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鲁国有这样一项规定:凡是鲁国人去国外(鲁国外,简称国外,下同)旅行,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的,都可以垫钱把他赎买过来,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账。孔子有一个学生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就垫钱把他赎买过来,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人们知道后都夸他品德高尚,而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这个学生。有人对孔子说:他做好事,赎买同胞不报帐,你干吗还要批评他? 孔子说:他的行为妨碍了其他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今后有人出国去,看到有同胞沦为奴隶,他就会想:我垫不垫钱赎买他呢?如果我垫了钱,那么回去报不报账呢?如果不报帐,我就白白地丢了一笔钱;如果报帐,人家就会把我同哪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帐,说我品德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看见,走过去了。这种赎买同胞不报帐的做法,岂不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别人解救出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