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水也要少喝多餐——李国栋

 乐山有大佛 2016-04-13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个小故事。那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两三个小孩,在夏天的中午不睡午觉,常跟一个已经上班的大哥哥一起去河里游泳。游泳后天热口渴,就一起到路边买水喝。我们几个小孩喝得快,因为口渴,水热也等不及,边吹边喝,结果喝完两碗水,肚子都喝的有点撑了,还是口渴。我们还说“怎么越喝越渴呀?”旁边的那个大哥哥却一碗水还没有喝完,他还笑着跟我们说,“喝水你得会喝”。我们都问他,怎么叫会喝?他却笑而不答,只是慢慢喝水。现在想起来,那个大哥哥是真会喝水。
       学习《伤寒论》好多年,对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244条“(阳明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等这些条文中关于渴欲饮水,少少与饮之的方法还是不能理解。厥阴(表寒)病证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还好理解,因为厥阴病证脾胃气较弱,喝水多了则不能被脾胃气消化,过多的饮水就会停聚在身体里,变成蓄水证。可是太阳(表热)、阳明(里热)病证胃气不弱,怎么也是渴欲饮水,少少与饮之呢?这个问题,直到我退休以后,才弄明白。
       人体之消化系统所以能够消化吸收饮食物的营养,依靠的是血液的正常运行。请注意,是消化吸收饮食物,不只是食物要消化吸收,还有饮水也要消化吸收。如《黄帝内经》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正常容量的血液。人体内血液容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人体还会自行调节身体各部的血液需求量。如外感风寒表证初起,人体会自行调节血液较多的运行到身体表部,反应为寸口脉浮。表证解除后,如果表邪入里,人体又会自行调节血液较多的运行到身体里部,反应为寸口脉沉。太阳病证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则胃肠中血容量不足,“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胃肠中不够充足的血容量才能保持较为正常的运行,以保证胃肠能够消化吸收饮水。如果饮水过多,超过了胃肠血液运行的能力,胃肠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饮水,饮水就会停滞在胃肠。如《金匮要略》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伤寒论》曰“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是因为发汗后,导致里部血容量不足,饮水多就会影响消化系统的血液运行,饮入之水就不能被消化吸收,因而水停心下。水停心下较为严重者就会心慌心悸,水停心下较为轻微者就会短气喘满。阳明(里热)病证渴欲饮水,也要少少与饮之。因为阳明里热消耗津液较多,会导致人体里部津液亏少。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脉外的津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透出来的,并且还会从毛细血管静脉端渗透回去。津液亏少,血容量就不足。所以阳明病证渴欲饮水者,也要少少与饮之,才能被消化系统消化吸收。
       少少与饮之,有两个意思,一是少少的喝水,二是慢慢的喝水。少少与饮之,并不是不要把水喝够。不把水喝够,就不能满足人体饮水的需要,也就不能解渴。
       《黄帝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总括人体的性质,大要为阴阳两类。阴阳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寒热的不同。每个人的体质天生就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凡为里寒体质者,平常不容易口渴,汗出也不口渴,因为里寒体质者之身体里部偏于寒凉,消耗的水少,所以不容易口渴。里寒体质者,就要在感觉到口渴时再喝水,喝水的方法是少少喝、慢慢喝。凡为里热体质者,平常容易口渴,汗出必口渴,因为里热体质者之身体里部偏于温热,消耗的水多,所以容易口渴。里热体质者,就要在没有感觉到口渴时就提前喝水,喝水的方法也是少少喝、慢慢喝。虽然里寒体质者和里热体质者喝水的方法都应是少少喝、慢慢喝,但是里寒体质者和里热体质者所饮入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各自对饮水的需求量不同。至于各人喝多少水合适?那就是在少少喝、慢慢喝的基础上,喝到口不渴或腹不胀满为度。
       大家都知道进食之“少吃多餐”的道理,其实饮水之“少喝多餐”也是一样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