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今天的格律诗词,新韵和旧韵并存。可是我觉得,应该提倡新韵。 一些先生说,格律诗词用旧韵,是因为旧韵读来好听。可是我怎么也不明白:新韵怎么“不好听”了? 比如说下面的旧体诗: 七绝·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如果改为: 远上寒山小径滑,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华新韵) 我想问:这样读音怎么就“不好听”了? 又比如: 七绝·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改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溪。 剪烛何日西窗下, 共话巴山夜雨急。 (中华新韵) 我想问:这样读音怎么就“不好听”了? 一些又先生说,格律诗词用旧韵,是因为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没有入声。可是我觉得,这其实倒很简单。没有入声?不读入声就可以了。旧韵读入声的字,普通话该读平声就读平声,该读仄声就读仄声,不就行了吗? 例如“国、德、职、笛”一些字,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如果入声应该怎样读。可是这并不妨碍我很顺溜地说“祖国、道德、职业、吹笛子”。 而且相反的是,例如《长恨歌》,如果读旧韵,那么劈面就给我一个闭门羹,我不知道该怎么读: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几句如果读旧韵,韵字“国、得、识、侧、色”全是入声字,押“十三职”,确实押韵。而读新韵,“识”确实不押韵,不过语言发展1000多年,有很大变化。这样解释一下,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理解。 |
|