并发症。 7 无创性观察肾移植后有无排异反应。 8 MRI诊断肾肿瘤是否一定优于CT等其他影像检查,目前尚无定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