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郑教练学跑步】如何省力去跑

 慧跑 2020-08-27
跑步这么火,你真的“慧跑”吗?

通常我们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例如:羽毛球、网球、篮球、游泳等,都会想到这些运动需要技术,要有专业教练指导;而对于跑步,大家更多地是认为人天生就会跑,只需要有一双鞋、一颗想跑的心就可以出门快乐的奔跑,其实这样理解也没错,只是跑的不会那么顺畅罢了。


如果我们偶尔跑一跑、时间也不是很长那没有关系,因为对关节的压力伤害不会很大。但是如果你每周坚持3-4次、每次5-10km或30分钟以上的跑量,那么你就需要了解正确的跑步技术和注意事项,因为跑步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穿起鞋跑就能跑,你应该已经知道多达80%的跑步爱好者会碰到跑步损伤这个事实。



啧啧啧,看着都疼...

跑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上肢协调配合双脚在地面转换支撑点移动重心的过程。双脚移动的频率越快,重心移动的就越快、跑的就快。移动的动作越流畅轻松,效率就越高、越经济,自然就可以节省能量从而跑的更远。


跑步过程中如果移动身体不顺畅,对抗重力的动作就会变多,移动的效率就会降低、跑的就会更吃力,同时受伤的机率也会增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开始跑步前怀着跑步健身的美好憧憬,而跑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跑步膝痛、踝痛等伤病的困扰。

那么,跑步时如何让双脚在地面顺畅的转换支撑、动作协调而优美呢?

"移动,是由于失去平衡造成的。"——达芬奇


上图中球本身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它只是重心偏移然后顺着重力的方向转换支撑点,从而球开始滚动。那么跑步也是一样的,当打破身体平衡时身体会往前倾倒,重力就会拉着你的身体向前,重心会落在支撑点的前方,如果没有新的支撑点出现,那么将会出现很惨的一幕——整个人面目着地“小狗吃屎”。所以身体本能反应会寻求新的平衡点而迈腿支撑,这时候前进的动作便开始发生。人类的跑步动作就是靠不断转换支撑点来前进的。

当跑步时,身体从静止开始移动,启动的时候肯定要有加速度,跑步时的加速度需要身体前倾,让身体失去平衡产生加速度。这时候有些人会说靠身体肌肉收缩发力蹬地使身体移动,当然这也没有错,但是会比较费力。你可以在脑海里想一想,生活中看到跑步的预备姿势场景都是什么样的?


图中是短跑的预备姿势,身体重心位于支撑点的前方

如果没有向前的倾斜角,不管你力量多大、爆发力多强、神经发射多快,只要你倾斜角度为0,双脚动的再快你的加速度也不会很快,当你的身体重心在支撑点的前方,结合肌肉的力量、暴发力,速度会整体提升。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试一试:原地站直,重心位于支撑点上方,利用腿部肌肉力量交替地把左右脚跟往臀部的方向拉起来再放下,身体好像不太容易前进,但是只要你稍稍将臀部(即身体重心)的位置往前倾,你会发现身体自然的往前移动,当你重心往前倾斜的角度越大,脚下转换的频率就会加快,每一步之间的距离也会加长。

【例如】当A和B两位跑者的5km最佳成绩都是20分钟(平均配速4min/km),起跑的时候大家速度都是0,A学会利用前倾带着身体自然去跑,而B靠更多的腿部肌力蹬地带着身体去跑,同样的配速下A会跑的轻松持久,而B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短。

这就是我们平时跑步过程中经常会听见资深的跑友对你说跑的时候身体要略微前倾的原因所在,只是大家不清楚背后的原理而已。


根据原理看动作本身


假设我们身体的质量为m,前倾的角度为∂,重力为常数g,因此向前倾的力F=mg˙sin∂。当我们身体向前倾会有个加速度a,那么ma=mg˙sin∂,消去m得到a=g˙sin∂ ,也就是说前进的加速度a和前倾的角度∂成正比,前倾角度越大向前的加速度就越大,但在比赛中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加速度,所以跑的过程中就不用一直前倾那么多,当速度加到自己所能维持的配速后只要维持现在的配速就可以了。

那么抛开个人心肺耐力来说,为什么有许多人还是跑不快呢?因为前倾角度增加时双脚转换的频率会变快、每步之间的距离也会加长,这时候当脚下的节奏跟不上身体前倾失去平衡的状态时,会加剧下肢肌肉的负担,此时必然会向前跨出脚让身体处于平衡,这时候会加大落地时的冲击力,相应地身体会处于本能反应而降低速度。

举例

1. 尤赛恩博尔特

身体的结构在跑步过程中所能维持的最大前倾角度极限为22.5度。目前测量出的最大前倾角度是百米世界记录保持者尤赛恩博尔特,根据影像分析他在最后40m的平均前倾角度是21.4度。


2. 凯内尼萨·贝克勒  

在长距离选手中,目前10km世界记录保持者凯内尼萨·贝克勒,耗时26分17秒53秒,在这个配速下前倾角度是17.3度。


上面两位大牛是神一样的级别,我们只能仰望星空。但是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一步一步超越自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